APP下载

中国画线造型的审美特征与情感表达

2009-09-18宋广林

新闻爱好者 2009年14期
关键词:骨法物象用笔

宋广林

摘要:中国画造型的主要手段是线平面性,也是中国画形式与语言的灵魂,都是以一种高度抽象的形式,线造型的手段方法具有更强的容纳笔墨性,并融合了书法中线之长短、虚实、轻重、顿挫、强弱的因素,达到“书画同源”的统一,形成了中国画独特的以线为骨的核心造型体系,实现了“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

关键词:线造型骨法用笔审美特征情感表述

线造型作为中华民族绘画的表现手段,是构成中国画表现形式的重要因素,也是体现我们民族审美文化及情感表达的最佳载体。线作为绘画艺术表现形式的源远流长,其所呈现出来的独特审美意识,是我们先辈从复杂自然的物象中提炼概括出来的绘画语言符号,是一种高度抽象的形式,凝聚了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精髓,也融入了我们民族对宇宙自然的感知认识和向往。

线造型是人类最为古老的造型语言,它以其组织形态、结构及形式美感等因素作为最基本的表现特征,体现出很强的概括性、简练性、抽象性和直观性。中国画强烈追求客观物象的主观自我表现意识,早在魏晋时期,谢赫就提出“骨法用笔”的理论,后人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出了“十八描”的线的表现形式。既体现出了“曹衣出水,吴带当风”的绘画风格表现,又有书法上的“力透纸背、如锥划沙、屋漏痕”的精妙概括。在传统民族文化的发展长河中,线造型作为绘画艺术的重要载体,成为中国画艺术的符号象征,承载了民族艺术对自然宇宙及社会历史的探索与提炼。

中国画始终保持着以线为主的造型特点,与民族文化的思想精神有着密切的联系,并受到审美意识的支配。表现在画家作品中追求的绝不仅仅是一种视觉的真实瞬间,而是借此为观者提供一个心灵游居的世界。顾恺之提出的“以形写神”的理论,也是对荀子“形具而神生”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有人把中国画比作是“点和线的协奏曲”。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线为造型手段的绘画形式,体现了中国艺术家对客观对象传神、状物、概括、提炼的能力。“在中国画的造型上的特殊面貌,由于线以人为假定性、象形性以及平面的非真实性,使得中国画是以线为主、面为辅的‘意象造型,因此,线无疑是联系笔墨语言与真实之间最适合的中介因素,线比笔墨更接近真实,同时又比真实对象更能容纳笔墨”。①线造型以其便利性和直接性,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高级造型语言,也就是中国画造型的“骨”。在中西方绘画造型表现方面的对比,可以看出都有以线为造型的情形,但因其文化背景的巨大差异,而导致线的本质含义的区别。在西方绘画中,有很多大师对线情有独钟,使之成为界定对象轮廓的重要手段,并有相对的独立笔触感。

作为传统艺术的代表形象,中国画自其产生就被赋予了强烈的时代烙印,承载了政治、审美、文化的使命。中国画的认识方法是触景生情,有感而发,是主客观统一的合二为一。对于意象来说,线是在中国画中落实意象的最佳手段,只有用线作为造型手段,才能够在宣纸上最自由地“造物在我”,才能落实到由眼到心中的意象的独特造型手段。在传统绘画中,无论表现神仙鬼怪、历史人物或是花鸟翎毛,再或者是屋宇瓜果,线条或单纯明快、或遒劲连绵、或轻松淡雅、或工整繁密、或热烈愉快、或肃穆庄重,皆能形神兼备,通过用线的长短、强弱、轻重、曲直、顿挫、虚实塑造出多姿多彩的自然物象。

最初,中国画被赋予沉重的历史责任与政治功能,“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②线在这里不仅仅是作为一种造型手段,更多的是表现出一种政教功能。无论是高古游丝描,抑或是其他的手法,它在表现对象意象美的同时,更表达出统治阶级对人民“明劝戒、褒忠贬奸”的警示作用,同时也为后来的绘画艺术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绘画更多地作为艺术供人们欣赏时,线造型的手段和功能得到了质的提升,无论是“传神写照”,还是“骨法用笔”,都开始被画家们融入到更多的精神含义和审美取向。顾恺之在《洛神赋图》中用高古游丝描,表现了凄美的爱情故事;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则展现了欢快愉悦的踏青郊游的贵族生活;一幅幅线条流畅,画面精美的人物形象,展现了那个遥远时代绚烂以及留给后人的无限遐想,也使作品的画境产生出超越时空的艺术活力。

对于线造型的形式探索,历经各朝各代的继承发展,在宋代花鸟画的写实发展中得到进一步的验证,使得从中国画艺术到写真的过程中进行了一次彻底的革命。其含义与性格都折射出中国人观察事物的独特眼光,更加阐明了中国绘画艺术注重客观的理性精神。即“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尤其是北宋李公麟的白描作品,对线的发展可谓提升到了一个新的认知高度,即把线本身作为一种审美要求加以表现,同时使线成为绘画造型的骨得以体现。谢赫的“骨法用笔”成为对线的优劣品评标准的金科玉律,并逐步延伸到山水和花鸟画,也延伸出“入木三分”、“力透纸背”、“骨气”、“笔法”的理论观点。即线的形态是对物象本身特征进行综合感觉的符号抽象——程序:一类是压力均匀,线型变化粗细微妙,如高古游丝描、行云流水描等;另一类实行比较快,压力不一致,线型的变化较为丰富。无论是尚工或尚意,最终都归结为“画者从于心者也”的有我之境,都是对线在绘画中作为造型手段而总结概括出来的。所以,以线造型的中国画既体现出强大的视觉表现力的宽容性,又是对客观对象的本质特征提炼与概括。

中国画讲究“骨法用笔”,不同的笔迹亦体现出不同的视觉传达和心理效果。中国画的线在描绘客观对象世界时,既不能如实地表现光感明暗,又不能反映丰富多彩的色彩变化,亦不能如实地表现出物象自然虚实强弱真实的空间状貌。它只能作为一种指示性符号手段,去表现事物对象的形状、结构关系,去揭示出所表现物象背后的本质性的东西——“骨”。这种特点决定了他们必须越过事物表象,去直接达到本质,最终使画面达到所创造的“第二自然”的理想境界。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及审美意识习惯与造型风格所共同决定的。

“书法艺术的发展和特殊的尖头毛笔的作用,是中国人从本能‘视觉节选的深度方面充分发掘出‘线的内在潜力。线意识和笔墨意识的不断变化与沉淀,使中国画始终没有脱离具有丰富内涵的‘线的表现范畴”。③正如张彦远所说:夫物象,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立于本意而归于用笔。即立意须造型,造型则是以线的形式出现的。也是中国画线状物功能的最基本品格之一,才能达到所谓的立意目的。而中国人特殊的审美方式及特有的“线”的观念。同时又与书法艺术的高度发达有密切关系。正如古人所说“书画同源”之理论,二者以一样的工具材料来表现,早熟的中国书法艺术在不断地为绘画用笔提供种种技巧和方法的同时,其审美观念和形式也深深地影响着绘画艺术。书法的点、线的断连、粗细、长短、疾缓、枯润等所形成的艺术效果,和由此所产生的生动节奏及韵律,都为中国画线造型的最初形态提供了最直接的借鉴。为中国画对“气韵生动”、“形神合一”的追求提供了典范。书法艺术的情与理、形与神、意与美、生动、丰富和谐的认识上,与中国画意境追求取得了一致,那么,“书画同源”的间接出现是自然而然的。再者,古人“工画者多善书”,使得线条在书法笔力和技巧的参与下已完全深入到绘画的审美性格中去。

中国人追求的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是和谐相处的哲学观。在以线为造型的中国画里,造就了线条本身独立与塑造物象之外的自身审美价值,以及特有的品格和丰富的内涵。线条的运用体现了中国艺术家对客观形象的概括提炼和理解能力,体现了他们驾驭物象的巨大创造力,使得线作为中国画的造型手段,成为高于生活的艺术化和装饰化的手段,它比忠实的描摹物象具有更强烈的主观因素。中国画的线造型,不但完成了物象外部轮廓的特征勾勒,而且以其本身的艺术变化去体现出物象的构成力度。

中国画的一笔一墨都体现着作者的艺术修养和造诣,也体现出艺术家对民族文化艺术的理解与探索,这样,才能创造出更生动传神的作品,更能符合大众的审美口味,也才能展现出线作为中国画造型手段的丰富形式和艺术魅力。

中国画是以线为造型的艺术,自远古的图腾崇拜,到民间的年画艺术,再到绘画艺术,都展现了线条的永恒魅力。它把绘画的意境和文化哲学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把民族文化以一种高度抽象概括,却又精微绝妙的造型方式浓缩提炼,既达到了气韵生动和骨法用笔的绘画标准,更深刻地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面对当今中国画的继承发展,我们还必须从传统中来,到传统中去,对中国画艺术的线造型艺术继续探索、认知和发展,并在不断的学习中赋予它更新的艺术魅力,创造出更符合我们大众审美要求的艺术作品。

注释:

①毕建勋:《万象之根——中国画基本原理与方法》,河北美术出版社,1997年版,第104页。

②俞建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历代名画记叙论》,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第27页。

③邱振亮:《血脉的回响——中国话与中国文化》,山东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第141页。

(作者单位: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编校:郑艳

猜你喜欢

骨法物象用笔
找不同
浅议谢赫“六法”之“骨法用笔”
物象再造系列
物象几何——新艺美固整木展厅
记叙文构思之“物象法”
用心用笔 一起战“疫”
武术文化中“物象与兴象”的博弈
不可“烘染太过”——用笔过猛,反倒弄巧成拙
骨法用筆 繼承傳統——梁贵臣人物画赏析
粗笔画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