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组织因素及对策

2009-09-18李玉秀

中国集体经济 2009年5期
关键词:职业倦怠高校辅导员对策

李玉秀

摘要:文章列出了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表现及危害:从组织因素方面分析了职业特征、工作负荷过重、角色冲突与角色模糊、公平感等对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影响:提出了重视学生工作、制定相应的政策,明确岗位职责、合理减轻工作负荷,引入竞争机制、倡导流动机制,建立合理的培训机制等对策,以期缓解辅导员职业倦怠、改善辅导员教师生活质量、实现辅导员队伍动态稳定和提高学校管理效能。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组织因素:对策

高校辅导员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参与者,而且也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直接管理者,是高校培养合格人才、提高大学生素质的关键力量。

我国已跨入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辅导员承担的工作任务越来越重。学生繁多的学习、生活和心理问题使高校辅导员疲于应对。同时,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教师的权威日益减弱;当代大学生追求个性,喜欢标新立异,不循规蹈矩,思维和行为方面的反叛性越来越强,对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越来越拒斥,学生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认同感显著降低;再者由于扩招,学生素质有所下降且学生间素质层次增多。这些给教育和管理增加了难度,而这绝大部分落又到了工作在第一线的辅导员身上。在这种新的形势和背景下,辅导员队伍中的职业倦怠现象日益加重。因此,研究辅导员职业倦怠问题,降低其负面影响,已经成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表现及危害

职业倦怠(Job burnout)又称“职业衰竭”、“职业枯竭”。职业倦怠概念是美国心理学家弗鲁顿伯格(Freudenberger)于1974年首次提出,用于描述那些服务于助人行业的人们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所经历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是指高校辅导员在长期工作压力体验下,呈现出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

学者马勒诗(Mashch)认为职业倦怠是由3个维度构成的一种心理状态,即情绪衰竭(Emotional exhaustion)、去个性化(DeperonaI lineation)和个人成就感低落(Dim in ishedpersonal accomplishment)。辅导员的职业倦怠常表现在:长期的情绪倦怠感;对工作的冷漠感;较低的成就感。

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者、管理者和指导者,在人才培养上担负着重要职责,是一支不可或缺的队伍。但职业倦怠的存在会对辅导员和学生的成长进步以及学生思想教育工作造成不良影响。

二、影响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组织因素分析

工作倦怠症状凸显于高校辅导员队伍之中,其根源在于学生工作本身的特殊性给辅导员带来的非同寻常的压力。对于辅导员个体而言,引起职业倦怠的原因千差万别。然而,近年来的研究已证实社会、组织、个人因素与工作倦怠感的产生有着很大的关系。下文着重阐释职业倦怠的组织因素:

(一)职业特征

辅导员的工作在时间或空间上具有延续性和不断扩张性,具有“无边界性”的特征。不像医生的工作是通过治愈一种疾病而结束,律师的工作是随着一个案件的结案而终结。因为没有明确的界限,辅导员不知道他在什么时候才算“完成了工作”。这就形成了辅导员个人希望看到自己角色扮演的成果的需要与他的角色扮演中许多成果的“无形性”之间的矛盾。还有许多虽非职责范围之内但与学生切实相关的事务耗费了辅导员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来形容辅导员的工作是最恰当不过的。由于工作没有明确的界限,这就形成了辅导员处于随时待命的持续应激状态,难以有效放松。有一项研究比较了美国和荷兰的5种工作类型(教师、社会服务、医药、心理健康,以及司法执行)的工作倦怠情况。结果表明,工作倦怠在两个国家有相似的工作特征。在司法界,职员表现出高工作怠慢和高无效能,而衰竭水平较低;教师却表现出高衰竭,以及一般水平的工作怠慢和无效感。辅导员职业是典型的助人职业。工作任务重、社会责任大,加上自我期望值高,往往导致教师不能顺利应付工作中的一些压力,这必然会损害教师的工作热情,职业倦怠心理的产生就不可避免了。

(二)工作负荷过重

有研究表明,工作负荷过重与职业倦怠之间呈高程度相关。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教学资源的相对不足,辅导员承担的工作任务不断加重。从表1可以看出,2008年高校在校人数比2003年增加了近1倍,而辅导员很难按照这个比率递增。据有关资料显示,部分高校300~400名学生才有1名专职政治辅导员,个别高校甚至600~700名学生才有1名专职政治辅导员。近几年,虽然各高校正在努力改变这种现状。但许多高校受各种条件的制约,专职辅导员与学生的配比很难达到《教社政[2005]2号》文件规定的1:200。再加上许多虽非职责范围之内但与学生切实相关的事务,他们往往超负荷运转。另外,学生工作具有时间连续性和空间广延性的特点,随时都有事情发生,工作时需要身心的极大投入,长期高强度的工作也使辅导员更易发生职业倦怠。

(三)角色冲突与角色模糊

众多研究表明,职业中的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与工作倦怠存在中等或高程度的相关。而由于辅导员劳动的特殊性造成的角色冲突,却是很多辅导员感到压力、紧张和倦怠的根源。随着学校功能的日趋复杂化和多样化,辅导员所要扮演的角色越来越多样化,既是知识的传授者、家长的代理人、集体的领导者,又是学生的朋友与知己、学生的心理咨询师、职业生涯指导师等。辅导员的职业要求他们根据不同情况进行角色转换。同时社会和学校各个方面又经常对他们提出相互矛盾的要求,角色冲突现象在辅导员身上经常发生。

(四)公平感

由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可知,职工的工作动机,不仅受自己所得的绝对报酬影响,而且还受相对报酬的影响。人们会将自己付出的劳动与所得的报酬进行自我历史的纵向比较和与他人的横向比较,只有在感到付出与所得相符时,才会产生最大的工作热情。我们从投入一产出这一角度。将学生工作特点归纳为“三高三低”:投入方面的高期望、高强度、高要求,产出方面的低回报、低创造、低发展。与高校中的其他教师比较,学生工作的“三高三低”现象导致辅导员职业倦怠的产生。

三、缓解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对策

导致辅导员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复杂多样,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既与辅导员自身有关,也受辅导员工作的外部环境影响,因此,解决辅导员职业倦怠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个体、组

织3方面的协同努力。从社会而言,要切实提高辅导员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正确诠释辅导员职业,营造尊重辅导员、关心辅导员的良好社会氛围;从个体而言,辅导员也应不断学习和努力,增强自身的教学效能和职业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同时辅导员还应学会一些自我调适压力的技巧,如学会时间管理和放松训练等;组织层面的管理和干预从实践的角度看则可能是预防和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最有效的途径。笔者主要从组织管理的角度提出如下思考和对策,以期对缓解辅导员的职业倦怠、提高辅导员的工作生活质量和学校的管理效能有一点帮助。

(一)重视学生工作,制定相应的政策

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学生工作可有可无”的思想和“学生工作是消防队”的被动局面,把学生工作等管理工作同教学科研工作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把学生工作也作为一门学科来抓。在改变观念的同时拿出具体的有利于学生工作的政策方案。一方面通过政策导向的作用来稳定这支队伍,增强吸引力,使更多的高素质高水平的同志自愿加入到学生工作队伍中来,从而提高整支队伍的素质;另一方面要采取适当的措施,在具体的待遇方面,如外出进修、住房分配、提职晋升、表彰奖励等予以同等待遇,提高学生工作队伍的凝聚力。

(二)明确岗位职责,合理减轻工作负荷

做好工作岗位及工作职责设计,明确辅导员的岗位职责,减少辅导员的工作压力,避免事务性工作缠身的状况,是减少辅导员职业倦怠的重要措施。教育部对辅导员的岗位职责有相关规定,主要是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学生行为规范及学生组织建设的管理、就业指导及帮困助学的服务等。高校要根据辅导员的职责范围,明确他们的目标、任务、权限、范围及责任,建立岗位责任制、反馈制、工作公开制、绩效考核制及工作追踪制等一套科学合理的制度,从而各施其责、分工合作、协调配合。高校要按照教育部的有关规定配足配齐专职辅导员,将辅导员所管理学生的数量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由于学生工作是一个庞杂的工作体系。涉及到学生思想教育、生活、心理、社团、学籍等诸多方面的工作,应分别由不同部门和人员来承担,不能凡涉及学生的工作都交由辅导员来做。要充分发挥学生组织和学生干部“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骨干与助手职能。要规范学生事务,提高工作效率,使辅导员从繁杂的事务中解脱出来,从而减轻或缓解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

(三)引入竞争机制,倡导流动机制

从人事管理体制上进行改革,强化人才竞争机制,创造多种多样的竞争形式,如公开招聘、考察、民主评议等,增加透明度,贯彻公开、平等、择优的用人原则,将少数不合格者坚决淘汰出局。高校目前正在实施的机构改革,已逐步建立起竞争模式,无疑会大大减少职业倦怠现象。人才流动是必然的,是人才资源优化组合分配的方式和外在表现。没有流动就没有稳定,高校应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学生工作干部的合理流动,从而实现学生工作队伍的动态稳定。

(四)建立合理的培训机制

费斯勒曾提出:“教师行业要想吸引好的教师并留住他们,非常紧要的是通过入职培训项目帮助新任教师。”资助辅导员开展德育理论研究和职业培训等活动,充分调动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可以开展两种类型的培训活动:一是职业技能培训,即通过定期的专业技能培训、讲座、研讨会、参观等多种形式,将学生工作的最新研究成果、工作经验传授给学生工作干部,以帮助其提高工作绩效。如参加心理咨询师、生涯指导师的认证学习。二是辅导员创造脱产学习和进修的机会,提高综合能力水平。上海大学建立“12345”进修机制,即每年在优秀辅导员中选送1%出国进修,2%到校外进修,3%到各级党校进修,4%赴区县挂职锻炼,5%在职进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位。辅导员队伍的素质得到较大的提高。脱产学习和进修不仅可以使辅导员摆脱角色多重性导致的角色冲突困扰,在一定程度上调节身心,而且可以使辅导员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

猜你喜欢

职业倦怠高校辅导员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职场人职业倦怠扰
教师职业倦怠何时休?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心理学在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分析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