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常见心理异常问题及原因探析
2009-09-18张跃民
[收稿日期]20090228
[作者简介]张跃民(1959),女,山东肥城人,临沂师范学院医院主治医师,主要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研究。
(临沂师范学院医院,山东临沂276000)
[摘要]结合医学知识及大学生身心发展状况,探讨了行为及人格偏离、神经症、精神病等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异常问题,指出大学生心理异常产生的原因主要来自大学生个体心理、大学生所处特殊环境和学习任务、社会环境三个方面,并进行了详细分析。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异常;原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09)03010604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异常所谓心理异常,是指影响人的正常学习、工作、生活和交往的异样或病态的心理与行为表现。问题日趋严重,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担忧。据调查,我国大学生中因心理疾患而退学的人数占退学总人数的54.4%,有28%的大学生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异常,其中有近10%的学生患有较严重的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饱受痛苦,但自己不清楚原因何在,也不知道主动去求得心理医生的心理治疗或咨询机构的专业帮助。多数人从报刊或有关书籍里读到一些心理异常的知识介绍,但往往不做细致分析就简单对号入座,导致整日忧心忡忡、惶惶不安,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和交往。ゴ幽壳袄纯矗我国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异常问题主要有行为及人格偏离、神经症、精神病等几个方面[1]。
一、行为及人格偏离
这类心理异常问题主要包括行为偏离、人格障碍、性行为变态等。
1行为偏离。这类问题,是指患者在没有智力迟滞和精神失常症状的情况下而与其所处的社会情景及公众评价相违背,在行为上显著地异于常态,且妨碍了对正常社会生活的适应。它主要包括饮食方面的怪癖行为、吸毒行为、药物依赖行为、盗窃行为、暴力行为、逃学行为等。
2人格障碍。这类障碍,是指患者明显偏离正常人格并与他人和社会相悖的一种持久、牢固的适应不良的情绪和行为反应方式,主要有偏执型、分裂型、情感高涨或低落型、冲动型、强迫型、病痛型、衰弱型、反社会型等,表现为情绪极不稳定,对人感情淡薄甚至冷酷无情,极易受冲动、偶然动机和本能欲望所支配,缺乏目的性和计划性,自制力差,常与周围的人甚至亲人发生冲突,人际关系协调能力较差。
3性行为变态。这种变态,是指患者在寻求性满足的对象和方式上与常人不同,且违反社会习俗。患者对于正常的性生活通常没有要求甚至心怀恐惧,其行为常带有强迫性、反复性,受惩罚后也会感到悔恨,但又难以自控而往往屡犯难改。最常见的有同性恋、异装癖、易性癖、恋物癖、裸露癖、窥视癖、施虐癖等。ピ诟咝#性变态行为常常易与作风不正、流氓滋扰、偷窃行为相混淆。因此,学校要注意进行科学的性教育,大学生应正确对待性欲望。要以健康、正常的心态与异性交往,并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
二、神经症
神经症是一组由于精神因素造成的非器质性的心理障碍,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理疾病,以18岁到30岁的青年患者居多。神经症一般没有任何可以查明的器质性病变,但又确实有心理异常表现,甚至可以表现得非常严重。大学生中最常见的神经症主要是神经衰弱、强迫症、抑郁症、恐怖症等。
1神经衰弱。神经衰弱是大学生中最常见的一种心理疾病。在休、退学病因统计中占30%~60%,一般开始发生在中学阶段,到大学阶段发病率增加。患者症状主要有如下四个特征:一是感情控制能力降低:易激动,易怒,烦躁不安;二是睡眠障碍:入睡困难,睡眠表浅,多梦,易惊醒或早醒等;三是精神活动功能下降:注意力涣散,记忆力减退,学习和工作效率降低;四是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心悸,胸闷,多汗,食欲不良,易疲劳。
2强迫症。强迫症是以强迫症状为特征的神经官能症。大学生的强迫症,通常表现为强迫观念、强迫意向和强迫行为。所谓强迫观念,是指患者常常在脑海里不由自主地反复呈现出某种想法或某句话而影响正常的生活。或对自己做过的事情产生不必要的怀疑而反复确认后仍不放心,如反复锁门等;或对以前的事反复回忆而产生的联想,如看到树就联想到森林、野兽等。所谓强迫意向,是指患者常被一些与正常心理状态相反的欲望和意向纠缠而产生一些可能导致可怕后果的冲动,如到河边就出现想跳下去的意向,拿刀时会出现砍人的意向等。所谓强迫行为,是指患者可以表现为强迫计数,不由自主地去数台阶、脚步、楼层、电线杆等;也可以表现为强迫洗手、洗衣等行为。
强迫症的致病因素,与心理和社会因素密切相关。强烈或持久的精神因素的作用及激烈的情绪体验的影响,往往是此病发生的直接诱因。同时,患强迫症的学生,在性格上常常表现出主观任性、胆小怕事、优柔寡断、过分拘谨、生活刻板、思虑过多等特点。强迫症一般以心理治疗为主,并辅之以适当的药物┲瘟啤
3抑郁症。这是一种以持久的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患者表现为:一是认知效能下降,注意力不集中,悲观厌世、思维迟钝;二是动力缺失:对事物的兴趣下降,萎靡不振,常感精力不足;三是消极的情感活动,消沉,悲观沮丧甚至绝望;四是自我评价下降,患者常感自卑,常会自罪自责,消极颓废,不少人想过自杀。自杀是抑郁症最危险的症状之一,患者自杀率比一般人群高20倍。
抑郁症的致病因素,一般来说与负性生活事件的刺激或超负荷压力以及人格特征有关。其主要治疗手段是心理治疗,辅之以抗抑郁药物治疗。
4恐怖症。恐怖症是指患者对某些事物或特殊情境产生十分强烈的恐惧感,且让人难以理解。患者一般女性多于男性,常见的主要有以下四种:一是社交恐怖。害怕在众人面前出现,害怕会出现脸红、发抖、出汗或行为笨拙,因此逃避与人谈话。二是旷野恐怖。经过空旷的地方时会恐怖发作,并伴有强烈的焦虑和不安,如“高空恐怖”、“墓地恐怖”等。三是动物恐怖。害怕看见或接触某种动物,如狗、猫、鼠、蛇、昆虫等。四是疾病恐怖。害怕得某种疾病。
恐怖症发病与个体的心理特点和后天的社会活动经验有关,主要与个体的早期体验有关。恐怖症的治疗一般以心理治疗为主,辅之以适当的药物治疗。
三、精神病
精神病是指人脑机能活动失调、丧失自知力、不能应付正常生活和现实的严重心理障碍。据资料统计,我国现有精神病患者约1000万人,发病率为11‰,已成为常见病。当前我国大学生中常见的主要有情感性精神病、精神分裂症以及反应性精神病。
1情感性精神病。情感性精神病是以情感障碍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精神病,又称躁狂抑郁性精神病,主要表现为情感的高涨或低沉,有时两种状态交替出现。在大学生中,某些强烈的心理刺激,如惊吓、失恋、尖锐的批评、考研的失败等引起的过度焦虑与紧张等都是其致病的诱因。
2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重性精神病,其发病率在精神病中居首位。此病心理异常的表现主要是精神活动“分裂”,表现为联想散乱、思维混乱、情感迷乱、行为错乱、出现幻觉幻听等,早期表现为懒散、淡漠、自语、猜疑、孤僻、恐惧不安、莫名其妙的身体不舒服等。治疗一般以药物治疗为主,辅之以心理治疗。
3反应性精神病。反应性精神病是一种心因性精神病,由急剧或持久的精神刺激所引发。大学生中由于意外事件的突然降临(如亲人突然死亡及严重伤害等)及持久的精神痛苦(如失恋、学习挫折、人际纠纷等)而导致反应性精神病,一般病程较短、以心理治疗为主。治疗越及时、得当,效果越好。
四、大学生心理异常产生的原因
大学生心理异常的产生,是其生理、心理、所处的特殊年龄阶段与特殊学习环境以及社会诸因素共同作用于个体的结果。
1个体心理因素的影响
大学生一般年龄在17~23岁之间,正处于青年中期,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方面的适应课题。心理困惑和矛盾时有发生,极易出现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
一是自我同一性危机与个性缺陷。在大学阶段,青年学生不断地反省自己、探索自我、思考人生,经历着种种内心矛盾和迷惘,情感起伏大,从而易于诱发心理障碍。实践证明,容易产生心理疾病的人大致为以下几类:性格过于内向的人,心胸狭窄过于斤斤计较的人,孤僻封闭、自卑忧郁的人,急躁冲动、固执多疑的人,爱慕虚荣、娇生惯养而感情脆弱的人。
二是心理素质不高。从现实看,面对整个社会紧张性刺激增多而带来的压力,不少大学生自制能力差,对挫折缺乏应有的承受力,惧怕失败。一遇到矛盾就自责自怨或一味埋怨社会和他人,灰心失望,精神不振,由此造成恶性循环而陷入消极的心理状态。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心理疾病。
三是情绪发展不稳定。大学生的情绪两极性特别明显。情绪起伏过大、左右不定,缺乏对事物的客观判断。强烈的情感需求与内心闭锁使其容易走向极端,并由此产生内心矛盾冲突而诱发各种心理障碍[2]。
2所处特殊环境和学习任务的影响
大学生主要的任务是学习,有限的时间内要完成繁重的既定学习任务,心理压力不言而喻。同时,校园环境与生活条件不如想象中的理想,也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
一是学习负担过重。调查发现,有相当多的学生每天学习时间达10小时以上,睡眠时间严重不足,使大脑皮层活动机能减弱,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因此而受到限制。长此以往,便会产生心理障碍。
二是专业选择不当。学生在高考选择专业时常具有一定的盲目性。由于对所学专业不喜欢、不满意,有的入校后便提出调换专业的要求。一旦问题解决不了,就产生悲观无奈、兴趣减弱、随意缺课等问题,久而久之便会强化心理矛盾,导致心理疾病。
三是不适应大学生活。比如学习方面,中学阶段老师讲得多,大学阶段则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生活方面,中学阶段父母照顾多,大学阶段则更需要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从心理适应方面来讲,中学时作为学习尖子,周围充满着赞扬声,但进入大学之后,由于周围精英荟萃,自己原有的优势弱化,从而易导致情绪低落。
3社会环境的影响
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竞争机制的引入,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心理活动较之以前更为复杂,大量的新的社会刺激对心理健康的威胁愈来愈大,导致心理障碍发生率逐年提高。
一是社会文化背景。面对不同于以往的文化背景和多种价值选择,大学生常常感到茫然、疑虑、迷乱等。求新、求异的心理促使青年盲目追求西方文化,而这类文化与中国现实社会在诸多方面格格不入,致使青年学生陷入空虚、混乱、压抑、紧张的状态。长时间的心理失调必然带来心理上的冲突,进而出现适应不良等种种反应。
二是大众传播媒介的导向。电视机的普及、广播电视节目播放时间的延长、报刊杂志的增多、信息高速公路和互联网的开通,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愈来愈大。当前一些格调低下的杂志、作品及观念错误的书籍和报刊泛滥严重,对大学生的思想及行为带来了很大的负面效应,进而阻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三是不健康校园文化的冲击。大学校园时下出现了追求新潮热:一些学生热心于网吧、歌厅甚至牌桌、酒楼,流连于花前月下,考试作弊、弄虚作假现象屡有发生,而“课桌文化”、“墙壁文化”、“厕所文化”、“网络垃圾”则更是庸俗无聊。这些现象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使得一些大学生变得颓废、低俗,失去了朝气和活力。
四是不良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环境包括家庭人际关系、家长教育方式、父母人格特征等。国外学者对恐怖症、强迫症、焦虑症和抑郁症四种神经症患者的早期经历与家庭关系的调查表明,这四种神经症患者的父母与正常个体的父母相比,对子女表现出较少的情感温暖、较多的拒绝态度或者较强的过度袒护。
总之,大学生心理问题与心理疾患的致因是多方面的: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常常交织在一起,互相联系、互相作用,而因某种先天因素的不健全和不良的社会、文化环境影响所造成的心理发展中的异常,则极易导致心理疾病。
[参考文献]
[1]?韩延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4-16.
[2]?樊富珉,王建中.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26-27.
(责任编辑黄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