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2009-09-16邵国兴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09年3期
关键词:制高点变色龙孔乙己

邵国兴

小说一直以来是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被人忽视的角落。教师一要审时度“文”(小说),寻找出一块阅读“制高点”,从而引导学生居高临下地俯瞰全文,帮助学生对文本的谋篇布局有全面清晰的感知。这个“制高点”应当因文而异,不但要尽可能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展开思维,还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对于理解全文思想内容,领会作品主题和写作特色起关键作用。下面笔者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占领小说的制高点来优化课堂教学。

一、窥一斑而知全豹,占领小说标题的制高点

标题是文章的“灵魂”,它是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典的小说往往都有一个耐人寻味的题目,能够含蓄、精炼地概括文章的主题思想,形象生动地诠释人物性格。纵览人教版的十余篇小说,我们可以发现这些标题的一些共同特点:

①文字简洁,却又辞约义丰,微言大义。少则两三字,如《故乡》、《孔乙己》;多不过五六字,如《我的叔叔于勒》、《智取生辰纲》等,题目或交代了作品的主要人物,或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具体环境,或叙述了小说的故事情节。总之,寥寥数字,就揭开了文章的神秘面纱。

②主题鲜明,直奔正文。如《热爱生命》、《香菱学诗》等。标题已经明确反映了作家的写作意图和情感态度,有助于读者正确解读小说的内容。

③形象深刻,催人深思。如《变色龙》,比喻新颖,寓意含蓄,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空间,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可见精彩的标题语言犹如一位引路的“向导”,可以引领读者找到一条解读文本的捷径,从标题中获得一个概括的认识,加强对文本的印象,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小说标题蕴含的文本信息,把标题作为阅读的切入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如教学契诃夫的《变色龙》,教师从解题导入,抓住“变”这一关键词,设问:1.小说的主人公是谁?写了一件什么事?他和变色龙有何相似点?2.小说中他的态度反复“变”了几次?“变”的依据是什么?“变”的目的又是什么?3.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那么主人公身上不变的是什么?这一系列的问题,既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研读文本,又指明了下一步课堂教学的思路和方向。通过阅读思考,学生对小说的主题、人物形象有了的深刻认识,体会到小说用“变色龙”为题具有深刻的寓意,主人公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事件中反复无常的态度就是“变色龙”的形象写照。“变色龙”已超越了历史和民族,成为世界文学长廊中见风使舵,趋炎附势之流的典型。教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小说的结构,明确标题在推进故事情节发展和揭示主题上的双重作用。

二、登高而望远,占领小说开篇的制高点

开篇,古人有“凤头”之说。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说“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人一见而惊,不敢弃去”,即指文章的开头要写得精彩秀美,给读者以强烈的阅读冲击力。小说开篇的方法众多,主要有开宗明义法、环境描写法、设置悬念法、引经据典法等。好的开头不仅是引出下文,而且也是文章的兴奋点之一,在“第一次亲密接触”中就能吸引读者。阅读作为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离不开“兴趣”二字,而小说开篇的这种特点恰恰契合初中学生的阅读心理,有助于唤起学生的阅读欲望,形成良好的阅读兴趣,让学生读下去。入选初中语文教材的小说,它们的开头大都是匠心独具,与主题内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小说开篇的含义和作用,以此为切入口,有效调节学生的阅读心理,引领课文的教学。

如鲁迅的《故乡》用单独成段的一句话作为开篇语:“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寥寥数语,言简意赅,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又为下文留下了阅读的空间,可谓精彩之至。教学中,教师在学生浏览课文后,可以如此导入:“二十年以后,当我回到相隔两千里魂牵梦萦的故乡,还能找到童年时美好的回忆吗?”然后设问:1.故乡的人们发生了哪些变化?2.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3.导致这些人物命运悲剧的根源何在?在这些问题的指引下,学生的阅读兴趣就会激发出来了。通过文本阅读,小组合作探究以后,学生就能准确地理解小说以“故乡”人物闰土和杨二嫂的命运变化为视角,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与剥削之下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苦的现实;揭示了封建传统观念对劳苦大众精神上的束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三、纲举而目张,占领小说线索的制高点

小说主要是通过情节来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旨的。一般的说,故事情节从开端到结尾,前后是有着某种内在联系的,这就是贯穿在整篇小说中的情节线索。每篇小说,长短不一,都有线索贯穿始末。当前,选入初中教材的小说的线索一般以单线结构居多,偶有双线结构。教学中如果能找到贯穿于整篇小说的线索,那么不但可以了解小说故事的来龙去脉,还能理清依附于线索的相关人物的性格的发展史。教师占领线索这一制高点进行教学,将有助于我们在分析作品时了解人物的成长过程和情感变化,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在《我的叔叔于勒》一文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文章的线索:“我”的父母对于勒态度的变化,其中最为直接的表现就是对于勒称呼的变化。学生细读课文后,就会发现,于勒出国前一无所有,父母称呼其是“坏蛋,流氓,无赖”;出国后有人传说他一夜暴富,父母便称呼其是“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回国后意外发现他原来穷困潦倒,父母又改称其是“贼,讨饭的”。同一个人物,由于不同的生活境遇,导致亲人的不同态度,可见在金钱至上的资本主义社会,人情是何等的淡漠。然后结合小说语言的品读,学生对人性的认识就会到达一个新的境界了。

四、回眸而一笑,占领小说结尾的制高点

结尾,又称“收场”。小说结尾起到进一步明确和深化主题思想的作用,充分显示出作者立言的本意。俄国作家契诃夫这样说过:“谁发明了新的结局,谁就开辟了新纪元。”可见结尾何等重要。大凡名家名作,都很讲究结尾的文学性和功能性,崇尚“一篇之妙,在乎落句”、“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的艺术境界。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去发现小说结句的这种艺术效应,切入课堂教学。

如在鲁迅小说《孔乙己》的结尾:“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一结句看似前后矛盾,其实是意味深长。教学中,教师这样切入:孔乙己到底有没有死?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孔乙己大约死了?哪些地方可以断定孔乙己的确死了?学生通过阅读探讨以后,认识到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的确”表现了孔乙己的死亡是必然的,而“大约”则是控诉了社会的冷漠。作者就是用看似矛盾的表现手法,描写了当时病态社会的病态环境,深刻地塑造了一个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可悲可恨、可有可无的多余人的典型形象,体现作家文学救国的思想主张。

综上所述,初中阶段的小说阅读教学是一个注重方法、注重效率的复杂教学过程。教学中占领小说教学的制高点,采取以点带面,全面突破的教学设计,可以让我们从冗长的文本中解脱出来,化繁为简,化长为短,化难为易,真正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教学境界。

(责编 覃亮生)

猜你喜欢

制高点变色龙孔乙己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神奇变色龙
孔乙己(下)
孔乙己
变色龙
高职院校枢纽型学生社团精品化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变色龙不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