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创新
2009-09-15杨琳
杨 琳
[摘要]“以人为本”是我党科学发展观的核心。高职教育中的“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为学生的发展和成才提供一切可能的条件。同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分析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存在的困境,并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创新提出了五种可能的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话语创新;科学发展观;以学生为本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09)04—0115—03
一、科学发展观下“以学生为本”的解读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已成为指导我们各项工作发展的基本理念。作为社会发展重要组成部分的高职教育,“以人为本”思想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体现就是“以学生为本”。它是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唯物史观和我党“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在高职教育领域的具体运用,具有及其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1.科学发展观下“以学生为本”的涵义
科学发展观下“以学生为本”思想的中心是“学生”,主要是指作为高职教育对象的广大学生,具体是指有着现实的生存和发展需要的,体现类、民族群体和个体统一的中国学生公民。以学生为本中的“本”,是高职教育的立足点、出发点和最终目的。科学发展观下“以
学生为本”的思想是指在教育中把学生放在首位,学生的生存和发展需要(或根本利益)是高职教育的基本立足点和最终归宿。具体包括三层涵义:一是高职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使学生各方面的才能和能力都得到全面发展。还能引导学生如何走向全面发展,使学生的发展更全面,更有目标性,更富超越性。二是高职教育必须促使学生和谐发展,使学生身心、德才、知情以及与外部(社会和自然)的关系达到协调、匀称、多样性统一的发展。三是高职教育必须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使学生的潜能得到不断、持续的、最大限度的发展,从而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从根本上说,高职教育就是要促进学生的自由、全面、可持续的发展。
2.科学发展观下“以学生为本”的意义
从“以人为本”到“以学生为本”,其实质就是我党科学发展观在当今高职教育领域的具体化,具有深刻的意义。
(1)体现了时代发展的需要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当今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生活等各方面都在发生深刻的变革。传统的社会规则和利益关系的解体,社会生产、分工和分化以及结构转型对人的深度影响,高科技对社会生活领域的广泛渗透以及随之而来的风险化过程,使个人生活产生了更多的流变性和不确定性,社会生活的变化造成“人主体的失落”。“对人主体的关怀”成为这个时代所必须亟待关心的现实话题。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思想的提出深刻反映了当今时代发展的要求。为人的当代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重建了思想轨道。
(2)体现我国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活动,是属于人自身的再生产范畴,是培养活生生的、能动的、个性化的全面发展的人。把学生培养成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的人才是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以学生为本”是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目标的内在要求,决定了高职教育必须立足于全体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的独立性和独特性,使受教育者的个性得到全面的、充分的、自由的发展,从而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具有自主性、创造性和实践精神。高职教育绝不是要泯灭受教育者个性、扼杀他们的怀疑、探究和创新精神,培养整齐划一、千人一面的机器,而是要从受教育者的实际需求出发,培养多层次、多规格,具有创造性、个性化的全面发展、身心健康的人才,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3)体现教育对人性的回归
中国传统教育思想是“师道尊严”,体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论是对学习内容的确定,还是对学习过程的监控,教师总是处于绝对权威和主导的地位。学生极少有发言、质疑和表达自己心声的机会。这样教育剥夺了学生的人格尊严,扼杀了学生的个性,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把“以学生为本”引入高等教育领域,体现了当今时代发展的要求,体现了社会进步对人的尊严、权利和价值的尊重,体现了高职教育对人性的回归。它要求首先从观念把学生作为一个“人”来尊重、理解和关心。从这一前提出发,学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就要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提供学生享受权利的平台,设计出顺应时代发展、切实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内在要求的教学模式和方式。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教育的促进下得到成长和发展。
(4)体现了正确的价值导向
由于科学主义的盛行、工具理性的泛滥,人成了单面人,异化为物的附属。表现在高职教育中过分迎合国家和社会对高职人才的期望,过分追求人的社会价值,忽视人的自我价值。“以学生为本”理念摒弃了以往高职教育中“对人的异化”,忽视学生个体内在需要的弊端,转为对高职教育主体性对象——学生个体价值的重视和回归。“以学生为本”预示了中国教育的走向和价值追求。高职教育的一切工作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出发,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重视学生的成长与全面发展。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在教育的导向下得到充分而全面的发展。这也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思想在高职教育中的最好体现。
二、传统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话语人本的缺失或诟病
近年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为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势要求,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和改进,但总体上说,目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中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表现最为突出的是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问题,归根到底是传统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话语人本的缺失,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话语价值导向的单维度和功利化
社会大环境的工具理性思维影响和制约着思想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直接表现为思想政治课程话语价值导向的单维度和功利主义。话语价值导向的单维度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片面强调社会价值,忽视个体价值。话语仅从社会需要和国家的期望这一维度出发,对学生的个体价值和人格、心理缺乏应有的关注。往往以“统一、规范、整齐划一”的标准来要求所有的学生,或任意拔高对学生的要求,在学生的心目中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空、大、全”的印象,或与自己无关。最终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目中无人”。话语价值导向的功利化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注重短期、即时、显性效果和实用主义。往往是社会需要什么,思想政治教育就去教什么,强调和解释什么,而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对人性关怀方面的重要意义。因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价值过于狭窄、片面。
2.话语内容结构性缺失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整体素
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内容也应围绕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来设置。人的人格品质应包括真、善、美三个维度,相应的教育内容也应包括这些方面。传统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大体包括政治教育话语、思想教育话语、道德(心理、法纪)教育话语三个方面。可以说政治教育追求的是“真”的范畴,思想教育追求的是“善”的范畴,道德(心理、法纪)教育话语教育追求的就是“美”的范畴。这三方面内容的重要性也应该是相同的。但实际情况是,在传统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主要还是以政治教育为基础,从话语内容结构上看,单纯政治性引导话语所占比重最大,如对理想主义教育,政治观点、立场、方向教育,基本路线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以及形势政策教育话语涉及得较多。而对于处于中间层次的思想教育和末端层次的道德(心理、法纪)教育的话语比较匮乏,在课程话语中所占的比例很少。
3.话语方式的独白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是在一元话语系统背景下产生的权力理论话语体系,过分强调对学生的“控制性引导”,形成“控制性的共识”,忽视个体的心理特征和接受能力。其语境的设置是与革命时期和计划经济的背景相适应的。过多地倾向于从国家和社会利益层面出发,淡漠了个体的利益与需要;过多着力于改变和限制学生的需要,而对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如何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关注很少。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异化为典型的独白型语言。同时作为话语的主要承担者教师,其与生俱来的权威和社会与国家制度赋予的合法、专业的话语解释权,导致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方式常常以为命令、说教、劝导出现。在这样的语境和话语方式下学生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文本和自身道德行为的理解与解释遭到漠视,其话语权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呈迷失状态。学生只能是被动地接受从教育者那里传来的具有权威性的社会政治思想、道德规范教育。最终导致话语的独白。
三、以科学发展观引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话语的创新
传统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弊端造成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失效的尴尬境地,需要我们对此进行重新审视和反思。树立以人为本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理念不仅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反思的结果,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更是新时期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1.话语创新理念的更新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实施,正在引起社会各个领域的深刻变化,它给社会和人们的观念带来变化。也给传统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话语的创新提供的启迪。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建立一个正确的、符合科学发展的话语变革理念,才能使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成为真正具有持久生命力的话语体系。因此,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话语创新应确立以理想方式关怀人生终极意义与实证方式关注个人的现实生活需求相统一的理念。从以往单纯侧重为社会国家服务转向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有效统一。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尊重个体的需求与差异。要把话语创新置于真实的人和社会生活的背景下,以引领全体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话语创新的终极目标,设置符合大学生心理、情感、利益需要和接受规律的话语体系。同时,确立学生既是知识的学习者又是知识创造者、构建者、运用者的理念。以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编制无论是从指导思想、内容的选择还是呈现方式都是教育管理部门、专家思想和意识的体现,学生无从参与也根本没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对此我们要更新话语建构和创新的理念,使学生参与到话语的构建和创新中来,在充分听取学生的想法和意见的基础上,构建和创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实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为学生服务的功能。
2.话语重点转移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话语的创新应紧密结合时代和社会背景。话语创新的重点应从以社会为本位,以政治社会化为目标转向以人为本位,以优化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话语创新应以满足学生的需要为支点,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话语创新的目标。要选择着意于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强化学生参与欲的话语,从单纯的政治引导性话语转向人文关怀话语,改变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被动地位。使原有话语体系中政治教育话语、思想教育话语、道德(心理、法纪)教育话语的三个层次得到和谐发展。首先,使政治教育话语色彩从显性逐渐转向隐性。这并不意味着要淡化意识形态教育和政治教育,只有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意识形态教育才是意识形态教育的最高境界,也不会使学生产生太多的逆反情绪。其次,要充实中间层次思想教育话语,思想教育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以及思维方式的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观点和思想方法培养的教育。往往需要结合现实生活中开展的各类活动来熏陶和影响学生。急需在真实的生活语境中汲取话语来丰富中间层级。再次,重点凸显道德(心理、法纪)教育层次话语。一个尚不具有基础道德素质人,就不可能到达较高层次的政治信仰和思想道德水准。因此,我们在话语创新时必须重视作为基础层级的道德教育话语的创新。美国学者阿迪斯·瓦特曼说,不管时代如何变化,我们总将有着和我们祖先同样的需要。那就是愉快、勇敢地度过我们的一生,和周围的人又好相处,保持那些指导我们更好成长的品质。这些品质是欢乐、爱、诚实、勇敢、信心等等。这些品质也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第一台阶,踏上了这个台阶,就能为成为一个合格公民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中最基础、最重要的任务,决定了我们必须在话语体系中增加道德教育话语的内容和分量。
3.话语内容拓宽
现代社会的开放性,决定了社会思想信息的多源性,导致了学生思想接受的多向性,这是时代的主色调。信息社会决定了人们的思想意识具有了开放性的结构,也决定了学生需要不再是单一性,而是丰富性的。这也要求话语体系的结构不再是封闭,话语创新必须紧密结合时代的背景,坚持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的弹性设置。在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这一主旋律的基础上,话语内容要拓宽外延。从某种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内容没有边界,政治理论、政策方针之外的一切人文方面,如科技道德教育、环境道德教育、经济伦理道德教育、合作精神教育、网络道德教育等内容也应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并向不同语境延伸,如网络语境、文化语境、课堂教学语境、生活语境、和谐社会语境和国际语境延伸,使每一个新生的领域都可能及时充实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话语体系中,力求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更加深化、更具新意、更富时代气息。在拓宽教育话语外延时,一要注意将传统的经典话语内容融于现代教育话语。结合现代语境对经典话语重新进行解读,并使现代教育话语与传统优秀思想
政治教育的因素共融,使经典话语更具时代性和生命力;二要注意将国际德育话语内容融于民族话语,一方面有选择地吸收国际最新科学成就和文化的有益内容;另一方面,挖掘和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民族内容,并以此来抵制外来文化内容的消极影响。
4.话语方式的转变
笛卡尔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方法直接影响效果。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方式使用的妥当与否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是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因素。传统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方式往往以行政、命令、教化的方式出现,使思想教育变成外加的强行性行为,并且忽视对象、内容指向的差异,一个模式施教,常常是千人一面、千口一腔,损害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必须消除原有的话语方式弊端,选择科学的、符合人性特点的话语方式。在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要求,满足其参与欲,考虑其可接受性,不挫伤其期望值的前提下,话语的方式要尽可能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内心世界;话语中要加大情感投入,以教师与学生话语的平等性、沟通性、共融性构建教与受的良好伦理关系。要把坚持理解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作为话语方式选择和使用的主要依据。要摈弃原有思想政治教育“我讲你听”的单向强塞硬灌、“我打你通”的居高临下和空洞、乏味唯我独尊的武断的话语方式,把学生看成是真正意义上的人,针对不同的学生和教育内容采用科学、人性的话语施教方式,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5.主体间对话关系的形成
任何教育都离不开对师生关系的审视和观照,任何教育也都是在一定的师生关系中展开,离开了这个关系,便谈不上教育。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我们倡导师生间建立的是主体间的对话关系。主体间对话的话语关系是指师生在平等基础上建立的对话、交流和沟通关系。它是以主体间平等的对话为特征,展现出来的是新型的师生关系——一种真正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要求教师首先应把学生当主体来看待,而不是把他视为物。教师在态度上进而在行动上是否把学生当作主体来对待,这是决定主体问对话是否可能的首要因素。其次,师生间是平等的,把学生当作主体来看待还是不够的,还要求强调师生之间在地位和人格上平等。只有师生间的平等,才可能实现主体间交互作用,实现精神上和心灵上的自由沟通。最后,师生问的对话是双向的、全面。这种对话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相互敞开、理解、交流和进入的过程,而不是一个主体对另外一个主体的单向传播。对话的内容也是全面的、全方位的,涉及思想政治教育生活领域的各个方面。只有在师生间建立了这样一种对话方式、生活方式和存在方式,才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积极、丰富、深远的效果。这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贯彻于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具体要求,更是话语系统具有生命力的关键。否则,哪怕是再具有时代气息、符合学生接受规律的话语也会扼杀于教师的独白之下。
[参考文献]
[1]商继宗,中小学比较教育CM3,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195~196
[2]唐汉卫,生活道德教育论CM3,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23~156
[3]张世欣,思想教育规律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100~150
[4]吴琼,“文本”到“人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7:125~132
[5]王建珍,我国高等教育确立“以学生为本”理念研究(D],苏州大学,2008:12~13
[6]种海燕,叶黎明,中国现代教育工具理性的反思[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8,(4):9~11
[责任编辑:侯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