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于关东文化的再审视

2009-09-15

理论观察 2009年4期
关键词:重建

曹 扬

[摘要]关东文化是关东人民在不断的融合、迁徒中孕育、发展、形成的,它以与自然、与社会、与他人相和谐的文化特色,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而新的历史时期如何重建关东文化,继承和发扬优良的文化传统,又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的课题。

[关键词]关东文化;本体意义;本质力量;重建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09)04—0008—02

关东文化作为一种以地理学的概念来命名的地方文化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在关东地区经过六百余年,由古至今逐渐产生、传承、并传播于关东这片辽阔的黑土地上,展现了勃勃的生机。充分体现了关东地区人民的精神。本文拟通过对其不同视角的探讨,剖析关东文化的有关侧面。

一、关东文化的本体意义

文化历来是与人类的密切生产生活活动相关的,是人们在长期的与自然的斗争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精神家园。它的出现具有着一种光芒普照的现象。它从哲学的角度而言,是唯心的,是意识形态的东西。而一切意识皆受物质这一基础的制约。探讨关东文化的源起,毫无疑义地说,关东地区的人民是创造关东文化的本源。从这一角度说,我们观察关东文化,与其说是在观察一种文化现象,还不如说是在观察某一类人群所具有的特殊文化现象,关东文化的本体就是关东人民。离开了人这个主体,一切文化皆无所依。近代改良派的先驱梁启超在《什么是文化》一文中说;“文化者,人类心能所能开积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易言之,凡人类心能所开创、历代积累起来,有助于正德、利用、厚生之物质的和精神的一切共同的业绩,都叫做文化。”鲁迅先生也曾从人本主义的角度感叹地说“久浴文化,则渐悟人类之尊严。”而所谓对文化的研究,都将是对人类的解读。因此,说到关东文化,关东人民在这里就有了特定的意义。关东人民是关东文化的核心。

从六百年前,关东开始有了明确的地域划分和界限开始,关东地区人口就在不断的演变,其中既有融合、也有消亡。既有国内的人种,也有外来的人种加入。汉族是关东文化的主体,主要是关内移民,这其中既有因犯罪流放到此地的流民,也有因生活所迫而另寻出路的普通群众,也有各个朝代所留下的戍边士兵。同时包括满、蒙、朝鲜、达斡尔、鄂伦春、赫哲等少数民族也是关东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还有少部分的日本和俄罗斯人种。

关东文化的最初可以回溯至明王朝的建立与山海关的修筑,这个时期的关东是一个以少数民族聚居为主的区域,土著居民主要有满族、蒙古族、赫哲族、鄂伦春族等,最后以满族在这一地区崛起称雄并统一东北进而入主中原而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清代以后,从清廷在东北实行招民垦荒到封禁政策再到充实戍边政策的实施,加之中原地区自然灾害连年、战乱不断、人民生活困苦等原因,关内地区的居民开始大批地迁往关外。关内直、鲁两省大批移民,主要是以汉族为主体。1987年出版的《黑龙江移民概要》一书中说,在清朝统治的200多年中,关内北方各省流入黑龙江地区的汉族移民大约200万人。这是关东文化以汉族为主体形成并定型的一个重要时期,它从满族人主中原开始,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结束。

20世纪初随着清王朝的逐渐没落,及沙皇俄国和日本帝国主义对东北大片土地的窥伺,关东文化经受了外来文化的多元碰撞,它以《马关条约》、《中俄密约》为契机,伴随着广大汉族人民对东北地区的开发与东北近代化城市的兴起,日、俄帝国主义将其侵略魔爪伸向东北,在日俄战争、抗日战争中,在长期的反侵略以及抵抗日本帝国主义吞并全中国阴谋的斗争中,关东文化融进外来文化的部分因素,丰富了自己的独有特色,并一直保留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

而建国后,随着上山下乡运动的蓬勃发展,大批上海知青来到了北大荒,又为关东文化的发展增添了新的色彩。可以说,从远古至今。关东地区的就是一部人民不断融合,不断发展、不断迁徙的历史,这是关东文化深厚的历史渊源。

二、关东文化的影响及本质力量

既定义于关东地区,我们不难看出,关东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体系中很重要的一支,不仅对关东地区的发展与进步产生过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对于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主要体现在:

(一)关东文化充分表现了中华文化所特有“有容乃大”思想。也就是善于同他人和谐相容的思想。豪放、豁达大度,包容性强是关东人群所特有性格。这一点与南方某些地区人群的排它性有着很大区别,因而也成为中华文化特有的精髓。这一特征缘自于白山黑水的自然地理熏陶,来自于多民族的融合,来自于汉族儒家文化的影响。表现在宗教信仰上,关东地区既有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儒家、释家、道教,又有少数民族的回教、萨满教,还有外来的东正教、天主教。表现在教育上,则是既有官办学校,也有民间私学、书院,还有俄、日的殖民学校。表现在语言上,既有正宗的北京“官话”,也有外来语掺杂其中,如水桶称为“韦得罗”,面包称为“列巴”等等就是俄语的发音。

虽然关东文化地处偏僻,属于中华大文化的边缘地带,但就东北亚的大格局而言,关东文化又处于东北亚文化的中心。在这里,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华文化、蒙古文化、俄罗斯文化、日本文化、朝鲜文化等各种文化在这里汇集交融,在近代,除了北京、上海等文化政治经济中心而外,关东地区是外来人种最多、最普遍的地区,造成了关东文化多元并蓄、融合贯通的局面。

(二)关东文化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也就是善于同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关东文化的形成缘于关东地区自然地理条件,这一条件促使以山东人为主的几千万华北人迁移到富饶的东北地区创业谋生,而谋生的过程就是与自然相抗争、与磨难相抗争的一部力争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历史。而“闯关东”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关东独特的自然环境、生活空间、生产方式是铸造人文品格与气质的大熔炉,造就了与南方迥然不同的民族品格和人文精神。关东地区的自然条件远比长江以南严酷。为赢得更多的生存空间,来到这里生活的人们和本地原居民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来适应高寒条件。这就逐渐产生了勇于抗争,敢于进取的大无畏精神。从自古以来,关东就是将士们金戈铁马纵横驰骋的征战之地。是文人墨客流放迁徙之地。北方及关东游牧民族、渔猎民族充满了活力,生机勃勃,游牧民族能屡次南下建立一代代王朝,武力仅仅是一个因素,更主要的还是其特有的民族文化和内在的进取精神驾驭着军事力量,才能够所向披靡。近现代以来,关东地区作为抗日战争的爆发地、解放战争辽沈战役的发生地、抗美援朝的前沿阵地、新中国装备工业、石油工业和商品粮基地,在关东文化中又衍生了“抗日文化”、“东北解放战争文化”、“抗美援朝文化”、“北大荒文化”、“创业文化”直至“大庆精神”“铁人精

神”“雷锋精神”,应该说这些都是关东文化集中体现。

它们既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文化追求“天人合一”,也带有浓厚的关东特色,一个“闯”字,体现了关东人民在与自然的斗争中的不屈精神和勇气。

(三)关东文化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入乡随俗”、“顺天应人”的思想精神,善于同社会和谐共存的人文精神。关东文化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在中华大文化中独树一帜。文化类别可说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民俗有独特的婚丧嫁娶,饮食有关东菜系,服饰有旗袍,建筑有木刻楞、大草房、干打垒。生产有古代游牧渔猎,现代大工业大农业大石油生产。宗教有萨满教。艺术有东北地方戏、北大荒版画、冰雪画等。文学远有元散曲和杂剧独领一代风骚,近有流入文学、北大荒文学。这些都是适应关东地区特点产生的,中原文化所无,唯关东社会所独有的。所有这些,是关东人民面对复杂严峻的生活环境所创造的文化模式,也创造了扶危济困、宽容大度、和睦共处的人文精神。

关东文化的人文精神影响之深远,覆盖面之广,发挥作用之大,除中原文化以外,其他任何地区的文化都不能超越它,其地位也是不可替代的。

三、关东文化的流失与重建

随着《闯关东》电视剧的热播,关东文化界的讨论风起云涌,人们开始试探着如何将关东文化的特色提炼出来,使之适应新时期人们思想深处对乡土特色文化的一种内在渴求和期冀,形成推动新时期东北地区振兴的精神动力。

《风刮部奎》话剧是关东文化众多传说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也是中国戏剧舞台上第一部专门描写黑龙江独特历史的话剧。流入文化、满汉文化、俄文化、日文化、黑土文化及诗人、胡子、侵略、抗争、爱情、伦理、传统道德、现代精神……在这里碰撞出绚烂的戏剧火花。可以说,一部关东文化的历史,在这部话剧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但这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关东文化在现时期、现阶段的一种符号上的意义和指向。那就是关东文化其实正在流失,作为关东特色的一些东西、一些象征正在逐渐的退出历史。关东文化正在遭到根本的破坏。在关东文化“热”的后面,潜藏着人们的一种焦虑,一种急于对关东文化重建的努力。人们在研究关东文化的同时,也在寻找一个支点,一个重建关东文化的支点。

实际上自建国以来,关东的儿女们就面临一项历史性的任务,就是更新和重建我们的文化传统。我们的前辈,在这方面做出了自己不懈的努力,如关东文化衍生的黑土文化、北大荒文化、铁人精神等等一直都在诠释着关东文化的精神内涵。在这一过程中,一直隐含着、存在着两个不容回避的问题:第一,如何重新诠释关东文化的价值;第二,实际上有一个对关东文化的认同问题。第一个问题比较好理解。要重建传统,就必须重新衡定固有文化的价值,通过重新诠释使传统得到再生。第二个问题似乎费解。难道作为关东儿女,对自己的关东文化还要提出认同的问题吗?然而确实存在这个问题。因为改革开放以来,南方经济的全面崛起,与关东地区的经济落后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对自己的文化不自信、对自己的生存过的土地自轻自贱,一切唯利是图,只知有南,不知有北,已经成为时尚、成为潮流。

当今的世界,现代化的浪潮,推动着文化国际化、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关东儿女如想在中国乃至世界舞台上保留住自己的独特地位,必须学会适应国际环境,整合自己、健全自己、发展自己。这就需要吸收关东文化的营养。当然,关东文化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随着时代的发展,必然要淘汰一些与时代不相适应的内容。这就涉及到了关东文化的重新整合。

对于文化的更新与重建,如果我们能够做到,不是只把文化视作时髦的“怀旧情绪”,而是当作“生存的必要”(作家龙应台的话),文化就能够活在我们中间。使我们每个人既是现代的又是传统的,它的优秀者必成为涵蕴传统意味的现代人。至于关东文化传统的重建,怎样具体实施、采用一些什么样的办法,应当仔细研究认真考量。甚至可以基于我们所有可以想象得到的形式,以帮助人们恢复对关东文化的记忆。重建我们的文化传统,创新和想象力,非常重要。没有缘于文化的创新,重建文化不过是一句空话。缺乏想象力,会不伦不类、闹出许多笑话。除此之外,还需要有心人。需要我们的领导者、国家栋梁、文化界的从业人员、大多数民众,要有重建关东文化的愿望,要对我们民族历史积累下来的文化传统有一份敬意与温情。

[责任编辑:张振华]

猜你喜欢

重建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国际商事仲裁的机遇与挑战
如何构建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理念
髋臼部位肿瘤手术治疗的临床分析
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构建
全媒体时代文学评论的寻路与重建
二孩时代,人口生态重建的理性思考
关节镜下腓骨长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研究
用镜头“重建”徽州
澄海“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