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东文化和北方民族

2009-09-15傅惟光

理论观察 2009年4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傅惟光

[摘要]北方民族在历史的发展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关东文化”。“关东文化”是长城以外的北方地域文化。“关东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关东文化;北方民族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09)04—0005—03

我国地域广袤,民族文化纷呈,不同地域存在着不同特色的地域文化。诸如岭南文化、水乡文化、巴蜀文化……。长城内外,又有农垦文化和游牧文化之别。近年来又掀起了具有北方特色的“关东文化”。关东的地域文化历史悠久,又独具特色,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感染力。但是多年来还没有用文化的视角,对关东文化进行研究和探讨。现在单独提出“关东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长期存在的北方地域文化进行研究,目的就是为了传承北方的民族文化,发扬光大北方的民族文化传统,让“关东文化”,在中华民族多彩文化中更加熠熠生辉。

一、关东文化的界定

提起“关东文化”的议题,首议是1993年12月,在庆祝黑龙江省博物馆建馆七十周年学术研讨会上,东三省考古、文博、历史等方面的专家就大家共同关心的“关东文化”问题进行了研讨,决定编撰出版《关东文化大辞典》。

关于“关东文化”的界定,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首先要肯定是一定自然地理环境下的区域性的文化。“关东”泛指山海关以外,今辽宁、吉林、黑龙江省和黑龙江省西北部内蒙古的部分地区。关东也称东北,关东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从旧石器的远古时代北方民族的先民就在这里生息繁衍。这里是一个多民族的聚居区,最早见于史料记载的有肃慎、秽貊、东胡三大族系。关东这个区域概念是历经千百年的发展,到明、清之际才逐渐形成的。

从战国时代燕国修长城,到秦始皇集燕赵长城之大成,连绵万里。至明代将万里长城同山海关联结起来。第一次把东北和华北明确分开,东北地区形成了实质性的关东。长城和山海关在历代王朝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所以明代官方行文中已有“关之东”、“关东”的称谓。明代所指“关东”,开始只是指辽东,还不包括吉林、黑龙江。满族崛起后统一了山海关以外的东北,特别是清入关以后,仍将东北看成是一个整体。清代的官方文书和修史书中如《清实录》已经明确使用“关东”一词。“关东”的称谓在康熙朝之后已常见于官方文件和官修史书,在乾隆朝已经普遍使用。至晚清“关东”已成为民间的习惯用语,在学术或政论著作中“关东”一词已被广泛使用,《清史列传》称李金镛为“关东循吏”。此外还称东北为“东省”、“东三省”,如同现今泛称东北。关东的区域概念,不是人为规定的,是历经千百年的历史演变而形成,被官方和民间所认同。关东的山山水水和优越的自然环境养育了关东大地的北方民族儿女,从旧石器时代开始这里就产生了人类文明的曙光,北方民族用勤劳和智慧创造的北方民族的灿烂文化成为中华文明的奇葩。

二、北方少数民族的历史地位

中华民族文化是由至少56个民族组成的民族大家庭。多民族的文化汇集成丰富多彩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华民族文化是由多民族共同创造,共同谱写的世界文明宝库中的华美篇章。

中华民族是一体多元文化的总合,所以文化的构成既具有共性,又具有不同特点的个性。56个民族都是炎黄子孙,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东北由三大族系肃慎、秽貃、东胡,构成东北原住的土著民族。

肃慎族系,是东北地区很古老的民族。最早见于《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大荒之中,有山,名日不成。有肃慎之国。”其中的“大荒”泛指现东北,“不咸”山即现在的长白山。指出在远古时期东北的长白山,有一个肃慎族系组成的国家。肃慎也称息慎、稷慎。夏、商、周时称肃慎,汉时称挹娄,魏晋南北朝时称勿吉,隋唐时称棘辅,宋时称女真,明末称满洲,中华民国始称满族。现在的满族、赫哲族为女真后裔,鄂温克族为棘轕人后裔。

秽貊族系,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夏、商、周时期广泛的游猎于嫩江、松花江流域,南至鸭绿江、东至图门江一带广阔地区。秽貃原是两个大的部落族群。秽为傍水而居的渔猎部落群,貃为游猎游牧部落群。由于土地相连,语言风俗相近,由渔猎向农牧业转化,秽貃两族最终联合在松嫩平原于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建立了夫余国。秽貃的族称最早始于春秋,西汉以后则合称为秽貊族。

东胡族系是黑龙江西部的一个古老民族,是一个庞杂的部落联盟和民族共同体,后来由东胡逐步演变为鲜卑、室韦、契丹、蒙古几个大的分支。东胡的“胡”,在蒙古、达斡尔语中是“人”的意思。东胡的“东”指地理位置,《史记》注称:“东胡在匈奴东,故称东胡。”《汉书·匈奴传》称:“胡者天之骄子也。”《山海经·海内西经》称:“东胡在大泽以东。”即今达赉湖以东,呼伦贝尔草原和大兴安岭南北。

我国的东北是一个历史大舞台,生活在这里的少数民族,从这里出发走向中原大地,为民族的融合和中华民族的统一,建立一个强大的中国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远在二千多年的西汉时期秽貊人建立了松嫩平原的第一个民族国家,是当时西汉的属国,国王死后享受“玉匣”(玉衣)的礼遇。其国殷富,人口滋盛,奴隶不计算在内有居民8万户,国势强大拥有雄兵数万。

魏晋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氏走出大兴安岭入主中原,以洛阳为都城建立了北魏,推动了中原和北方经济、文化的融合。现在洛阳的龙门石窟和山西大同的云岗石窟,就是鲜卑人创造的中华瑰宝。

公元四世纪黑龙江东部的棘辅人,建立了渤海国,接受唐朝的册封。渤海国东到大海,幅员辽阔国力强盛,称为海东盛国。

兴起于内蒙古东部西喇木伦河和老哈河一带的契丹人,灭了渤海国于公元五世纪自号契丹,国号大辽。契丹大辽在南进的同时,不断的巩固北方,管辖范围至呼伦贝尔以北,额尔古纳河以西、贝加尔湖以东和黑龙江上游的广大地区,初步形成中华大地巩固。的北方。

十二世纪初女真人崛起于按出虎水今阿什河,起兵灭辽。公元1115年完颜阿骨打即皇帝位,国号金,都金上京会宁府今阿城白城。1125年金太宗完成伐辽,同年“月开始攻宋。1127年1月北宋灭亡。北宋的徽、钦二帝初解至上京会宁府,后迁至依兰“坐井观天”,二帝相继客死依兰五国城。金代用30多年的时间取得了灭辽伐宋的胜利,领土不断扩大成为盛国。1153年海陵王迁都燕京,改为中都。北京成为首都肇始于金代,2003年北京隆重庆祝了建都850周年。金代女真政权重视农业生产,铁器十分发达,发展了手工业作坊,商业繁荣,文化教育学习先进的汉文化,汉字契丹字并用。金代社会得到了快速发展,为巩固北方修筑了土石砌筑的金代万里长城。金代不仅进一步开发了祖国的北方,巩固了北方,而且建设了祖国北疆强大的北方。为中华民族的融合和祖国的统一作出了突出的贡献。金国历时

120年,完成了女真人的历史使命,于1234年为元蒙古所灭。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源于东胡室韦诸部之一的蒙兀室韦,成吉思汗经过征战统一了蒙古各部落逐渐强大。后来灭了金、宋,建立了元朝,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又一次统一大业,使中国成为了历史上横跨欧亚大陆的超级大国。

女真人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实行了集政治、军事、生产为一体的八旗制。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建都于兴京今辽宁新宾县,1625年迁都沈阳名盛京。皇太极继位后改女真为满洲,1636年称帝,改国号大清。1643年皇太极死后福临继位改元顺治,1644年清军入关定都北京。满洲人建立的统一中央集权的国家,再一次由北方少数民族完成了民族融合和祖国统一的大业,完整的确定下来了中国的版图。

我国的北方民族在中国的历史上,不仅造就了祖国强大的北方,并为祖国的统一、民族的大融合,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历史的贡献。包括确立了今天中国的版图和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北方的少数民族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前进,在民族大融合中促进了中华民族先进文化的发展。历史上的部分少数民族在学习先进文化共同发展中,逐渐融合到汉族和其它民族当中去了。在中华民族成长的历史上,北方少数民族演出过生动的历史活剧,汉族和少数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的“升平盛世”。

三、关东文化的内涵和文化特色

1.历史悠久的关东

一体多元的中华文明是多中心发展的,并且互相融合共同发展。关东历来就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认为关东没有文化,是文化沙漠,一切文化都是由中原传播来的,这种观点早已被“多元论”所打破。关东最早的人类化石是28万年前的营口金牛山人。1~2万年前的旧石器晚期遗址,关东大地分布相当广泛。新石器时代的昂昂溪遗址距今7000年,红山文化距今5000年历史,由此产生的中华文明的历史,已经早于中原文化1~2千多年。关东历来就有土生土长的文化,关东不是沙漠无人区,关东的先民在远古时代就在这里生息,并创造了远古的人类文明。现代的科学考古,改变了史书没有记载的历史和只记载汉族历史的“正史”。但是死抱书本不放的人也有,总是认为关东没有文化,是北大荒。说关东的历史总是从清代开始,并着眼于“流入文化”,流入给东北带来了文化和文明。这种观点无疑是割断了北方的历史文化,只取清代其中一段“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无视北方民族的历史文化和对中华民族文明形成和发展的巨大贡献。

仅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中华民族近14亿人口使用的共同语言“普通话”,就是以北方话为基础,以北京话为标音的标准中国话,全世界学汉语的人都使用普通话。东北话严格说是东北的方言,是由历史的熔炼和自然的陶冶而形成的独特的文化现象。东北方言的形成,首先是受满族语言文化的影响,如今东北的方言中仍保留有大部分来自满语的方言。流人的后裔最后也融入北方人当中,不仅说一口纯粹的东北话,完全东北人的生活习惯,还有东北人的脾气。流入只不过是沧海一粟,不能说是流入给北方带来了文化,北方不是文化沙漠,北方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关东特色文化。

2.关东游牧民族的马背文化

世界的历史文化体系基本上是以农业经济和游牧经济来划分的。中国历史上逐渐形成了以长城为界的经济体系,长城以南的农业经济和长城以北的游牧经济,两种经济和文化在长城内外碰撞融合,推动了中国历史前进的车轮。

关内有优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农业生产比较发达,文化也相对先进,由于丰衣足食固守田亩,因而思想较为保守满足现状。

长城以北是游牧民族的生存地带,地理和气候条件较差,他们逐水草而居,生活不安定处在游动状态。游牧民族是一个开放的民族,他们不受界限的约束,很少保守,渴求先进的文化和技术,历史上他们不断的南进,以主动的方式吸收农业文化,学习农业经济,使北方民族的经济文化不断发展进步,完成了民族融合的使命和祖国统一的大业,建立了祖国关东强大的北方。

世界上的游牧民族分布很广,东起欧洲的里海经蒙古共和国到西亚,我国除东北外包括内蒙古、新疆和西藏都是游牧文化的生存地带。由于游牧文化的生存特点和文化特征,我们时常称其为“马背民族”和“马背文化”,马背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从夏商,迄两汉时期,我国北方草原马背民族盛行着具有鲜明草原民族特点的草原青铜文化动物纹饰。这种以动物纹饰装饰的草原青铜文化广泛的分布于欧亚大陆。这不仅同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有关,而且得益于草原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从考古资料上看,草原丝绸之路始于六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兴于秦汉,盛于隋唐。从空间上,大体由蒙古高原东南端的辽河上游,越过大兴安岭,沿阴山南北向西,经天山南北,转经高昌,进入亚欧草原地带,形成一条鲜为人知的草原丝绸之路。后来的游牧民族契丹人,进一步沟通和发展了这条联结欧亚大陆的草原丝绸之路,“马背文化”得以广为流传。

马背民族沟通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开辟了一条草原丝绸之路。北方的契丹人是东西文化的传播者,契丹人从回纥引进了西瓜后来传到中原,契丹后裔达斡尔人仍然继承了种植西瓜的传统。

3.白山黑水造就的关东本土文化

关东大地养育关东人,都说关东三件宝:“人参、貂皮、轨靴草”;东北三大怪:“窗户纸贴在外、养活孩子挂起来、十八九岁的姑娘叼烟袋”。两句话即道出了关东资源丰富,又戏说了关东的纯朴民俗。北方民族的生活习俗与自然地理环境是密不可分的,在生存选择和利用自然中,形成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北方的山水雄浑壮观,北方民俗粗犷豪放,心胸宽广、质朴纯厚。南北文化的差异,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北雄南秀”的不同风格。北方气盛多豪放慷慨之声,南方多俊秀,多为柔弱细腻的靡靡之音。黑土地养育了东北人,创造了无与伦比的“黑土文化”。东北气候寒冷,冰天雪地,严峻的自然环境培育了北风劲吹的“冰雪文化”。天寒地冻挡不住北方人的热情,火辣辣的高粱酒酿出了关东人火辣辣的生活,“大姑娘美、大姑娘浪,大姑娘走进了青纱帐”,演绎了关东人热情豪放的品格。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关东的山山水水养育了关东人,关东人用智慧和汉水谱写了原生态的关东文化,构筑了中华民族文化百花中绚丽多彩的关东文化。

四、关东民族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文化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结晶,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公布世界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将优秀的文化遗产作为人类的共同文化财富加以保护。有不少国家将文化遗产称为“文化财”,当作宝贵的财产加以保护。为了保护人类的共同文化遗产,近几年我国也启动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并着手制定《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对于中国这样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来说,无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我国开始从现代意识的文

化遗产保护问题上,加大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力度。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创造的,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和空间。这些传统的民俗、民族文化形态,在边远的关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有着厚重的保藏。除历史上北方少数民族固有的文化遗产,现代北方的少数民族如;鄂伦春族、鄂温克族、锡伯族、达斡尔族、蒙古族、朝鲜族、满族等20几个少数民族,都保留了丰富的传统民族文化和民族风俗,演绎着从古至今关东文化的历史文脉。关东大地处于祖国的边远地区,在后现代社会中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大自然还没有被完全改造,原生态的少数民族生活在原生态的自然环境中,或多或少的还保留着一些原计原味的原生态的民族、民俗文化。相对古老的民族、民俗民风,是民族学研究的“活化石”,是关东文化的“根”。关东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要在“根”上作文章,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才能使关东文化更具有生命力,才能光辉永续。

北方的少数民族多数信奉原始的“萨满教”,他们崇拜大自然,认为万物皆有灵。山、树凡大自然中他们认为可尊崇的都是神,萨满则是神的使者或是人和神的中介。萨满教虽然没有被列入正式宗教的范畴,但事实上仍以不公开的形式存在于民间。萨满教是我们不应忽视的一种民间文化,因为它和这些少数民族同时并存。有些民族传承着祖先崇拜的古老习俗,西窗户、西炕是祭祖的地方。每年还要举行祭祖的仪式,求得祖宗的保佑。

北方民族还有太阳崇拜,是太阳给万物带来了生命。祭天地更是必不可少的,日常生活中较正式的场合,首先要以酒敬天敬地,这是对大自然的尊重。“那达慕”和“祭敖包”,是蒙古族、达斡尔旅的传统习俗,每年八月都要举办隆重的“那达慕”和“敖包”盛会。

少数民族无一不擅长歌舞,歌舞是民族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折射着来自远古的血脉传承。

有的少数民族没有文字,但民族却得以延续,文化则得以不断传承,这就是民族文化的生命力,民族是靠文化来传承的。历史上的一些古老民族在民族大融合中消失了,但在考古发现中保留了杰出的民族民俗文化。这些在老的民俗文化和现代民俗有着很深的源流关系。

民族民俗文化形成的历史是久远的,存在于民族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河南濮阳出土了仰韶文化的蚌龙,辽宁出土了查海文化的石龙和红山文化的玉龙,山西龙山文化出土了彩绘龙,黑龙江阿城出土了金代的铜座龙,这些形象不同,地域不同,时间不同,但有着共同的传承和中国龙的文化传统,传承了五千多年的文化信息。世界的文明有几个文明发祥地,但只有中华文明得到了不间断的传承。历史在前进,文化在延续,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吉林省于2009年1月9日,将关东文化带进了维也纳金色大厅。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是人类的共同使命,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国着手制定《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是我国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重大举措,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

五、弘扬关东文化构建和谐社会

中华民族是世界大家庭中的一个伟大的民族。中华民族是靠文化的融合发展壮大的,一体多元的文化得到多民族的认同,56个民族都是炎黄的子孙,都是中国人,这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素,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就宗教文化而言,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各种宗教并存和谐相处共同发展,不存在有些国家的宗教相斗永无休止的状况。

这种中国特色的宗教文化现象,使得到中国来的外国人“百思不得其解”,一个城市里好几种宗教并存,而相安无事,觉得很奇怪。这就是他们不了解中国和中国人的谦和、包容的秉性,不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的国情。

还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在关东大地齐齐哈尔的历史上曾有过一个“五教道德院”,破天荒的将五大教派:儒、释、道、耶、回,合为一体称为五教道德院,这就是中国式的宗教。

中国的历史就是民族融合的历史,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关东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关东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是对中华民族的贡献。关东文化源远流长,伴随着北方民族的成长,深深的扎根于关东大地。

关东大地无论历史或现代,都是祖国的骄傲,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本。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和生命,文化流失了涉及民族的存亡,民族文化的留存是民族存亡的根本定律,民族存则文化存。和谐社会的依托,是和谐的民族文化。关东文化是北方民族的民族魂,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文化的认同,是民族团结的保障。关东的热土养育了多民族的关东人,培育了生机勃勃的关东热土文化,关东大地劲吹东北风。文化的先进就是民族的复兴,我们耳目详熟的“三个代表”,其中就包含了先进的文化。能流传和传承的都是经过历史积淀的先进文化。

弘扬关东文化就是弘扬关东北方民族的民族精神。关东文化具有潜在的无限凝聚力,文化的繁荣为关东大地构建平安和谐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文化的力量是精神财富,弘扬关东文化构建和谐社会,是新时代赋于关东人的历史使命。

[责任编辑:张振华]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传承戏曲艺术的重大举措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试析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中的传统建筑营造技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研究
现今社会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探索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