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贡献

2009-09-15陈兰兰

理论观察 2009年4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贡献毛泽东

陈兰兰 聂 茜

[摘要]中国的革命和建设要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做出了独特的贡献。他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概念的阐述、内容的传播以及途径的采用都凸显了一代伟人的风采。学习毛泽东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贡献,对我们现在及今后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毛泽东;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贡献

[中图分类号]A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09)04—0021—0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相互关系历来备受关注,孰先孰后,孰轻孰重,争论不一。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经历了一个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点滴、分散的中国化,到大众化,到成为中国特色的中国化,再到不断大众化以至更加中国化的过程。毛泽东则处于这一过程的前期阶段,即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点滴、分散的中国化后再到大众化的阶段。毛泽东在此阶段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着其独特的历史背景。

一、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背景

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需要马克思主义是其大众化的外在要求

当时的中国在戊戌变法以求建立君主立宪制、辛亥革命以求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等各种努力失败后需要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科学理论来指引中国前进的方向,带领中国人民走出困惑和迷茫。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从迷茫中看到了曙光,开始接受、学习并认可了马克思主义。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理论信仰的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马克思主义就越来越被要求从少数人理解的精英文化转变为被广大人民群众接受的大众文化。

2.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理论品质是其大众化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人民群众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它只有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所掌握,才能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在实践中发挥重大的作用。然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经济和文化都比较落后,在这样的条件下进行革命,必然遇到许多特殊的复杂问题,单靠背诵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和照搬外国经验,不可能解决好这些问题。而且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外来的思想文化,要使中国人民广泛地接受并在实践中发挥指导作用,就必须要寻求一种为中国人民所能理解和接受的民族形式。

3.传播主体和受众的自身素质是其大众化的必然要求

从传播主体来看,当时的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也都是刚刚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还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和深度,但是他们都有一个普遍的观点,就是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成为大众普遍接受的真理,才能发挥理论应有的指导作用。从受众来看,中国人民几千年来接受的都是封建传统文化,尽管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但是根深蒂固的封建伦理道德还没有彻底根除,并且也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而当时人们接受教育的程度普遍很低,还没有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文化基础,同时排外思想严重,如果马克思主义不被大众化,就很难获得中国人民的认同。

二、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贡献

在这样一个迫切需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期,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都为之作了不懈努力,而其中数毛泽东的贡献最大,他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概念的阐述、内容的丰富、途径的多样化上。

1.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概念的阐述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必然要求,是中国马克思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唯一途径和根本方法。1942年5月,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大众化”就是我们的“思想感情”要和“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在这里,毛泽东其实表达了大众化即通俗化、普及化的思想。毛泽东的一生就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生。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文中,指出“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运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需解决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并提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新理论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到被广大人民群众掌握的过程。中国化和大众化相互衔接、相互促进,各有侧重,不能等同也不能取代,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大地上展现真理的光芒就必须中国化,当代马克思主义要发挥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就必须大众化。

2.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容的丰富

马克思主义包罗万象,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涉及马克思主义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毛泽东是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涉及的最为广泛的一人。

(1)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面。在唯物论领域,毛泽东提出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方法,而这一思想方法的实质就是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在他早期写作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等文章中,就体现了他的实事求是的可贵思想。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代表性口号。毛泽东通过著文进行深入浅出的论述,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同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向中国人民通俗易懂地阐述了中国的境况以及在这种境况中中国的出路,受众面积广泛且容易被大众接受,有利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在辩证法领域,1937年8月写作的《矛盾论》一文,是毛泽东矛盾思想的集中表现。毛泽东围绕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六个方面全面地阐述了他的矛盾思想。“解剖麻雀”、“十个手指弹钢琴”就是他把矛盾思想大众化的很好例子。在认识论领域,毛泽东最重要的贡献是强调实践的决定性和人的认识的主观能动性,1937年7月,《实践论》一文的发表,正是这一重要贡献的集中体现。

(2)在政治经济学方面。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生产关系的,毛泽东为研究、建立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奋斗了一生。毛泽东首先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建立了新中国,为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政治基础。“一切革命的历史都证明,并不是先有充分发展的新的生产力,然后才改造落后的生产关系,而是要首先造成舆论,进行革命,夺取政权,才有可能消灭旧的生产关系。消灭了旧的生产关系,确立了新的生产关系,这样就为新的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道路。”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首先是生产资料公有制,离开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就免谈社会主义社会。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推进的社会主义改造、一五计划、农业

合作化运动都是为了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而努力。后来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走进了社会主义发展的误区,但是它所提倡的财产公有这一共产主义原则却深入人心,这从另一方面也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在科学社会主义方面。毛泽东同志依据辩证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主义运动史上第一次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依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即便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也还存在这个基本矛盾。社会主义社会依然存在着阶级和阶级斗争,存在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这就使广大人民群众明白,社会主义建设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应当不遗余力地建设社会主义。建国初期,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以及目前人民对社会主义发展充满信心不能不说与当时毛泽东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诠释有重大关系,且这种理论的推广和普及,有利于广大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接受。

3.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途径的多样化

(1)言简意赅、形象生动的语言艺术形式。为了能让中国的普通百姓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特别注意将马克思主义加以提炼、概括,甚至压缩成一两句话,成为警句。最典型的例子就是1939年12月21日,毛泽东在延安庆祝斯大林60寿辰大会的讲话中提出的:“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千头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造反有理。”此外,还有八七会议上毛泽东提出的“枪杆子里面出政权”;1930年针对党内一些同志对时局估量的悲观思想,毛泽东提出了鼓舞人心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国民党大举进攻面前,毛泽东坚定地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毛泽东不仅能使语言言简意赅,而且能够灵活自如地使语言生动丰富。1928年初秋,毛泽东集中红四军官兵讲革命根据地的问题。他说:“有人嫌井冈山高,嫌井冈山大,今天东山,明天西山,爬山爬厌了,不愿意再爬它,想打到城市里去,这种思想错了。要知道,井冈山,虽然它磨破了我们的脚,爬酸了我们的腿,但是,它给我们存粮食,给我们作根据地,便于我们打击敌人。所以说,这座山是革命的山。我们要保护它,爱护它,不要害怕多爬,更不要讨厌它。革命要有根据地,好象人要有屁股。人假若没有屁股,便不能坐下来,要是老走着,老站着,定然不会持久,腿走酸了,站软了,就会倒下去。革命有了根据地,才能够有地方休整,恢复气力,补充力量,再继续战斗,扩大发展,走向最后胜利。”“为了说明建立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性,毛泽东用“屁股”作比喻,深入浅出,效果非凡。毛泽东凭借他对中国文化的深厚造诣,对中国语言的娴熟运用,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道路上,充分发挥他的语言优势,高度概括、巧用比喻、运用群众语言、活用成语、典故、警句,这些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都起了非常重大的作用。

(2)精心策划、努力推行的革命实践活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的过程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同样没有革命的组织,革命的实践就失去了保障。192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向前推进的一大步,从此,越来越多的先进的共产主义者加入到这个先进的组织中来,并身体力行地推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1923年6月,中共三大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利用这种形式实现国共合作,虽然这一决策后世评论不一,但是这样做,使中共的政治思想主张有可能更有力地影响国民党的政策,推动国民党的革新,推动在它影响下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投入革命,总之,能使马克思主义为更多的人接受。1924~1927年的北伐战争,结束了北洋军阀在中国的统治,而战争中广大人民对共产党的政策开始有了认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南昌起义中诞生,同年9月27日三湾改编,毛泽东提出“把支部建在连上”的原则,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受众开始走向军队。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说:“红军所以艰难奋战而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毛泽东曾豪迈地宣告:“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红军在长征途中宣扬了自己的主张,宣告了自己的立场,播下了革命的火种,二万五千里长征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伟大征途,等等。毛泽东领导下的诸多革命实践,都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中国的体现。

(3)绚丽多姿、充满生机的大众文艺作品。毛泽东不仅躬亲力行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而且还影响和带动广大人民、依靠广大人民一起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向一个新阶段。借助于群众推行并能在群众中产生广泛影响的当属大众文艺作品。歌曲是表达情感的最直接最生动的形式。《北方吹来十月的风》给中国传来了马克思主义,《打倒列强除军阀》是国共合作时北伐军战士的战歌,《会师歌》鼓励红一、二、四方面军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到敌人后方去》是红军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代表歌曲,《南泥湾》是我军自力更生的真实写照……这些革命历史歌曲汇集在一起,组成了一部新民主主义革命史,马克思主义革命精神蕴含其中。话剧也是中国最重要的文学样式之一。中国现代话剧既有现实主义的潮流,也有浪漫主义的以及其他的艺术流派,题材、主题、形式和风格都不断有所开拓,而且越来越多样化,产生了郭沫若、田汉、曹禺、夏衍、老舍等杰出的剧作家。在民主革命时期,从胡适的《终身大事》到曹禺的《雷雨》、《日出》,再到田汉的《梅雨》、《乱钟》、《暴风雨中的七个女性》和《回春之曲》,都体现了人们反帝反封的马克思主义精神。民主革命的漫长道路和多彩生活,经过剧作家站在新的历史高度的艺术选择和沉思,又加上有较充裕的时间进行构思与锤炼,就使得这时期一些以民主革命时期生活题材为创作内容的作品放出了新的思想和艺术光彩。

此外,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还有口号、标语、漫画、诗歌、开办农民运动讲习所、举办工农夜校等。

三、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几点启示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学习毛泽东对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贡献及对于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具有指导意义。

1.包装内容,贴近群众生活

历史证明,至少到目前为止,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论述依然没有过时,依然是指导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理论,但是现阶段各种马克思主义派生的理论层出不穷,令人目不暇接,都打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旗帜,我们在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一定要辨别真假马克思主义,防止曲解的马克思主义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流传。对于比较生涩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我们应当进行“包装”,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进行话语方式的转换,从学术性的理论术语和政治性的文件语言向日

常性的大众语言转换,从抽象向具体转化。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术语和文件语言上,必须实现向“大众话语”的转换。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同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广大群众的理论感,使之成为人民群众社会实践的理论自觉。

2.创新途径,多管齐下

针对青年大学生、普通群众、领导干部等不同宣传对象,要根据他们的特点,创新宣传形式,提高宣传效果。大众化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内涵和要求。当前,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价值取向多元化的趋向日益显著,生活方式的差异性也日趋增大,在这种背景下,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在宣传教育形式上不断创新,以增强吸引力。同时,我们要注重理论宣传手段的现代化,当今社会,现代通讯手段特别是互联网的产生和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信息传播方式和人类交往方式,互联网、手机等正在成为传播信息的重要手段。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充分利用互联网、手机等现代信息工具,拓宽原有的宣传教育阵地,建立全方位、立体式的理论传播体系,让人民群众在学习工作、生活休闲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3.引导主流,预防非主流文化侵袭

文化的多元化,虽有利于满足大众多样的文化需求,却同时严重影响了人们理解、接受、信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当前,在文化层面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这一主流文化产生严重影响的,主要有商业文化和外来文化两个方面。从商业文化来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开始远离、淡化政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被曲解成以金钱为中心。商业文化意识的发展会不断挑战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在一定程度上致使马克思主义难以转换为社会运行机制的内在律令,内化为民众的价值观。从外来文化来看,经济是基础,经济的强势必然带来文化强势和价值强势。西方资本主义在稳定发展的同时,其文化和价值也很快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和认同。西方文化的强势传播,由经济强势带来的文化吸引和价值认同,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人们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和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漠视和排斥,严重消解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因此,我们必须引导主流文化,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使马克思主义得到最广大人民的认同,才能坚决抵制非主流文化的侵袭。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3卷)C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51

[2]毛泽东选集(第2卷)CM3,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4

[3]毛泽东文集(第8卷)C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30~131

(4]朱德,聂荣臻,星火燎原(第2卷)CM3,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79:53

[5] C63毛泽东选集(第1卷)[M3,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5~6,149~150

[责任编辑:李晓丽]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贡献毛泽东
抗美援朝,毛泽东立国之战
1949,毛泽东点将
捐书之争
录毛泽东词一首(草书)
农村文化事业建设要抓住哪几个关键点
“互联网+”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研究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途径
马克思主义早期大众化研究的重要学术成果
5月CPI上涨,烟民有“贡献”
吴自立“闹事”与毛泽东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