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乡镇文化设施的可持续发展
2009-09-15张秀丽
张秀丽
当前,乡镇文化站建设面临的问题很多,如经费匮乏、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与领导认识不到位等,这些均可视为既存的社会条件,需要一定的时间方可改观。而文化人的开拓进取是文化基础设施在艰难困境中持续发展的内动力,这是早已被各地文化站的长期实践所证实。
一、实现文化设施持续发展,必须强化文化人的自我发展意识。这包含两层意思:一要善于用足用好现有的文化设施;二要消除依赖心理,发扬创业精神,加强自我发展机制,以理性文化人所具有的深沉、坚韧和持久的品格来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许多乡镇文化站正是有效利用有限的文化阵地和设施,显示了文化人不凡的管理能力,而这种管理能力也成为他们日后不断发展、扩大文化设施的重要条件。
要是争取到文化阵地,却不懂管理,出不了效益,那么以后再发展就会很困难。没有庙盼庙,有了庙却又不会念经,从而陷入被动,这种现象屡见不鲜。只讲经济效益固然不对,但不讲经济效益也是行不通的。一个乡镇文化站没有让文化设施发挥应有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就会给周围乡镇带来负面影响,使其失去文化投入的信心。不少乡镇文化站长期以来消极观望,在综合文化站创建工程带来的机遇面前,兴奋度不够,缺乏应对挑战意识和开拓进取的热情,他们误认为创建工程是政府行为,文化设施建设是政府责任,一味把硬件建设的希望寄托在政府投入上。这种等靠要意识具有致命弱点,它放弃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能动作用,将全部希望寄托于客观条件和领导意志上,缺乏开拓进取精神,如果我们不彻底与那种依赖观念决裂,怎能求得文化设施建设的不断发展?
二、实现文化设施持续发展,必须强化文化人的经济参与意识。综合文化站的创建工程,促使那些文化意识淡薄的乡镇政府领导提高对文化设施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但文化的价值和力量不是靠空喊能喊出来的,它需要实干与不屈不挠的精神意志。文化站只有在实践中充分发挥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才能使那些患有“短视症”的乡镇政府领导真正认识到文化的力量,认识到经济与文化相互依赖的趋势,使他们懂得:文化发展滞后所造成的种种障碍,将使市场经济在深层运作中无法展现其内在文化特质,进而对农村全面繁荣带来极大的制约。
文化站要真心发展文化设施,就应密切关注和积极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并随着创建工程的启动,进一步唤起自身的经济参与意识,把发展文化设施同发展当地经济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真正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服务。无数事实证明,文化站只有参与经济发展,才能发展自身、发展文化设施。但是不少文化站干部不懂得经济与文化的互动关系,抱怨乡镇政府轻视文化,孤立地看待经济问题,而自己却又走向另一极端,无视经济,孤立地看待文化问题。文化的冷落造成的失落感、自卑感使一些文化站干部失去了热情,他们缺乏参与经济、干预经济的主动姿态和积极进取的主体精神。这种冷漠的心态,反映了某些人社会责任感的淡漠与社会凝聚力的降低,也反映了某些人在剧变时期的强烈挫折感。文化人面临困境和攻坚战,更须调适自我,我们不能老是批评乡镇政府对文化设施无动于衷,而应该反躬自省,问自己是否主动运用和发挥了文化特有优势,是否真正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三、实现文化设施持续发展,必须强化文化人的社会服务意识。农村文化设施是农村文化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大厦的“主架”,是乡镇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这“主架”和标志要靠社会力量合作完成。但在文化环境尚未完善的今天,出于功利和实用目的,总有少数人不大愿意倾注最大的热情来主动地关注这些共有的“主架”和标志。这就需要文化人用真诚而优质的文化服务去感召他们,使他们认识到文化设施建设在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中不可或缺的作用。
不少文化站在几乎没有文化设施的前提下,凭着文化人特有的真诚和智慧,为各系统提供了优良的文化服务,获得了社会广泛的理解和支持。社会关心文化,文化服务社会,两者形成良性循环,促进了自身文化设施与社会整体的发展。但令人遗憾的是,一些乡镇文化站缺乏文化服务意识,在“市场经济规律”和“文化推向市场”的托辞下,“一切向钱看”,大搞“有偿”服务。他们不惜把原本就十分有限的文化阵地和文化设施,用于开展各种非文化经营项目,导致不健康精神产品时有泛滥。这种变味了的“有偿”文化服务倾向,表明当前社会中某些市场经济意识的泛化甚至异化已经严重地渗入不少文化人的头脑。实践证明,凡图一时之利,而忘却了自身责任的做法,只会导致文化人将文化沦为经济的附属物,进而为发展自身与文化设施阵地制造了可悲的障碍。
乡镇文化站肩负着当地群众文化工作的使命,它既是一种文化组织,又是一种群众文化的载体,更是一个群众文化活动的阵地。我们应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人为本,以文为本,切实管好、用活乡村文化阵地,确保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不断巩固提高,持续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海县深镇文化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