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2009-09-11谷守莉
谷守莉
摘 要:选入教材的古诗文,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美育载体,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古诗文教学中要思索探究美,实践感受美,迁移创造美,挖掘古诗文中的美育资源,提高审美教育效果。
关键词:语文教学;古诗文;审美教育;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09)06-0020-02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审美的教育,就不会有完整意义的教育。”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在施教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选入教材的古诗文,集思想性、艺术性、人文性为一体,具有很高的美育价值。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美育载体,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示文字符号美的内涵,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获得良好的审美体验和创造美的乐趣。
一、思索探究美
教学古诗文,不仅要让学生弄懂文字,理解内容,还要把对课文赏析思索作为一个重要环节。任何一篇古文或一首古诗词,都有许多闪光点,概括地说,有意境美、形象美、外在美、含蓄美、形式美、内容美、立意美、构思美等。例如,在学习郦道元的《三峡》中,学生通过思索、讨论,发现了如下美点:三峡夏水的声势美,春冬景物的色彩美、清幽美,秋季景物的肃穆美,绘景语言的凝练美、整齐美,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美。如此看来,不是课文缺少美,往往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只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恰当引导,“给他们一双慧眼,一腔热情,一身灵气”,他们则不难发现美之所在。
在教学古诗文时,要设法调动学生参与探究的积极性,启发学生去发现、去挖掘课文中闪光的东西,不仅让学生找出美点,还要让他们说出确定这一美点的理由,这样有赏有析,方能达到美育的目的。
二、实践感受美
1.听感美。
听中感受美是指通过听规范的课文朗读,从中得到美的享受。要达到这一目的,最好是教师范读或播放录音带,因为朗读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课文美的展示程度。一段很普通的文字,如果从单田方嘴里说出来,那就变成了引人入胜的评书。倘若声情并茂的朗读,再配以与课文内容、情感、风格相协调的音乐,让学生边看文字边听,效果会更佳,学生眼前一向僵死的文字符号就会充满灵性而跳动起来,于是学生会嗅到花的香,会看到草的绿,会听到鸟的鸣,会触到风的形,仁人志士能从文中呼出,历史事件会在眼前重现……于是听者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灵魂得到净化,情操得到陶冶。
2.读感美。
古诗文学习中,让学生得到审美体验的主要途径是读课文。读的方式有多种:有个人感情朗读、轻声读、默读,还有齐读、对口读、接力读等。不同的读书方式,会产生不同的美育效果。如个人感情朗读,抑扬顿挫,声音清纯,能很好地展现语言文字的艺术美,同时易于把握作者的情感;齐声朗读,声音浑厚有力,能充分展现语言文字的气势美,让读者感到振奋;而默读有利于细细品味,发掘丰富的思想内涵。因此,教师要重视读书这一环节。“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的遍数越多,感悟也就越深。另外,读书方式的不断变幻,还能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通过反复读,使学生感悟我国古代诗文的优美和精深,受到思想启迪和高尚情操的熏陶。
3.看感美。
大家知道,有形的美好事物首先是被眼睛所接收,眼睛感到舒服后,再通过视神经传递给大脑,从而使人心情愉悦,这就是所谓“赏心悦目”。在古诗文教学中,充分利用课文插图,会收到更好的效果。像《桃花源记》、《醉翁亭记》等课文的插图,画面清晰,意境深远,可谓“图文合璧”,是很好的美育凭借。当然,并非每一课古诗文都有插图,必要的话,教师可以设计课件,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产生的效果更好。无论插图,还是课件,都能将课文的描述文字形象化、具体化,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及其深刻的内涵。例如,教《醉翁亭记》一文时,学生对“有亭翼然临于泉上”一句所描绘的情形把握困难,就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图文对照,学生很快就理解了课文所描绘的美好意境。有时往往费了不少口舌讲不清的东西,通过观看插图或课件展示,问题会立刻迎刃而解;最重要的是,学生能从中获得更好的审美体验。
三、迁移创造美
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世界,科技迅猛发展,国力竞争日益激烈,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已成为世界各国对教育的共同要求。教师必须树立创新教育观,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创新的精神。在古诗文教学中,设计新颖、灵活、开放的作业,为学生创设一个创新的情境,从而引发创新思维,是一条培养创新能力行之有效的途径。
1.恰当引用。
古诗文教学,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目的,就是运用。写作时,如能恰当引用一两句古诗文,则会使文采大增,语言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换句话说,就是使美更完善。因此,设计古诗文作业时,要遵循“学以致用”的原则,并安排如下练习:(1)创设语境,让学生用原文填空。如:“你的一位好友考取了一所艺术学院。这天你去为他送行。他因为与好友离别有些伤感,你安慰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诗句回答。附答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2)让学生写一段话,恰当地引用古诗文。这种作业较第一种开放幅度大,也增加了难度,但学生更感兴趣,能写出许多精彩片段。其中一个学生写了这样一段话:一位老干部,已经退居二线,但不忘扶持新生力量,经常指导年轻干部的工作,真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啊!如果经常搞这样的练习,学生对古诗文的运用能力定会迅速提高。
2.续、扩、改写。
古诗文的续写、扩写、改写,是课文形式的变幻,也是美的创新。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造性的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这句话揭示了想象与创新的辩证关系,即想象是创造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想象就不会有创造。而续写、扩写、改写的练习有助于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拿续写来说,他首先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大胆地提出设想,而后考虑这种设想是否符合原文主题,是否合乎情理。写时还要注意语言风格与前文保持一致,使文章浑然一体。这一过程始终贯穿着学生的想象与创新思维。应当提出的是,采取哪种练习,不能盲目而定,要考虑作品体裁、表达特点等因素。一般说,叙事性散文宜用于作续写或改写(如,改写成短剧)的练习,叙事诗宜用于作扩写、续写、改写的练习;写景抒情的诗宜用于作改写、扩写的练习。无论哪一种练习,都是将课文以新的面貌呈现在眼前,这种美的变幻,自然会给进行创新写作的学生带来惊喜,带来信心,带来美的享受。
3.推陈出新。
古诗文的作者是从当时的需要出发,反映的是当时的社会现实,其思想、观点与当今时代的新观念已不能完全吻合,但毕竟为我们的创新提供了基础材料。教师要巧设问题,引导学生站在时代的高度重新审视和思考,从中提炼出新的观点,将其演变成与时代合拍的作品。例如韩愈的《马说》一文,抨击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摧残人才的现象,让学生以“人才”为话题,写一篇论文,赋予《马说》以新意。如果这样引发学生思考:造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仅仅是没有“伯乐”吗?当今社会是人才竞争的时代,有才之人应当如何面对社会的挑战?则会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饶有兴趣地展开激烈的讨论,提出“要 ‘推销自己(毛遂自荐)”、“如果等刘备三顾茅庐,岂不坐失良机”、“放下架子,主动出击,才是明智之举”等观点,写出一篇篇富有时代气息的作品。
4.诗词仿写。
学了一定量的古诗词,学生对这种文学样式的有关常识、特点有了一定积累和感悟,这时不妨让学生尝试仿写。比如学习了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后,让学生模仿这首词的格式写首“破阵子”。教师最好事先写好下水作,在写前为学生朗读以示范,还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为他们提供一些素材,帮助学生打开思路。
对于较好的作品要及时给予肯定,也可以刊登在后黑板上或出“诗词创作”专刊,这样既能鼓励本人,也能激励更多的学生参与仿写,感受创造美的乐趣。
不过,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诗词格律严格刻板,任何一种体裁的诗词只凭学习课本中的几首根本无法掌握,练习难度较大,充其量只能照猫画虎,因此,不宜广泛要求学生进行这项训练,更不可强求或要求过高。
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应当看到,古诗文中的美育资源非常丰富,只要广大教师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定会开辟出新的美育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