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的语文课堂教学运作
2009-09-11杨玉娜
杨玉娜
摘 要:语文研究性学习是语文教学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实施语文课程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多种多样,而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具体运作的主要手段,则应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实施师生互动合作,构建动态教学流程,注重引申研究课题,深入探究本文内容;使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语言文学素养。
关键词:语文课程;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运作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09)06-0022-01
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教育思路就是让学生实施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学生对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的掌握和运用,需要依据相应的课程载体,将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贯穿在语文课程的教学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具体运作大致有六种途径。
一、改变学生学习方式
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变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为主动的探究式的学习,努力学会设疑、质疑,学会探究、发现。“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对事物的认识过程往往都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有了问题,才能产生解决问题的动机和兴趣,也才有认识事物的方向。当然,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能是泛泛的,而应是有一定深度、有一定价值的问题。提问题要解放思想,可以是对课本的质疑,可以是对参考资料的质疑,可以是对教师讲课内容的质疑,也可以是对学生发言的质疑。质疑之后要引导学生,在质疑研究中培养创造思维,激励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发现,用多种方法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重视学生个性发展
探究性语文教学不把学生束缚在同一个模式之中,而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发挥主动性:上课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让学生自由地读,而不必整齐划一;回答问题可以从不同的方面、运用不同的方法去思考,答案可以多元化,只要言之成理;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敢于标新立异。
三、实行师生互动合作
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合作,不只是学生独立的学习活动,更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多边活动。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有利于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强化能力培养。要科学运用课堂讨论的方法,安排时间让学生专题讨论,引导他们互动合作,解决问题。教师则要从个人操作转向和学生集体创作,教学相长,愉快合作;而不要只局限于本学科的知识内容,可同时联系其他学科知识。
四、构建动态教学流程
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构建一种开放的、动态的教学流程,引进“活水”,善于把课外阅读和课堂学习结合起来,把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中的语言现象联系起来。
五、注重引申研究课题
从课文引申出研究性课题,文本与师生思路不同之处正是值得研究的地方。文章内涵的理解有一个不断生成、不断深入的过程。因此,一篇课文读完,不应是阅读的结束,而是深入阅读的开始,是向研究性阅读层面拓展。比如学完《胡同文化》,可引出“小巷文化”、“曲寨甬路文化”;学完《萤火虫》,可带出“探索昆虫的奥秘”的研究等。
六、深入探究文本内容
以研究性学法探究课文,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可从阅读反思、研究性阅读着手,用一个研究性课题带动几篇课文的学习,在比较、对照、引申过程中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比如用“苏轼诗词风格研究”这一课题,在《江城子 密州出猎》的豪放、《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的旷达等特点的比较之中领略苏轼诗词的风格,之后还可拓展开去,引导学生阅读苏轼更多的作品,这样,语文课就上活了。但要把握好研究的“度”,切勿拔苗助长。
现代语文教育观要求师生把学习对象放到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下,把学校和社会实践当作平台;研究性学习方式的运用,则要求学校和教师全面构筑学生主动探索求知的学习环境,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把创新和发展作为培养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