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程建设的内容和方法研究
2009-09-11方镒梁军
方 镒 梁 军
摘要:课程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之一,也是教育部“教学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温州对课程建设的背景、内容、建设方法及如何建立完善的课程评价和激励机制进行了论述和探讨,对高校课程建设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课程建设;教学内容;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45(2009)09-0188-03
一、高校课程建设的背景及意义
(一)高校课程建设背景
课程是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最活跃因素,课程建设的水平是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国际化的特征越来越明显,高等学校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社会压力及高校之间的竞争压力,无疑这对高校的课程建设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校根据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和需求,决定实施“321教学质量工程”,提出“知行台一,双核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这其中极其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课程建设。
(二)高校课程建设的意义
就高校课程而言,课程建设的意义主要在于以下几方面:
1.形成先进的教育思想,正确把握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之间的关系,有利于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在课程教学中贯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思想,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体现现代教育科学的理论和原则。
2.形成丰富而新颖的教学内容,即要求教师注意追踪学科的前沿,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进展展示给学生。
3.使教师在教学中逐渐培养和形成精深的教学艺术,讲解生动通俗、详略得当、深人浅出、富于启发性、重点突出、富于逻辑性,教学上注意直观性与生动性。
4.使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理论讲授、课堂提问、学习讨论、多媒体课件、技术操作示范、作业练习等各种教学技术综合运用得当,注重因材施教。
5.规范教学管理,形成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教师严格按照教学大纲与教学日历的安排进行授课,不迟到、不早退、不私自削减教学内容,严格遵守课堂纪律,注意课后辅导,认真批改作业。
6.培育并形成优秀的教学成果,教学效果良好,传授知识准确,向学生介绍课程的前沿知识,教案齐全正确,领导、专家、同行、学生测评优秀。
二、高校课程建设的内容与预期目标
(一)高校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
高校的课程建设要贯彻邓小平同志教育要“三个面向”的理论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以体现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为先导,围绕“知行合一,双核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人为本,质量第一,通过建设形成一支高水平的教学团队,构建先进的课程体系。以更新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为重点,加强实践性教学与教学管理,建立完善的激励和评价机制,全面提升课程建没水平,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新世纪高素质创新人才,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高校课程建设的内容和预期目标
课程建设的重点主要是:
1.教学团队建设。要逐步形成一支以主讲教师负责、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要按一定比例配备辅导教师和实验教师。要加强教学名师队伍建设,因为教师的知识结构、创新能力和师德风貌直接决定着课程的质量和水平。
2.构建先进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要与经济建设、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和企业要求相适应,与人的全面发展需求相适应,与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多样化的学习需求相适应,与高等教育课程改革与建设的国际化趋势相适应,与研究生教育课程改革相协调。
3.教学内容的整合重组和精选优化。既注重理论教育,又重视实践教育;既注重人文素养教育,又重视科学精神的教育;既充分发挥课程在课程群中的独特作用,又注意加强各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增强其内在逻辑性,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的结合上构建人才培养的课程框架。
4.加强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建设,构建实践教学体系。要加快实验项目的改革与更新,减少验证性、演示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性实验,加大实验室开放的力度,建成一批覆盖多学科、多专业的教学实验中心,确保实践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5.加强人才培养的产学研结合。要加强与行业、企业和科研单位的合作,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根据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的原则,建设一批稳定的、高质量的实践教学基地。
6.营造数字化、信息化的教学环境。加强网络课程和网上教学资源的开发建设,构建网络教学平台。根据不同性质课程的教学要求,积极推广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技术等现代教学技术,实现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变革,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注重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7.加强教学方法、课程考核内容和方法的改革。课程建设要切实加强教学方法的改革,积极实行启发式、讨论式、开放式、探究式等教学模式,每门课程必须有一套适合本门课程教学并行之有效的方法。进一步改革考核内容和方法,考核形式根据课程特点而定,切忌死记硬背,注重知识的综合应用。
三、高校课程建设的方法
(一)高校课程的主要特点
1.高校课程具有明显的专业性:学生的知识体系是按专业来构建的,要以学科专业知识作为组织课程的基础,这就是大学课程的专业性特点。
2.高校课程的教学内容具有前沿性:高校要培养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探索未知领域的能力,以保证大学培养人才的规格。
3.高校课程注重科学方法论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探究性:高校的课程不仅要教知识,更要把科学发展的道路、人类探索的过程展示给学生,要提供本学科正在解决的或尚未解决的问题,使学生明了本课程的科学方法论。
高校课程的特点体现了高等教育课程的一般特性。我们在实践中要对高校课程的特点有清醒的认识,对于应用型本科还要注意突出课程的实践性,要注重能力培养等。
(二)高校课程建设的基本方法
1.高校课程编制。课程的编制就是对一门课程的设计及教材编写。美国学者波思那等人在1994年提出课程编制的16个步骤:(1)记录下你关于所教课程内容的那些想法和打算;(2)给该课程拟一个标题或名称;(3)拟订一个你所要讲授的内容的纲要;(4)制定一个清单,列出想要达到的各种ILOS(Intended Learning outcomes预期的学习结果);(5)将上述清单上的条目进行分类;(6)从这些ILOS中提炼出中心问题;(7)根据学生的现有技能、知识基础和背景,扩充上述的ILOS;(8)确定所需要的新的有关概念和术语;(9)为包含在ILOS中的各种概念建立起“概念树”(树干和分支);(10)对拟发展的各种技能建立起流程图;(11)陈述并阐明
该课程的基本原理;(12)将ILOS分解成大小适当的单元;(13)确定ILOS中的重点;(14)确定内容的程序排列;(15)确定所要使用的教学方式;(16)对如何评价该课程作出计划。同时,在重点建设课程中要力求做到“八个一”:即一个明确的建设目标;一套教学基本文件;一张能力知识分析表;一套教材资料;一个多媒体课件;一系列的实践环节;一支课程建设的团队;一套评估或验收方案。
2.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一流的教师队伍作为高校课程最重要的构成要素,是高校课程建设的根本保证。首先,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的知识结构、创新能力和师德风貌直接决定着课程的质量和水平。因此,要培养学术造诣高、教学经验丰富、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的主讲教师梯队,并使这支队伍成为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的主力。其次,教师的团队合作和梯队建设是课程建设可持续性的保证。高校课程要保持持续的高水平,就必须有高水平的师资梯队作保障。高校课程建设要求既要重视团队合作,又要重视梯队建设,着力培养后备师资队伍,实现优质课程的教学接力。要根据课程改革和建设的要求,有目的、按计划地加强对教师的培训,积极鼓励有较好科研背景、专业背景和较好业绩的教师上教学第一线。要在积极引进高质量专业人才的同时,把一些年轻有为的教师派往高水平学校进修,提高教学科研水平,要充分发挥名师的传、帮、带作用:通过多种方式建立一支职称结构、学历结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从而保证重点课程教学的可持续性。
3.规范和完善教学工作。由于各种负面因素的影响,致使少数学生产生学与不学一个样、学多学少一个样的思想,这就直接影响了大多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严重妨碍了总体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许多学生由于上课时没有记笔记,课后又没有查阅资料,导致没有很好的掌握知识。针对以上现象,必须要规范和完善教学工作:(1)相关的教学资源如教学计划、大纲、指导书、习题指导、教师教案、多媒体课件等应免费通过网络向学生开放。其中多媒体课件应具备:教育性、科学性、交互性、集成性、创新性。(2)作业量适当,增加实践性、创新性题目。作业要全部批改,并给出成绩,且有批改记录。对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地进行点评。(3)开展教研活动,做到“一题一议”。教研活动经常化、制度化,做到教研活动有计划、有记录、有总结。对于教学工作要及时通过讨论、研究等方式进行总结,从而进一步改善并提高下一步的教学。(4)加强辅导,实现教学相长。表面上看辅导答疑是浪费时间,但实际上通过辅导答疑既能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掌握情况,又能发现讲课中存在的不足,非常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质量的不断改进和提高;(5)实行考教分离、流水阅卷和主考负责制。考试要进行试卷分析、详细填写教学改进意见和建议。每次评阅试卷后,认真总结课程教学效果,并在下一轮教学中不断改进提高。学生成绩按要求填写,体现出作业、出勤、平时考试、实验、期中期末考试成绩及绩点等。
4.建立完善的评价和激励机制。课程评价是办学主体依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和社会的需求,对被评课程的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现代化建设、教材建设、课程管理、教学效果等诸方面的价值判断。(1)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评价指标体系,加强对课程的评价与检查,使被评课程建设水平不断提高,进一步适应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2)要放眼世界教育和课程发展的总特征和总趋势,把课程建设和发展放在国际课程体系中加以审视和评判,使课程具有国际视野,面向世界;(3)处理好课程关系,即课程建设过程中的教师、学生和课程编制者之间的关系,所制定的指标体系要充分考虑实施后使受教育者获得发展,又有利于不同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根据自身的条件实施有特色的教育;(4)评价指标要具有可操作性,即容易被人们用来指导课程建设的实践。并很好地获得课程的反馈信息,分析课程建设的效果;(5)保证课程改革的政策与更大范围的教育政策的一致性。在课程建设中要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一方面要鼓励名师上课,另一方面要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充分调动全体人员的积极性。
四、高校课程建设的注意事项
1.对已有的课程建设条件要进行深入分析,通过与国内外同类课程对比,找出我们要重点建设的内容,写出分析调研报告。
2.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个主要内容,要与专业建设结合起来,以专业建设带动重点课程建设,以重点课程建设推动专业和实验室建设,较好地实现其联动效应。
3.课程建设的目标要清晰、具体且具有可操作性。避免出现过多、过虚、过软的不便于评价或判断的建设目标。
4.课程建设团队要分工具体,责任明确,以便抓好落实。
5.课程建设的目标要切合实际,要适中,不要提的太高或者太多。
6.要注意课程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要注意对课程的整合,特别要注意课程中如何体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7.要注意总结课程建设的特色。
8.要注意本课程的发展趋势。
加强高校课程建设和优化的重要性日渐得到人们的重视,只要我们能从教学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材、实验、机制建设等几方面加大改进力度,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精力,精品课程就会越来越多,课程建设就会更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王和文,等.课程建设的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00,(4).
[2]张其平,等.创造性理念观照下的大学教学创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6).
[3]贡福海.试论高校精品课程建设[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1).
[4]段善利,等.关于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4,(4).
[5]柳礼泉,陈宇翔.精品课程建设与一流教师队伍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07,(3).
[6]唐帼丽,张进明.精品课程:高度优化教育资源的载体[J].北京教育,2004,(2).
[7]李冠英.对高校课程建设问题的思考[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2008,(3).
作者简介:方镒(1987-),男,浙江黄岩人,宁波工程学院学生,研究方向:物流管理;梁军(1955-),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供职于宁波工程学院,历任副处长、系主任、副院长等职务,教授,硕士,研究方向:物流管理、交通运输管理、工商企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