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如何通过体育教育使大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

2009-09-11

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 2009年6期
关键词:终身体育心理健康

谭 立

摘要:健康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两方面的内容。一个健康的人,既要有健康的身体,又要有健康的心理。人的身体和心理有着密切的关系,健康人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心理不健康则会导致身体异常甚至生病。我们采用体育教学的方法来加强学生生理和心理健康,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术,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认知情感和行为技能的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教学;心理健康;终身体育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45(2009)09-0174-02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水平来看,在校大学生中出现心理障碍倾向者的比例约有30%~40%左右。而其中存在较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约占学生总数10%左右。《人民日报》1989年8月15日报道杭州市《学生心理卫生问题和对策研究》的结果,2961名大学生中,16.79%的学生存在着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健康不良者有增多趋势。从我院对500名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结果来看,我院学生20%的有心理障碍,45%有心理问题。目前,心理健康不良已成为大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身体锻炼的同时,应特别注重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一)能够从心理上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

一个健康的大学生,应能够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既能了解自己又能接受自己,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点能做出恰当、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非分的期望与要求;同时,努力发展自己的潜能,即使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处之。

(二)能较好地适应现实环境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面对现实、对周围的事物和环境能做出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并能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对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都能妥善处理。

(三)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乐于与人交往,能认可人的存在的重要性和作用。能融入集体中,在与人相处时,积极的态度多于消极的态度,在社会生活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较充分的安全感。这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

(四)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能较好地协调与控制情绪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情绪稳定,他们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状态总是占优势,身心处于积极向上、充满希望的乐观状态;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合理地宣泄不良的情绪。

(五)合理的行为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其行为方式与年龄特征和社会角色相一致,如独立生活能力,独立的思考判断能力;其行为具有理智性和一贯性,既能合理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行为,行为能始终受到意识的控制。

(六)具有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

人格即人的整体精神面貌,人格完整是指人格构成要素的气质、能力、性格和道理、人生观等各方面平衡发展。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具有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并能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

二、创造必要的心理教育条件

(一)新型的师生关系

1.和谐的。这是师生之间情感的联系,只有师生之间心灵沟通了,共享成功的喜悦、共担挫折的烦恼。

2.合作的。这就意昧着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教师的作用在于,你不会学,我指导你学;你不想练,我引导你练的共同学习状态。

3.互动的。教学的过程是一种师生相互作用的双边活动过程。师生互动的性质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学活动的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二)先进的教学观念

现代的体育教学着眼于人的终身发展。既要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习惯,又要体现出来“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

(三)一定的教育技能

实施课堂心理教育,教师还须具备一定的教育技能。大致有:了解学生的技能——通过观察、谈话等形式,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兴趣特长、内心世界等;教学设计技能——运用现代教学思想,根据学生的身心、个性特点,设计教学,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教学应变能力——教学过程中,对偶发事件特别是学生提出的问题做出积极反应,有灵活处置的能力。

三、把握心理教育的几个主要方面

体育起源于社会生活,它能提高身心素质,丰富业余生活。这也就为它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心理教育的渗透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土壤。因此必须紧紧抓住以下主要内容:

(一)锻炼坚定的意志

意志是人们为了达到有意识提出的目标而克服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所做的持续努力,对个体的学习、工作有着巨大的影响。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相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优秀运动员的优秀品质,进行心理教育渗透。

(二)培养活跃的思维

学习过程是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思维是学习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体育教学中,一方面要凭借教材中体育独特的思维实例启迪学生;另一方面,还应指导学生把握体育形象性和运动性的特征,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三)陶冶积极的情感

情感是构成人格稳定的独特的心理因素。大学生正处于情感活跃的时期,其情绪状态带有很大的情境性。他们对外部世界及自己内心世界许多方面的自我体验都比较敏感,尤其当涉及的是与他们相关联的事物时,很快就会引起情绪、情感感应。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赋予的积极情感因素,引导学生体验、共鸣,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像中长跑中的坚持、耐挫力培养,球类项目中的相互合作精神等。

(四)培养自我心理修养的能力

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教育的过程,也是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的过程。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有赖于相应心理知识的掌握,更需具备一定的自我心理修养能力。这样,个体才能不断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保证心理健康,发挥心理潜能。因而,体育教学中,还应注意结合教材与教学,提高学生自我心理修养的能力。

(五)推动自我意识的发展

体育运动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体育运动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地表现出来,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体育运动还有助于自我教育。在比较正确地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培养和提高社会所需要的心理品质和各种能力,使自己成为更符合社会需要。更能适应社会的人。

四、针对学生的现状,学校体育教育应制定相应的教育措施

(一)领导、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

目前,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重视程度不够,因而造

成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各级领导、组织必须慎重对待并加以研究,以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能得到及时解决并使他们能保持健康的发展。其中。要制订符合我国情况的指标体系,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恰如其分的估计,以便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询机构

在定期向学生宣讲心理健康知识的同时,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专业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身体等方面出现的心理问题,使之更好地适应环境,保持心理健康。心理咨询活动目前在社会上已有开展,有些高校也已开展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咨询活动,但是尚不普及,这就使得许多学生有问题只能闷在心里,长此下去,就极容易造成学生心理障碍。我院曾尝试性地举办了两次心理健康讲座,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效果很好。

(三)采取有效方式

加强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从根本上促进和发展其心理健康。在校的大学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已经或正在形成,此时对他们进行积极健康的引导,对于他们形成正确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具有积极作用。同时,正确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能支配学生的行为规范,进而使他们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四)加强体育课和体育“第二课堂”的建设

在每次体育课堂教育的同时在课余开展“第二课堂”丰富各种课外的体育活动,提高学生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既有健康的身体,又为健康的心理提供稳固的物质基础。

五、终身体育

“终身体育”思想的产生与终身教育思想的出现密切相关,“终身体育”是一种体育教育观念,一种体育教学的原则,而不是一种直接指导体育教学的思想或理论模式,它应处于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上位,具有培养能力、习惯、意识和增强体质、学习技术等内涵。它关注的是处于不同活动条件下的每一个人的体育学习需要,使他们在不同的年龄、身体状况、体育环境以及体育目的下,都有能力和条件学习适合自身的体育活动技能。

六、普通高校实施终身体育教育的措施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意识决定行动。没有观念转变是不可能产生创新意识和行为的。学校教育要树立“终身教育”的理念,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也要树立“终身体育”的理念,学生要树立“终身体育”的理念,广大体育教师更要首先树立“终身体育”的理念。

(二)建立高校体育新的教学模式、拓宽高校体育教学目标

高校体育教学是高校体育的重要环节,我们必须以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制定出既符合中国国情,又能面向21世纪的新型教学模式,该模式的培养目标必须是通过高校体育教育增强学生体质,掌握体育与卫生保健的基本知识、技术、技能、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自学、自练的良好习惯和能力,促进个性发展,养成竞争、进取、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我们必须树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改变以往那种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围着教师转的做法,建立起身、心、群三维评价的现代教学观。根据各校的自身在师资、场馆等方面的状况结合大学生的兴趣与爱好设置选修课,尽量满足学生的锻炼需求。多讲一些运动健身的原理、体质评价、科学锻炼身体的原则方法、运动处方等具有实效性、针对性、指导性的理论,建立起以满足学生未来需要为主体的大学体育理论教材新体系。只有这样才能积极有效地把学生引导到学习体育的热潮中来,激发他们学习体育的兴趣,并从体育锻炼中得到乐趣,从而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

心理健康教育、终身体育已经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新世纪的体育教学理应责无旁贷地分担这一重任,在培养身体素质的同时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通过体育锻炼,为自己的心理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为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体的发展,为塑造新世纪的一代新人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叶奕乾,等.普通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人民日报.人民日报出版社,1989-08-15.

[3]陈海啸.以终身体育为指导,建立高校体育新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8,(1).

猜你喜欢

终身体育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高职高专体育教学改革下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策略探究
跌宕起伏的心理健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