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德育工作应对网络文化负面影响要坚持创新

2009-09-11

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 2009年6期
关键词:高校德育网络文化负面影响

刘 青

摘要:网络文化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文章分析了网络文化对高校德育的负面影响,并从思想观念、管理机制、内容和方法的创新上,提出了坚持创新的措施与方法。

关键词:网络文化;高校德育;负面影响;工作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45(2009)09-0054-02

信息网络已经改变了世界的面貌,网络化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一大突出特征。它既是一种新的信息传播媒介,也是一种新的文化和整合载体,正悄然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特别是改变着青年学生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向。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须正视这种变化,积极应对网络条件下的各种机遇与挑战。

一、网络文化与高校德育

网络的广泛使用,催生了网络文化。目前全球共有因特网用户4亿,其中中国的网民总数已达到一亿多,并且还在不断增加,而大学生是“网络社会”的主要成员。网络文化之所以能够引起当代青年学生特别是大学生的浓厚兴趣,其中主要原因就是网络文化可以雅俗共赏、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新知识技能多、影响面广、传递方便、速度快捷、意识观念开放、气氛轻松自由,极大地丰富了当代青少年生活、学习和娱乐的心理需求。在无“网”不胜的时代,信息网络技术这种“第四媒体”对于玩酷追星、表现自我、极富好奇心和冒险精神的年轻一代而言,实在是一个“挡不住诱惑”的新奇世界。它有利于当代大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当代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它能满足当代大学生多方面的需求,这些都对当前高校德育工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高校德育更具有及时性和广泛性,更直接也更深入,为高校德育提供了新的育人环境、新的工作手段和新的工作载体。然而,网络和网络文化又是一把“双刃剑”,也会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尤其是对于处在身心俱长、思想不稳、观念待定阶段的青年大学生来说,网络文化负面影响更是不能忽视。

二、网络文化对高校德育的负面影响

第一,信息混乱的网络文化使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容易产生误导。网络信息可谓丰富多彩,浩如烟海。不可否认,大量的网上信息为大学生的学习、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开拓了他们的眼界,丰富了他们的生活。但是,网络中的信息良莠不齐,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网上这些不良信息对于那些辨别力不强,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中的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影响是极其有害的。

第二,多元复杂的网络文化对我国主旋律文化带来了巨大冲击。网络文化是一种开放的超越民族和国家界限的文化,不同文化的传播、碰撞和交融在网络中竞争激烈,你死我活。网络文化又是一个多元快变的文化,具有不同的价值评判。西方国家不遗余力地在网络中扩大其思想文化影响。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将对我国的主旋律文化,对我国人民特别是青年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理想信念、道德伦理、民族认同感等造成潜移默化的扭曲、侵蚀和消磨,使我国民族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也使高校德育工作效果受到极大的削弱。他们推销“黄色文化”,使青年学生丧失斗志和理想,影响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他们利用经济、科技、教育方面的优势,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对青少年进行腐蚀,使一些青年学生迷失正确的政治方向。

第三,环境虚拟的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道德行为产生冲突和失范。网络中人们交往主要是人机对话或计算机为中介以匿名方式进行交流。人们终日与电脑终端打交道,而缺乏有感情的人际交往,这样容易使行为主体冷漠、人际关系淡漠。人际距离疏远,使人产生孤独、苦闷、焦虑、压抑,甚至情绪低落、精神不振等情绪。大学时期是一个人人际交往能力和人际关系形成的重要时期,由于网络交往与传统的人际交往大不相同,每个人都可匿名存在,彼此不知对方身份,没有受到他人和社会指责和惩罚的担忧,容易做出一些出轨的行为,往往难以形成真实可信和安全的人际关系,因而产生多疑、恐惧、防范等心理,最终加剧个体行为麻木、冷漠,产生心理疾病。因此,有些有识之士向全社会发出了别让网络“网”住孩子的呼吁。

三、坚持创新。趋利避害,谋求主动

李岚清同志、刘云山同志曾分别在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和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会议上指出,要高度重视并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使广大师生在享受因特网传播信息便利、快捷的同时,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提高抵御错误思潮的腐朽生活方式影响的能力。我们既不能因为它的先进性而任由发展,更不能因为它有负面影响而因噎废食,应当积极应时,趋利避害,坚持创新,谋求主动。

首先要创新思想观念,树立学生主体意识。传统教育中,教育者是主体,被教育者是客体。学校和教师是德育过程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具有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和手段的决定权,而学生在德育活动中处于被动地位,其主要任务和活动是学习、接受和实践锻炼,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知识能力素质。网络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界限,环境是虚拟的,学生在接受教育上具有更多的选择权。这样,学校的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教育活动已成为双边互动、多边互动的关系,因而也应当是民主、平等、教学相长的关系。教育方式的选择,教育活动的组织方式,教育成效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学生个体。学生学习能动性、主动性得到极大彰显,学生理应成为整个德育工作的主体。树立学生主体地位,正确引导学生在缤纷复杂的网络文化中学会扬弃和吸收,从而实现自我教育。

其次要创新管理机制,构造全新育人体系。网络环境虚拟性、开放性、网络文化的多元性,决定了网络背景下育人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全新的育人体系,应当是全员、全程、全面的育人体系。构建起这一全新的育人体系,需要整合全社会的各种力量,建立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形成高校德育工作活力。社会力量和社会网络要树立起公德意识,要站在民族未来发展的高度,担负起参与育人的职责。

再次要创新内容和方法,增强高校德育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内容上创新就是要增强时代感,在针对性、主动性、实效性上下工夫,关注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用先进的文化吸引人。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用新鲜而健康的内容教育人。在校园网、学生主板等媒体和栏目中,在相关的网络传播中,旗帜鲜明,大张旗鼓地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当前要突出宣传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在网络文化中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坚决抵制西方的文化渗透、文化侵略,防止伪科学的蔓延。高校要借助网络优势,快速地构建新型德育工作阵地,建立专业网站,唱响德育工作主旋律,营造校园网络文化良好的氛围,增强校园网络文化活力。方法上创新主要是必须实现三个转变,即由严控防范向疏理引导转变,更加重视疏理、引导、指导的作用;由单向灌输向多边交互转变,重视实时与非实时交互活动;由单一手段向多种手段灵活运用转变。既要借助传统的教育手段,又要借助网络、校园新闻网、电子邮件等信息传播手段的教育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新型媒体的教育功能。

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在网络条件下,做好高校德育工作,同样离不开创新。在网络风暴席卷全球的浪潮中,在经济一体化、信息全球化的新形势下,每一个高校德育工作者都要自觉地担当起培养人才的历史使命和崇高职责,努力探索网络文化背景下高校德育的新规律,开拓创新,积极应时,谋求主动,为更好地培养高素质人才做出更新更大的贡献。

猜你喜欢

高校德育网络文化负面影响
网络暴力对大学生思想的负面影响及其治理
劳动报酬偏低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
当代流行文化的负面影响
“微时代”对90后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