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论音乐美育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2009-09-11李晓玲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9年4期
关键词:人文素质培养大学生

李晓玲

摘要: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是社会对高等教育提出的客现要求;音乐美育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盲人是音乐教育的根本,并通过音乐的内质即审美性来予以实现,

关键词:音乐美育;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09)04-0097-03

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精神发育和情感价值取向等各个方面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表现。本文拟从音乐美育的层面,就此作一简要的探析,以期引起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进一步重视。

“人文”一词,最早见于中国古籍《易经》,“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其中的“人文”通指人类创造的文化,既有物质实践活动的内容,也包含制度与精神等方面的内容。人文素质既指人之为人的种种理性意识、人性觉知、实践行为与规范,也包括其立身处世与现实言行中表现出来的精神取向和价值追求,是人生整体涵养与心理走向的映现。

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不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的养育与培植过程。有的学生专业素质良好,而人文精神匮乏,我们平常所说的单面人性、工具化的人生,就是这个意思。人文素质在人的心智结构和整体涵养中处在基础地位,渗于其人生发展和人性修炼的整体之中。它有时表现为一种情怀,对社会、对他人、对国家、对民族的一种责任感与担当意识;有时表现为一种价值取向,对义利的取舍、对善恶的辨别、对真假的判断、对美丑的审视等,均具有科学的尺度;有时表现为一种精神境界,对现实与理想的把握、对个人与社会的态度、对当前与长远的规划、对局部与整体的协调,都能应对自如;有时表现为一种心灵涵养与心理素质,临事沉着,处事冷静,待人平和,宽容大度,理解他人,适应社会,具有自我判断与把握、自我提升与超越的能力;有时表现为一种思维品质,观点辩证,思维发散,方法灵活,立足现实而又善于创新,具有多维的视野与多向度的思维立点。人文素质对于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各方面的能力,特别是对改善其非智力品质和培养其,情商,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大学生的高尚的道德品质与人生修养、过硬的文化基础与专业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与思维方式等等,又汇聚而成其人文素质的结合体,形成人生发展的合力。

从现实状况与时代要求来看,面对各种复杂因素对社会文化的消极影响,面对人们浮躁的思想、浮华的心态和急功近利、追逐名利、放纵欲望的处事态度,面对世俗化、粗俗化的社会文化现实,特别是一些流行文化的冲击。不少人有失人的本性,有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要求。在一些人看来,专业知识的发展是最重要的。大学生活一味沉溺于自我发展与个人追求之路,忽视集体与他人,忽视做人处事能力的培养,忽视心理品质与精神内涵的养育,以致在人们看来。淳朴的大学校园和作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身上,发生了一些产生不良社会影响的事件,折射出当今大学生心灵的脆弱、人文的浅薄、个性的单向和社会承受能力的低下,有的甚至让社会为之震惊,不断给人以警醒。人们不禁沉思:当代大学生究竟怎么啦?他们究竟缺少什么?这就为人文素质的培育提出了现实的势在必行的要求。

大学教育教学是培育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大学校园文化是砥砺品格、染化精神、提升人格、培育道德的软环境。而音乐美育作为大学教育教学和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进行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良方。她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人的感性与理性的连接带,架起精神的桥梁,怡情悦性,引渡人生到审美的境界,从沉重转向轻快,从遮蔽走进澄明,从迷失步入清晰,拥有和谐的人生状态,在情不自禁的审美之境中,抚平心灵的创伤,慰籍精神的失落,找回人生的真谛。

2000多年前,就有许多先哲对美育包括音乐美育的问题作了自己的独到思考。我国先秦时期的庄子,强调以艺术之美来悟道,追求一种审美人格、艺术人格和艺术化的人生境界,以此实现对现实人生各种规范与束缚的超越,从而具有精神的自由与解放的审美特征。这是人生一种独特的精神修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强调以艺术之美来化人,认为审美教育贯穿于人生成长与发展的始终。孔子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是一种人生修养与人性完善的基本历程,其落脚点在音乐的陶冶,即所谓“乐以成性”,以音乐的感化达到自由和悦的审美之境。《论语》中有不少孔子关于音乐的言行记载,《史记·孔子世家》也讲到孔子早年学琴于著名乐师师襄,而从“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昧,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中,足见音乐具有何等令人沉醉的精神和作用!古希腊的柏拉图也曾提出,经过充分的美育,人便能上升到一个更加完美的境界,获得美好的灵魂。德国的席勒于1793在其《美育书简》中明确提出美育这一概念,认为“从感觉的受动状态到思维和意志的能动状态的转变,只有通过审美自由的中间状态才能完成”。美育是促进感性与理性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美育对德智体各育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音乐美育以音乐作为媒介,以情感的净化与提纯为手段,以审美素质的培养与内化作为中心点,在教育教学与审美实践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以正确的审美观念引导人生追求,以崇高的道德感悟塑造心灵,以完善人性和人格修养提升人生境界,潜移默化、润物无声、耳濡目染地推动个体精神的变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音乐美育陶冶情操,开启心智,似春风化雨,无处不在,能激活人性的生机,将爱美之心从自在状态提升到自觉的状态,影响人的精神世界。高校音乐美育就是培养大学生发现音乐美、感受音乐美、欣赏音乐美、表现音乐美和创造音乐美的能力的教育。通过对音乐审美能力的塑造,进而对大学生进行求真求善的教育,陶冶学生道德情操,净化灵魂,构建健全的精神世界和意义世界,发展创造力,使学生拥有较高的审美素质、良好的品德、健全的人格、浓厚的人文精神、敏锐的创新能力,成为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它是一种融合了美的教育、情感教育、人格教育、艺术教育、创新思维教育的整体教育,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具有独到的作用与功能。日本著名美学家今道友信说:“如果一个人获得了幸福、健康、才能、财富、快乐、权势等一切,但放弃了对真善美的追求,那么他就会堕落成为动物。”在物质生产和生活发达的现代社会,我们更应该警惕因物失美,见利忘义,丧失其作为人的品质的对美的追求。同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日益提高和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追求变得丰富多彩,对艺术美的追求渗透在人们的精神生活之中,成为人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青年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民族素质的整体提高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也说明艺术美育的自觉时代已经来临。

音乐教育能培育大学生的创新与创造能力。音乐美育是一种精神的孵化,是可持久的心灵灌注,以此构建人性主体的

精神空间,建立和维护人的审美本性。音乐美育充分调动人的形象思维,以发散性、多元性和或然性见长,并搭建与抽象思维、科学思维联通的桥梁,在两种思维方式交差、互补式训练中,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结合,养育独特的思维结构和思想蕴涵,而这种品质正是大学生人文素质的体现。人的理性空间、智慧增长、知识积累、发明创造等,都是与人文素质同步的。许多科学家自小就受到音乐的熏陶,以美启真,以美养情,以美托善,从音乐艺术中获取灵感,开发智力,培养兴趣,达到真善美的统一。可以说,正是音乐艺术所给予的人文素养使其具有了成为科学家的潜质与品质,为其科学思想、辩证思维、创新能力奠定了基础,并具有独到的意志毅力、精神力量和人格魅力。

音乐美育在与德育、智育等教育形式的协同中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提高人,改善人,升华人,从而促进其全面自由发展。德育、智育、美育都是通过影响人的精神世界,作用于人的意识结构而产生效能的,但有各自不同的侧重点。美育是育德的摇篮,是育智的风帆。音乐美育作为美育的一种,在激励、熏陶、感染、化合中,使人的精神得到净化,灵魂得到升华,品格得到完善,人生境界得到提升,调和、统化德育和智育的相关因素,从感性和情感层面潜人人性深层,影响人的道德世界、价值取向、精神面貌,入心入脑,人情人理,起到水到渠成之功效。音乐能够开发智力,在胎教的时候就已显现;音乐能陶冶情操,化育道德,在人的青年成长期尤为重要。正如郭声健先生所说的,“审美既是道德人生完成的手段,又是道德人所追求的最高目标”,“艺术教育要真正发挥出其育德功能,必须通过审美这个中心环节来完成,使学生在获得审美体验的前提下同时得到道德的提升”。大学校园生活有生动的文化环境,大学生精力旺盛、情感丰富,拥有时尚的审美眼光,对事物的感知敏锐,热爱美,欣赏美,而其审美价值观和审美理想又处在动态变化与形成之中,一旦受到好的音乐作品、音乐艺术的影响,就会固化为一种内质,凝聚在其心理与思维之中,逐渐转变为稳定的审美素质。这种固化和凝聚,一方面是个体感悟、尝试、体验的结果,另一方面又取决于审美引导。歌唱祖国,赞美生活,吟咏自然,表达真情……音乐艺术的力量是无穷的,对个人、对社会,都是一种典型的情绪,每一种流行音乐就是一种社会价值观念的表征;每一种经典的音乐艺术,则总是一种生命的创造与力量的呈现。正因为如此,“对音乐价值的理解不能局限于个体层面,音乐具有较强而独特的和谐社会价值,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提升社会文明的程度,增进国际理解与交流”。因此,音乐美育对于大学生社会化,对于其增强社会适应力等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席勒也曾讲过,“只有审美的趣味才能导致社会的和谐,因为它在个体身上奠定和谐”。正因为音乐美育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与其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密切相关,与社会进步与发展不可分离,在音乐艺术中养育高雅的人文素质,形成自觉关怀他人、关怀社会、关怀人类、关怀自然的意义和价值的情怀,培育健全美好的人格和广泛适应社会的综合素质,就是高校的一个重要任务。

美是人之为人的必要条件。人只有从自然的人提升到审美的人,才会最终成为理性的人。育人是音乐教育的根本,而育人是通过音乐的内质即审美性来实现的。“审美性是教育性的前提。只有实现了审美性的音乐教育才是真正的音乐教育。教育性是审美性的目的之一。只有实现了教育性才能确保音乐教育审美活动的正确方向。”高校音乐美育应该始终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借助各种音乐艺术形式,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促进他们在政治思想、道德修养、文化修养、身心健康等诸方面的全面发展和综合提高,为人文素质教育搭建桥梁,改变大学生单向度的人性倾向,全面发展其思维和智能,丰富其内心世界,在立身与处世、求学与为人、现实与未来之间求得整体素质的提高。人文素质是人性提升的根基,不管是人文社科专业的学生,还是理工科等专业的学生,都必须以人文素质的提升来带动科学素质与创新能力、健全人格与健康精神的形成。

大学生的人文素质表现在其学习与生活的各个方面:高雅文明的言行、积极向上的心态、和谐宽容的人际交往、吃苦耐劳的生存意志、乐观明朗的情感取向、是非分明的价值判断、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敢于担当的时代责任感、对社会发展和历史文化的正确态度、对世界与人生的辩证观点,等等。种种这些,构成了大学生人文素质的一个活动系统,是其成长、发展与成才的基本条件,与其专业基础、专业精神始终相呼应,共同构建精彩人生的大舞台。正因为音乐美育给创新和想象插上了起飞的翅膀,给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高校就应该为音乐美育的展开提供充分的教育教学条件。

音乐教育需要选择恰当的内容,要切合大学生的人生需要。特别是审美要求。要在受教育者和教育者、教育内容之间搭建桥梁。孔子听《韶》乐,认为“尽美矣,又尽善矣”,予以称赞;又听《武》乐,却说“尽美矣,未尽善矣”。为什么?因为孔子对《韶》乐与《武》乐有不同的审美判断与价值取舍。《韶》乐歌颂大禹以文德治理天下,与孔子的人生理想吻合,体现了儒家道德;而《武》乐讲武王以武力夺取天下,乐曲本身虽美,但其内容与主题不值得提倡。说明音乐艺术对人的影响是深刻的。尽管层次较高的欣赏主体具有辨析与选择的能力,但对于大学生来讲,其人生价值观与审美观处于建设、培育与动态变动之中,好的音乐艺术作品与音乐艺术形式的主动介入、渗透和影响就显得尤为重要。

高等学校要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完善课程体系,通过增加音乐艺术教育、活跃校园艺术氛围、设计音乐美育课程等途径,强化人文素质课程,将人文精神的培养贯穿于学生教育的始终。要有计划地开设包括艺术在内的人文学科课程,建设美学基本原理、审美教育原理等课程,使学生从理论上明确美的本质与特性、美的欣赏与判断的标准、美的创造的一般规律等基本问题,以指导实践活动。生活中到处都是美。要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发展校园文化,要组织音乐艺术活动,使大学生主动参与到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之中,热爱音乐,会欣赏音乐,在对音乐艺术生动的审美感悟中提升人生。

参考文献:

[1]郭声健,殷瑛,廓清,艺术教育与德育的关系[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151~154

[2]郭声健,音乐价值的社会学审视[J],文史博览,2005,(1):17—18

[3]郭声健,殷瑛,育人是音乐教育的根本一对目前音乐教育中忽视和轻视教育性现象的批判[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7,(1):65~68

猜你喜欢

人文素质培养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校园文化对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意义
高职高专院校养老服务类人才人文素质的缺失及对策
南通高职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状况调研分析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