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链缺标准 监管不到位
2009-09-11
物流 2009年6期
近年来,在国内物流业界,冷链与供应链一样成为物流行业最热门的话题之一。顾名思义,冷链是指产品或物品在流通的各个环节必须有全程的温度控制,国外冷链发达的经验告诉我们,冷冻加工、运输、存储、配送等是冷链物流最关键的环节,对这几个物流环节的温度撑控情况是考核冷链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
虽然我国的冷链业伴随物流业发展已近10年,但国内的冷链仍以食品为主,如农副产品(蔬菜、水果、肉类)、海鲜(鱼、虾)、奶制品(牛奶、雪糕)、速冻食品及部份医药化工品等。最近几年,国内频频出现的“苏丹红”、“毒饺子”、“三聚氰铵”等因食物引起的中毒事件,让国家及消费者更多关注到食品供应链的重要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也于2月28日通过,并于今年6月1日起正式施行。建立保障食品安全供应的冷链体系是目前物流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在这样的机遇面前,时下大量的物流企业投入大量的资金建冷库、配置冷藏运输车辆、设备、人员机构,希望在冷链领域寻找到企业发展的“蓝海”。
其实,冷链与供应链一样,讲究的是所有环节紧密结合与相互配合,任何一个环节温度失控都会导致冷链服务的前功尽弃,但当前国内的冷链服务各环节仍无法做到相互配合,食品从冷库到运输、配送等环节温度失控成为普遍现象,因各环节相互配合不到位导致温度不达标,合作伙伴之间相互指责、推卸责任时常发生。
冷库规模小、分散、制冷设备陈旧、标准低;冷藏运输车辆制冷效果差、途中温度无法监控、低运价的恶性竞争;最后一公里配送温度没标准、保温措施不得力等是目前国内冷链的痼疾。
但事实上国内的冷库资源还是相当丰富的(中国制冷学会统计2006年冷藏库容量达880万吨),冷藏运输车辆也有约3万辆。
行业没标准、监管不到位是冷链资源无法得到市场整合的主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