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阶级形成的国外研究述评

2009-09-10朱旭斌

社会科学论坛 2009年16期
关键词:阶级

朱旭斌

[内容摘要]社会分层研究一直是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本文罗列了马克思、韦伯、布迪厄、汤普森等多位学者的阶级研究,指出他们各自研究的特点,以及相关的研究争议。研究争议的焦点是:阶级是一种客观存在,还是主观建构。为此,马克思区分了自在阶级和自为阶级。汤普森以历史主义、建构主义和关系论的视角来研究阶级,韦伯则把社会分层分为三个维度来解释阶级现象,布迪厄则用一种辩证的观点,整合阶级分析主观/客观、阶级结构与阶级行动、自在阶级与自为阶级以及经济与文化之间的二分与对立。文章最后还提到应该将布迪厄的反思社会学运用到阶级研究中。

[关键词]阶级;阶级斗争;国外研究。

社会分层研究一直是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尤其是阶级研究,自马克思起,持续了一个多世纪。这项研究,参与者众,争议也多。概括起来,争议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阶级能否作为一项有效地研究工具或是否为一个社会实体;(2)在具体研究上,大部分阶级研究都停留在宏观层面,能否在微观层面上分析阶级或阶级现象;(3)很多社会学者注重研究阶级的现时状况,忽视阶级的历史形成,能否像汤普森等历史学家那样,从社会史的角度研究阶级问题;(4)在具体的研究方法上,怎样将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结合起来,以便更好地说明研究主题。本文将罗列部分国外学者的阶级研究结果。结合上述几个争议,对这些研究做初步的总结和简要述评,以期对今后的阶级形成研究有所裨益。

一、马克思的阶级研究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的开篇就提到: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马克思力图把他的唯物主义观点用于历史研究,即尝试从一定的经济状况出发来说明一段历史,把政治斗争归结于由经济发展所造成的现有各社会阶级以及各阶级集团的利益的斗争,而把各个政党看作是这些阶级以及阶级集团的多少确切的政治表现。因此。阶级就成为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一个主要概念。

然而,在马克思的理论早期,马克思对阶级的定义不是很明确的。直到晚期,马克思才感到有必要以一种精确的方式来表达阶级的概念。可惜的是,《资本论》第三卷第五十二章,马克思只留下一个关于阶级描述的残本。虽然马克思在残本中没有明确阶级的定义,但我们仍可通过马克思的其他著作以及后人对马克思的理论解读,总结得出:阶级是生产关系的一个面相,是一种由个体之间关系所构成的群体,这种关系指的是生产方式中个体对于私有财产的所有权关系。明确了马克思理论中的阶级定义,我们可以继续考察马克思对阶级的历史研究。马克思和恩格斯都认为社会分工是阶级起源和存在的基础@。不过,有社会分工并不必然会产生阶级,只有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分工才会导致阶级差异。

从马克思的阶级历史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理论中的阶级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一系列变革的产物,阶级的划分也有客观的标准,但是马克思进一步将阶级区分为自在阶级和自为阶级,强调阶级的形成是从自在的阶级到自为的阶级,强调共产党人的目的是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这个“自为的阶级”就引入了主体建构的因素,而这“主体”不是个人,是一个群体;马克思还强调阶级形成过程中阶级斗争的重要性,斗争促进了阶级的团结,无论是资产者还是无产者。只有斗争才能形成阶级;他还认为阶级斗争,除了政治上的革命斗争,无产阶级还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进行否定,因为资产阶级的观念本身就是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所有制关系的产物,某个阶级的形成过程也是其意识形态的形成过程。

马克思的“阶级”既是一个概念性的分析工具或研究工具,也是一个作为社会实体的客观存在。这两者在《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中得以充分体现。

二、马克斯·韦伯的阶级理论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给历史发展加了一个理性的方向,但韦伯并不接受历史发展的全部理论,他更不认可历史发展是系于经济或阶级关系的普遍性因果支配上,或许,在韦伯看来,经济关系构成了历史发展的源泉这种观念,只具有偶然的有效性,而且这种有效性必须通过对特定情境的实证研究才能得到评估。因此,基本理论上的分野使得韦伯的社会分层研究有别于马克思。

韦伯根据一个共同体内部的权力分配,确立了“阶级”“等级”和“政党”三个分层维度;其中的权力分配既包括经济权力的分配,也包括对任何其他权力的分配。值得强调的是。这里的“阶级”还不是确定意义上的共同体,只能认为是某一种共同体行为的可能的(和经常的基础)。韦伯认为,只有在以下三种情况下,我们才能说是一个阶级:(1)对于为数众多的人来说,某一种特殊的、构成原因的生存机会的因素是共同的:(2)只要这种因素仅仅通过经济的货物占有利益和获利利益来表现;(3)即它是在(商品和劳务)市场的条件下表现的(阶级状况);并且,根据占有财产的方式和在市场上提供劳动效益的方式,阶级可以进一步划分为:有产阶级、职业阶级和社会阶级。

阶级虽然表明一些个体处于一种相同的利益状态,但是相似利益的存在和阶级冲突的发生,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在历史上是偶然的。尽管阶级状况和其他状况都相同,但是每个个体追求利益的方向不一定相同,所以共同的阶级状况并不一定会产生一种共同体的行动。韦伯指出,从阶级所属成员的“群众性行为”产生出某一种“共同体行为”和可能产生“社会化”的程度受一般文化条件的约束,特别是受理智性质的文化条件的约束,以及受到所产生的对比程度的约束,尤其是“阶级状况”形成的原因和产生的后果之间相互关系的“透明性”的约束。因此,要产生共同体行为或阶级行为,或者是阶级冲突,就需要一定的条件,这其中阶级意识的唤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韦伯的“阶级”只是群体在市场状况下一种客观标志。对照马克思的历史发展理论,两人似乎有着很大的共同之处,但是,事实上韦伯并不认可经济决定论。尤其是历史发展是系于经济或阶级关系的普遍性因果支配的观点,韦伯的阶级理论引入了“主体”,他认为阶级只是某种共同体行为的基础。由于认识社会分层的复杂性,仅仅使用阶级概念难以说明社会的分层,韦伯就把阶级限定于经济制度的领域,阶级源起于市场,其形成也与市场密切相关。

三、布迪厄的阶级理论

布迪厄的阶级理论建立在他社会实践理论基础之上。他的阶级概念同“社会空间”紧密联系,在社会空间内部中,社会科学可以根据内部差异划分阶级,阶级仅仪存在于纸上。在布迪厄看来,“行动者主体为了获得利益,借助自己的资本在特定的社会场域或社会空间里相互斗争,而在场域或社会空间中位置相近的人,就构成一个阶级,也就是说,阶级是,在社会空间中,一群有着相似位置,被置于相似条件,并受到相似约束的行动者主体的组合”。在社

会空间中,属于共同“阶级”的行动者,他们会有相似的惯习,因而也会采取共同的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行动者被“阶级”区分开了,同时也建构者阶级区分,因而阶级区分也是一种实践中的关系体系。

布迪厄的阶级划分也相对较为复杂,他的阶级划分是同资本、场域和惯习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社会行动者在社会空间中的位置取决于:(1)他拥有的资本总量;(2)资本的构成比例,即不同资本的相对分量;(3)资本的数量在时间上的演变,也就是在空间上的轨道。行动者在社会空间的位置(社会结构)又可以内化为行动者的阶级惯习(心智结构),这些惯习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表现为品味(决定了行动者的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这些品味使阶级界限更加清晰明确,品味上的差别也反映了阶级斗争,反映了不同阶级惯习之间的统治和服从的关系。

这种通过讨论群体的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来揭示阶级区分和阶级关系的方法,我们也可以从其他学者的研究中看到应用。英国学者Peter Borsay和Lornal Weath—erill分别从公共世界和私人领域来关注工业革命前的Middle sort的消费行为。与以往的研究不同,两人没有把关注点集中在生产领域(钱怎么挣),而是把关注点集中在消费领域(看他们怎么花)。两人都观察到Middle sort在消费行为上的模仿,即随着生产的发展,消费习惯犹如滴水效应从上层贵族逐渐渗透到中层阶级,这些人不再累积财宝,而开始把资金投入消费,消费习惯精致化,甚至成为身份的象征,一些原本是奢侈的消费,比如茶叶,也开始在比众中普及。消费等级在当时虽然不能与社会等级相等同,但人们仍可以通过消费建立自己的身份和身份认同,以弥补先天的身份缺陷。

在探讨布迪厄阶级理论的过程中,我们也很容易联想到埃利亚斯的文明进程研究。埃利亚斯以丰富的历史事实证明:新的阶层如何建构自己的意识,形成有自己特征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以重构社会结构;“文明”和“文化”如何成了新阶层在日常生活中进行阶级抗争的“符号”武器。

四、工业化时期的工人阶级形成理论

除了提出抽象的阶级理论。学者们还进行了具体的阶级研究,从这些研究中,我们可以窥视出不同学者关于阶级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预设。这些研究也可以大致分为两类,即主观建构倾向和客观主义倾向。

1963年,英国历史学家汤普森出版了划时代的巨作《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在《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一书中,汤普森特意提到,“阶级”一词使用了单数,而不用复数。对汤普森来说,“阶级”是一种历史现象,它是一批各各相异、看来完全不相干的事结合在一起,它既包括在原始的经历中,又包括在思想觉悟里:阶级是一种历史现象,而不是一种“结构”,更不是一个“范畴”,是人与人的相互关系中确实发生的(而且可以证明已经发生)的某种东西。在这个定义中,汤普森采用了历史主义和建构主义的视角,强调阶级有赖于历史关系,不能简单地还原为静态的结构,强调阶级不是一个“东西”,是人们在亲身经历自己的历史时确定其含义的;汤普森还把“阶级”的概念与阶级觉悟及其意识形态表现形式紧密地联系起来,明确阶级的“存在”和阶级的“觉悟”是同一的,有了阶级“觉悟”才会有阶级。这个定义反映了汤普森“文化马克思”主义的倾向。

在书中。汤普森试图阐述一个关于阶级和阶级“形成”的理论(这个理论并不是形式化的),所有的叙述都为了说明这样的理论:18世纪末到19世纪30年代,英国工人们复杂的阶级经历,最终使“多数英国工人开始意识到他们之间的共同利益,他们的利益与统治者和雇主们对立”。从而形成了阶级。

汤普森的《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无疑是传统马克思主义的一大突破。他在传统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决定论之中,引入了阶级行动的概念,突破了原有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简单解释模式,突出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历史可能性: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来代替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扩展了社会决定面,把一系列社会与政治制度、行为和过程都包含其中,同时引入阶级经历这个概念,避免了简单化的“决定”。

《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问世之后,引发了学术界的争议,霍布斯鲍姆就是其中之一。霍布斯鲍姆批判有三点:他对工人阶级形成于19世纪30年代的观点表示质疑:同时他认为工人之间不仅仅是群体间的差别,也有等级上的差别;他还认为工人阶级的历史研究应该转向对工人的日常生活研究,而不能只局限于工人的阶级斗争史@。

除了争议,汤普森的《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更多地给后来的学者以很大的启示,尤其他的历史主义和建构主义研究视角,很多后来研究工人阶级形成的学者都采用了这两种视角,以历史为依据,强调决定阶级倾向和阶级行动的制度和文化因素@。韩国社会学家具海根的研究——《韩国工人——阶级形成的文化与政治》显然也受到了汤普森的影响。

五、雷吉娜·佩尔努《法国资产阶级史》

法国历史学家佩尔努反对将人类的历史简单地归结为一个直线性的、连续的图表。她不认可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的观点:作为人类发展的典型,资产者的统治取代封建主的统治,而资产者的统治又被无产者的统治所取代是一种不可改变的历史进程。在《法国资产阶级史》这本书中,佩尔努并没有揭示一种历史发展的理论,而是指出资产者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以及他们对整个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在11世纪的封建时期,城市和资产阶级的发展都是封建时代蓬勃发展的一部分,资产阶级并没有成为反封建社会的根本力量,而且这一时期的各种因素都能达成一种均衡。到了13世纪末,这种均衡被打破,法学家“通过改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改变风俗习惯”,从而导致法国的机构、制度和精神道德发生深刻的变化,于此同时,资产阶级哲学家建立了自己的一套哲学语言,资产阶级文明悄然诞生了。到了18世纪,尽管资产阶级的文明越来越深刻地影响法国社会,但资产阶级还是被排除在国家的权力体系之外,这引起了第三等级的不满,于是大革命爆发。革命时期。由于贵族阶级及其封建势力的强大,法国资产阶级不得不把革命发动在底层,革命处于狂热、欢腾的状态。革命引发了社会的巨大变化,佩尔努详细记录了资产阶级如何建立了现代的行政管理体系、教育体系和金融体系。大革命之后,各个阶级之间的斗争持续不断,革命与复辟,专制与共和交替了一个多世纪,但是资产阶级借助革命将自己的“文明”赋予了整个国家。

雷吉娜·佩尔努的《法国资产阶级史》,文中的资产阶级不仅仅是一个整体性的抽象概念,她在每一部分的描述都具体到当时的主要或有影响的历史人物,以此来说明资产阶级对法国社会的影响。与之相比较,Carolyn L,Baylies and Morris Szeftel的

《The Rise of a Zambian Capitalist Class inthe 1970s》一文中,资产阶级是一个整体性的概念,他们在社会关系的水平上来讨论这个阶级,而不是在政治水平来检验这个阶级的界限和阶级的力量,他们分析这个群体的经济角色和政治地位,并且不假设后者是前者的功能,他们不关注统治阶级或支配阶级的问题,而是首要关注什么因素构成了本土资本,具体来说,他们首先考察本土资本与外国资本的关系,然后观察与国家的关系,最后是讨论本土资产阶级影响国家政策的程度。

总结

以上的阶级研究,根据研究取向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即阶级的“Rise”和阶级的“Making”。“Rise”侧重于外在的视野,即用社会研究者的视野感知一个群体的兴起,所以“Rise”的阶级往往是客观存在的:“Making”则引入了“主体”的内在体验,即群体内的个体在共同经历作用下,产生了阶级认同和阶级意识,意识到阶级的存在,阶级这才形成。

这两类取向反映了研究者对阶级的预设,即阶级是客观存在的,还是主观建构的。一些学者认为阶级是客观存在的。例如,美国学者米尔斯,他强烈反对所谓“心理学是阶级本质”的观点,他认为,“这种说法混淆了心理感受和其他社会经济现实的关系”,人们没有“阶级意识”并不意味着“不存在阶级”,经济与社会事实是一回事,心理感受能否与经济和社会事实一致是另外一回事,作为一种经济安排的阶级结构根据一个人在其间所处的位置影响到他们的生活机遇,人们感受不到这一点,但社会学家不应该否定这些原因,所以,“不应该将‘主观特征作为阶级归属的标准,反之,应该像马克斯·韦伯那样,将其作为一种在客观界定的情景基础上的可能性”。而另外一些学者则认为,阶级群体总是艨胧不清的,分析到最后,就是阶级意识也是模糊的。为了弥合这两种倾向的对立。马克思区分了自在阶级和白为阶级,汤普森以历史主义、建构主义和关系论的视角来研究阶级,韦伯则把社会分层分为三个维度来解释阶级现象,布迪厄则用一种辩证的观点,整合阶级分析主观,客观、阶级结构与阶级行动、自在阶级与自为阶级以及经济与文化之间的二分与对立。

随着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研究视角从结构主义转向建构主义和历史主义,研究者的视域也从静态的现实状况转向动态的历史过程,从阶级结构转向阶级轨迹(阶级流动):研究者也不再局限从宏观层面L研究阶级和阶级斗争,他们丌始关注更多的日常生活,关注阶级中个人的惯习和品味或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日常生活中的阶级研究或“阶级斗争”研究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研究领域。

笔者认为,作为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形成对立的最佳领域之一的社会阶级研究,布迪厄的实践理论和反思社会学是很好的研究工具。关系论的视角、总体性的视野、反思性的关注,这些都是阶级研究不可或缺的因素。此外,布迪厄关于理论建构与经验研究相渗透的观念,这对阶级研究也是很大的启示。

猜你喜欢

阶级
社会阶层理论浅探
汉魏晋族群与阶级集团的反复及对政治文化的影响
拉克劳早期对意识形态还原论的批判
还原真实
接爱与流变:《大堰河—我的保姆》
论周立波《暴风骤雨》中阶级伦理的建构
马克思的个人、阶级和人类关系探析
赖特的剥削与中间阶级理论评析
现代性的身体话语
略论公民身份与阶级意识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