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校贫困生的“心理贫困”与“心理援助”

2009-09-10陈立春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2009年16期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

[摘要]伴随着经济贫困引发的“心理贫困”,客观地存在于高校贫困生的心灵之中。文章在分析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具体表现的基础上,提出了“心理援助”的思想和策略。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 心理贫困 心理援助

[作者简介]陈立春(1967- ),女,吉林吉林人,北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吉林 吉林 132013)

[中图分类号]G4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24-0086-02

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作为同龄人,同生活、同成长在大学校园里,本应有着同样的欢乐或痛苦。但在现实生活中,贫困生往往由于经济上的沉重压力和所处消费环境的巨大差异,以及成长中所遭受的挫折经历影响,会产生心理上的自卑感、焦虑感、抑郁感。贫困生的心理问题不仅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效率和精神面貌,而且极易造成人格的不健全和偏执心理,陷入经济贫困和“心理贫困”的双贫困状态。因此,关注贫困生问题,不仅要从经济上资助,更要对其群体实施有效的心理援助。

一、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的具体表现

所谓高校贫困生的“心理贫困”,是指因为经济贫困等原因,给人带来的精神迷茫和心理困惑等一系列不良的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健康方面的负面变化。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是自我认识上的自卑。基于贫穷的家庭经济状况及以往的挫折经历,贫困生往往在能力、自身价值等方面低估自己,对自己持否定的态度和情感体验,缺乏信心,总觉得低人一等。这种过度的自卑又激发强烈的自尊。可以说,相比非贫困生,贫困大学生的自尊心更加强烈。他们对涉及自己的事情总会引起强烈的情绪情感反应。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往往以强烈的自尊来掩饰真实的自我。由于害怕别人瞧不起自己,担心得不到别人的尊重,往往从心理上采取了逃避、退缩的应对方式。

二是情绪情感上的焦虑。贫困大学生的焦虑心态主要是由现实环境的压力与经济困难而引起的自我无力应付的现实性焦虑,是在学习过程中对能否顺利完成学业的一种担忧,以及对危机预感的一种紧张、恐惧的情绪体验。贫困生都有着发奋成才而改变自身窘迫处境的强烈愿望,但物质生活的匮乏,学费与生活费的无法保证,以及学习和就业的竞争等,使他们产生巨大的思想压力,精神上常常紧张、焦虑,处于烦躁不安、悲观甚或厌世的痛苦境地。过度或持久的焦虑体验必将损害他们的正常心理活动,甚至导致心理疾病。

三是看待事物的偏执。贫困生的偏执思维表现在对于他人的不信任与怀疑,常常将他人的动机理解为恶意的。偏执的学生极易掉进思维的死胡同,看问题片面、狭隘,脱离实际,不能采用成熟的应对方式。由于自卑而激发的强烈的自尊心也可能使贫困生产生对社会文化的敌对态度和强迫症状。部分贫困生容易产生心理失衡和不满情绪,他们常常会认为是社会的不公平造成自己的困苦境遇,因此对社会的消极面极力夸大,深恶痛绝;对老师、同学的热心帮助更是冷漠排斥;对父母产生怨恨,认为自己生不逢时,是他们无能力给自己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

四是人际交往中的敏感多疑。很多贫困生因家庭经济困难,往往自我封闭、交往面狭窄。在实际的交往中,也往往因经济上的拮据而经常处于紧张状态,与人接触大都经常抱着一种防御心理,不但将自己紧紧封闭,且对他人的评价特别敏感,只要涉及能联系到自己的事情,很容易对号入座,从而引起情绪上的强烈反应,甚至对与自己无关的事情也总是多疑与妒忌。这种心理,会促使他们的人际关系紧张,精神上痛苦不堪。

二、高校应加强对贫困生的“心理援助”

贫困生的“心理贫困”问题不仅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效率和精神面貌,而且极易造成人格的不健全和偏执心理,严重的还将影响到和谐校园的建设及社会的安定。因此,关注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不可否认,家庭经济困难是困扰贫困生的最大问题,也是影响贫困生心理健康、导致心理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但是,这并不能决定一切。有些同学虽然家境贫寒,但是他们自尊自爱,自立自强,全面发展。可见,经济贫困只能说是贫困生“心理贫困”产生的外在因素,而制约其主体心理素质水平的知情意行的状态及其人生观和世界观才是最为根本的内在影响因素。笔者认为,要使贫困生真正摆脱贫困危机,不仅需要物质上的帮助,更需要心理上的疏导和心灵上的援助。

(一)以人文关怀和精神鼓励,帮助贫困生避免负性情绪的产生

1.人文关怀。在解决贫困生经济压力的同时,也要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在物质救助的同时,要考虑贫困生在情感、心理方面的需要,要关注、理解、尊重他们的认知、情感及行为方式,要支持、鼓励他们克服消极情绪,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学习和生活。要引导他们意识到,贫穷不是错误,贫困生和其他同学是平等的,他们所面对的机遇和挑战都是相同的,而成功主要取决于个人的努力。

2.精神鼓励。在帮助贫困生经济解困的同时,更应着重培养贫困生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鼓励他们奋发成才。一是要使经济资助与自立自强教育有效结合。要加大勤工助学力度,力求通过贫困生的诚实劳动获得报酬,从而达到既解决实际困难,又实现自我教育的目的;二是要使社会支持与回报社会有效结合。社会及学校对贫困生的资助,既是对贫困生的关心和爱护,也是对贫困生的期望。应有意识地将资助活动加以深化,变社会的爱心为贫困生成才的动力,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充分发挥高校心理咨询机构的作用,帮助贫困生消除心理疾患

心理咨询是引导贫困生树立健康心理机制的主要途径,它能帮助学生缓解心理压力,释放压抑情绪,使之向健康方向发展。分析贫困生心理贫困的表现,不难看出,造成贫困生心理贫困的原因既有客观的物质贫困,更有贫困生对贫困的非理性认知,他们往往夸大了贫困的负面影响,造成了心理矛盾与困惑。心理咨询技术,能有效地帮助贫困生通过改变认知来改变情绪与行为,从而获得新的心理感觉。

近年来,随着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高校普遍设立了大学生心理咨询机构,但由于宣传力度不够,以及咨询人员的专业水平不高等诸多问题,很多高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只是一种摆设。据此,笔者认为,高校要从组织上高度重视心理咨询机构的作用,要深入宣传学校心理咨询的功能、心理咨询室的具体位置、开放时间等。同时努力提高心理咨询人员的专业水平。

(三)开展切实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增强贫困生的心理保健能力

1.要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在新生入学初,就应进行必要的心理普查,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以全面掌握包括贫困生在内的广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对有自卑、自我封闭、自暴自弃等心理倾向的贫困生要格外重视,鼓励老师和同学主动与他们交流,使他们感受到温暖,从而克服人际交往中积累下的不良情绪体验。同时,对于有严重心理问题倾向的同学,要做好预防和发展性的心理辅导工作。

2.要做好心理卫生知识的普及工作。在贫困大学生中,多数人的心理问题属于心理失衡,可以随着诱发情境的消失或经过同学的帮助或心理辅导老师的辅导而恢复正常,只有少数人属于心理失常或心理疾病。因此,要以心理健康教育课或各种专题讲座等形式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心理卫生宣传普及活动,让广大学生特别是贫困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加强心理健康意识,掌握心理调适以及消除心理障碍的有效方法,提高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增强心理健康水平。

3.要搞好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的情境下协助个体开发心理潜能或解决心理问题的心理辅导方式,主要运用团体动力学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通过团体内的人际互动,引导成员讨论共同关心的问题,相互支持鼓励,增进对自己的了解和接纳,提高成员的社会适应性,促进成员的人格成长。团体辅导,特别是有针对性地对贫困生群体进行的团体心理辅导和行为训练,对于帮助贫困大学生认识自我,接纳他人,改变认知,提升自信,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有着积极的意义和良好的作用。

(四)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帮助贫困生克服消极心理障碍

1.加强学校、班级、宿舍等育人环境建设。要注意培养团结友爱、相互理解、互相帮助的良好风气,倡导同学之间形成相互关怀、真诚接纳、共同成长的理念,为贫困生营造良好的心理成长环境。

2.充分发挥党团、学生会、社团的作用。党团组织及社团组织要积极开展心理互助活动,使贫困生感受到社会和学校的温暖,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感情,从而消除经济困难给贫困生带来的精神压力。

3.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为贫困生创造充分展示自己特长的机会。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既为贫困学生提供了锻炼的舞台,帮助他们重新找回自尊自信,同时也为他们创造了深入了解自我、完善自我的机会和途径。此外,也能促使他们结识更多的同学,有助于打破人际交往的心理屏障。

4.对学生的消费观进行科学引导。要大力提倡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的勤俭节约和艰苦奋斗精神,杜绝一切向钱看的不良社会风气,营造勤奋学习、积极向上的心理环境。

(五)培养辩证逻辑思维能力,指导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贫困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少辩证思维的指导,因此,要对贫困生进行辩证逻辑思维的培养和锻炼,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能够全面、历史、辩证地看待发展中的一切事物。

1.指导贫困生自觉地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指导认识活动。要认识到大学生贫困问题的产生主要是源于历史、自然、社会以及家庭收入等方面,个人原因基本上是不存在的,因此,贫困不是贫困生的错。也要认识到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认识不清自己,看不到自己的优点。贫困非但不是耻辱,处理得当,反而是一种精神财富。

2.指导贫困生自觉地运用辩证逻辑思维指导认识活动。要认识到贫困包括物质上的贫困和精神上的贫困,进入知识经济社会,真正的贫困在于缺乏知识、缺乏信息和获取信息的手段。贫困大学生是精力充沛,并且已步入知识殿堂的佼佼者,完全可以并且应该增强自信,消除自卑。

3.指导贫困生自觉地运用发展的思想指导认识活动。要认识到贫困是暂时的,通过劳动等途径是能够改变的。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认识不清自己,看不到自己的优点。要充分挖掘自己的长处,从现实出发,规划自己的生活;要树立自信心,积极面对困境,自觉减轻心理压力;要把主要精力用到学习上,树立自强、自立、自尊、自重的精神,顺利完成学业。实践证明,当人有了自信和锲而不舍的追求目标和信念时,就会自主地战胜心理障碍,从而自动排解自卑、焦虑等不良心理。

[参考文献]

[1]田经兵.高度关注大学贫困生的“心理贫困”问题[J].学习月刊,2007(6).

[2]李瑞学.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成因及解决对策分析[J].教育探索,2005(11).

[3]温阳,余方亮.高校贫困生的“心理贫困”探讨[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4]岳华.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问题探讨[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村教育版),2006(3).

[5]邬承斌.正确解读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问题[J].思想政治研究,2005(3).

猜你喜欢

高校贫困生
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高校学生精准资助的理论与实践
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后续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贫困大学生“精神资助”的实践与思考
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现状及完善对策
新媒体视角下的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探究中医四诊合参理论对于高校贫困生的鉴别作用
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完善对策
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存在的问题与策略
高校贫困生消费能力与消费心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