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南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调查与对策

2009-09-10方小斌毛尚华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2009年16期
关键词:转移培训对策

方小斌 叶 玲 毛尚华

[摘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是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手段,是提高转移就业竞争力的最有效途径。几年来,湖南省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任务仍然艰巨。文章从实地调查入手,分析了湖南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现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更好地开展转移培训、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竞争力的具体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富余劳动力 转移 培训 对策

[作者简介]方小斌(1966- ),男,湖南洞口人,湖南科技职业学院副院长,高级经济师,博士,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农民教育;叶玲(1979- ),女,湖南常德人,湖南科技职业学院科技处,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农民教育;毛尚华(1965- ),男,湖南津市人,湖南科技职业学院宣传部部长,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农民教育。(湖南 长沙 410004)

[课题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情与决策咨询研究2007-2008年度立项课题“湖南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现状与对策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0708ZZ29)

[中图分类号]G7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24-0011-03

转移培训是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手段,是提高转移就业竞争力的最有效途径,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从农民到产业工人和“市民”角色的转换起着关键作用。目前,劳动力市场已由单纯的体力型向专业型、技能型转变,企业对劳动力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要求逐步提高。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全面提高农民工素质,是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稳定就业、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产业工人队伍整体素质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近五年来,湖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这一工作,主管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转移培训,取得良好的成效。本文试图对湖南省实施的各种转移培训进行比较分析,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以期更好地整合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资源,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效果,推动湖南省劳务经济的发展。

一、湖南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现状

湖南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2003年就下发了《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劳务经济的决定》,提出要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作为全省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到目前为止,湖南省政府部门牵头实施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主要有: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省农业厅的“阳光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省扶贫办的“雨露计划”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省教育厅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免费培训以及省委统战部的温暖工程农民培训等,每个主管部门都出台了相应的计划和管理办法。根据相关数据统计,截至2008年底,除省教育厅开展的免费培训以外,湖南省其他政府层面开展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使用财政资金总计7.1475亿元人民币,共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128.5万人。(见表1)

二、湖南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五年来,湖南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它对于提高湖南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竞争力、树立劳务品牌、促进湖南省劳务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但是,通过对几年来转移培训工作的调查和比较,发现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需要认真加以解决。

其一,培训覆盖面小,人数偏少。湖南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农业大省。根据《2008年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截至2008年末,全省总人口6845.20万人,其中农村人口3959.95万人,农村劳动力2998.74万人;2008年全省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含本乡镇)1208万人。除去已外出务工的农民,仍有近800万人需要寻找转移门路。伴随着农业生产力不断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数量必然越积越多。而据省农业厅的统计,2007年一年中,接受过1个月以内短期培训的农民占8.95%,接受初级职业技术培训并取得证书的占2.29%,接受中级职业技术培训并取得证书的占0.77%,没有接受过培训的高达82.41%。相对于庞大的外出务工劳动力群体而言,参加培训的比例太低,人数偏少,严重影响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质量。

其二,培训经费投入明显不足,与面广量大的培训市场很不适应。转移就业人员中,没有接受过培训的比例如此之高,其主要原因是因为经费投入严重不足,这是目前湖南开展大规模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亟待解决的“瓶颈”问题。课题组对全省118个贫困村负责人进行问卷调查,发现77.35%的村干部认为影响转移培训的主要因素是经费问题。5年来,包括中央财政投入和温暖工程社会捐助在内,全省用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总经费不到7.5亿元人民币。此外,补助标准也明显偏低,难以保证培训的质量。“阳光工程”短期培训每人仅补助500元,这与培训成本有较大的差距,很容易造成培训走过场,甚至出现有名无实的现象。“雨露计划”中专学历教育培训模式3年扶贫口径每生只补助1800元,而同类培训中,广东和甘肃两省2007年扶贫补助的标准均达到了3400元(三年制)和2500元(两年制)。省教育厅实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免费培训,由于没有政府的投入,靠职业院校贴钱,很难真正得到可持续开展。

其三,培训质量不高,监管不力。由于培训市场缺乏有效的监管,使得一些实施培训的机构在专业设置、培训内容和教学管理上缺乏针对性、实用性,只讲经济效益,不注重培训质量,严重影响培训声誉。部分财政补助经费未用到农民身上,各类培训机构的管理人员的素质仍需提高,项目操作远远没有做到公开、公正、公平和透明。由于受经费和条件等多方面的影响,多数培训仅局限于一些简单的培训项目,培训走过场甚至只造名册不实施培训的情况时有发生。有些经过培训的转移劳动力和从未接受过培训的并没有显著差异。从整体上说,培训的外出就业劳动力的技术素质不适应工业化发展需要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其四,有效需求不足,培训市场不够活跃。由于受文化传统、思想观念和综合素质的制约,农民大多比较保守,对参加培训的作用了解不深,因而缺乏主动参与培训的意识。同时,政府部门特别是县、乡两级对各类培训的宣传和引导不够,缺乏有效手段,加上经费的限制,宣传工作难以落到实处,以至于造成有些学校或培训机构出现由于报名人数少而完不成培训计划任务的情况,使有限的培训经费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其五,培训资源分散,整合空间很大。目前转移培训呈现多部门管理和实施的格局,每个政府部门都掌握着一定数量的培训资金。不同的转移培训项目有着不同的特色、不同的实施途径,虽然体现了培训的多样性,但同时也存在由于重复、交叉带来的浪费和矛盾。比如,省扶贫开发办实施的是面向贫困地区的转移培训,而省劳动与社会保障厅也实施了“湘西地区技能扶贫培训工程”。如何打破部门限制、充分合理地利用这些资源、避免重复和浪费、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是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

三、湖南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对策建议

周强省长2009年1月12日在省人大十一届二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抓好“农村劳动力就业计划”等技能培训,提高农民转移就业能力。加强对湖南省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培训,对于开发人力资源、化解城乡矛盾、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富民强省的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从总体上说,建议湖南省尽快完善转移培训管理体制,有效整合政府资源和社会资源,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全面发挥职业教育资源优势,对未(拟)转移人员、已转移人员和预备劳动力分别建立培训平台,加强监控,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具体来说,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其一,应尽快成立由省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省农办牵头,省财政厅、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省农业厅、省扶贫开发办以及省教育厅等有关职能部门参加的全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协调领导小组,统筹领导和协调全省转移培训工作,拟订规划,出台相应政策,建立健全转移培训体系,理清职责,加强对培训机构的监管。转移培训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靠哪一个部门和机构都难以独立完成,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有关涉农部门的密切配合和全社会的广泛参与。

其二,有效整合资源,发挥各自优势,对政府层面实施的转移培训调整职责分工。根据近五年的培训实践,结合已实施转移培训项目各自的特点,我们建议: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主要以打造湖南省“劳务品牌”为主,面向全省,特别是面向返乡农民工的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据初步统计,湖南省目前返乡农民工达280万人,其中五成以上的为建筑工人和一线普工,有近四成的希望通过培训掌握一技之长,提高再就业能力。省扶贫开发办主要针对贫困县和比照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转移培训,继续采取已在全省贫困地区推广并已产生良好效果的以“工学交替”学历教育为主的培训模式。从今年起,国家将贫困线标准从人均年收入786元提高至1067元,全省扶贫开发的目标人群将由54.8万人增加到194.8万人,占全省农村人口的3.5%,转移培训任务更加艰巨。省教育厅应以预备劳动力技术教育培训为主,在普通中学开设职业技能培训的课程,让不能继续升学的农村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帮助他们顺利转移就业。据预测,“十一五”期间,湖南全省初中后、高中后直接进入工作岗位的约为225万人,加强对这部分人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已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省农业厅主要对农民进行农业技术培训,特别是面向返乡农民工的科技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培训,不再承担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见13页表2)

其三,建立政府主导下的多元投入机制,为转移培训提供可靠的资金保障。一是省政府要呼吁和争取中央财政增加对湖南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投入力度。培训农民工存在省级之间的溢出效应,实际上是为全国提供“公共物品”,成本应该由中央财政来负担。如果能在4万亿财政扩张计划中安排2000亿,按人均2000元的标准培训一亿农民,尽管只占5%的份额,但会给转移培训市场带来根本性的变化。湖南作为劳务输出大省,中央财政在下拨经费时应予以倾斜。二是要加大省级财政对转移培训的支付力度,建立稳定的投入机制。三是要制定激励政策,鼓励引导企业和社会有识之士、慈善组织和慈善家为农民培训和转移提供资助,形成全社会关心和支持资助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局面。通过财政拨一些、部门拿一些、培训机构让一些、社会筹一些等途径建立农民教育培训的专项基金,保证培训经费的投入。要提高补助的标准,对各类培训进行科学的成本测算,补贴培训机构的合理支出,推动培训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其四,以就业为导向,素质教育与技术教育并重,着力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农村富余劳动力要实现有序转移和稳定就业,培训质量是关键。要充分发挥职业院校、技工院校特别是高职院校在技术、师资、就业推荐等方面的优势,以高职院校为主体,开展转移培训。劳动部门实施的转移培训应把培训机构扩展到高职院校,不应只局限于在所属的技工院校和民办机构中招标选择。各培训机构必须与用人企业合作开展订单培训,把教学质量摆在第一位。对于开展短期培训的机构,重点要抓好教师的选拔和培训。教师必须取得订单企业认可的培训资格证,且至少掌握两个从业岗位或工种的技能才能上岗执教。同时,企业也选派技术人员参与教学。在培训时,校企共同制订完整灵活的教学计划,合作开发培训工种教材;要加强实训场所的建设与投入,用人单位要提供部分实训设备;要有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按职业标准培养人才,重视学员动手能力培养和岗位技能的训练,把是否通过劳动部门的技能等级考证作为衡量学员是否合格的主要标准。企业对员工的要求排在前三位的是职业规范、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因此,对于短期培训的农民,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的培养比职业技能的培养更为重要。要重视参训农民的综合素质的培养,重视安全生产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在培训过程中有意识地模拟企业工作环境,引入企业管理模式,使他们进入工厂后能尽快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

从长远来看,随着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变化,引导性培训和短期培训应慢慢退出市场,6个月的技能培训和2年或3年学历教育培训应作为转移培训的主要形式。对于学历教育模式,应严格按照教学计划进行,着力培养一批知识更全面、技能更强、发展后劲更足的人才,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永久转移。

其五,加强监控,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各级财政部门要切实加强对补助资金的管理,物价等部门要严格对培训单位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的审查,严禁对受训农民实行滥收费。承担培训的机构必须经过严格的筛选,全省应建立一套选拔、监控、评估、退出等完善的制度体系和以稳定就业率、就业单位满意率为主要指标的考核体系。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培训机构的指导、过程监控和质量监控,向社会公布举报电话,开发网上监管系统接受社会监督,杜绝套取国家资金、重复报账的现象。对违规改变资金用途,挤占、挪用、套取财政补助资金以及乱收费的培训机构,除追回资金外,取消其培训资格,并对相关责任人依法处理。

其六,加大宣传力度,整治和规范招生市场。农民观念的改变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宣传和引导。各级政府和培训机构要充分利用各种场合,通过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培训对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意义,宣传培训的实际效果,宣传典型案例,鼓励更多的农民走出家门接受技能培训,解决培训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同时,政府应大力整治和规范招生市场,解决目前存在的区域封锁以及利用不正当手段买卖生源等不正当竞争的现象。可以考虑在对参与转移培训的机构进行严格把关的基础上,采取类似高考招生的形式,向全省统一发布培训机构、培训专业工种、培训人数、培训期限、转移就业去向等信息,由农民自愿报名,自主选择培训机构。

其七,加强输入地政府和企业对转移务工人员的培训。从长远来看,由于拟转移劳动力、预备劳动力以及返乡劳动力都已纳入目前转移培训覆盖范围,如何做好已转移劳动力的培训工作,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素质,帮助他们完成向合格的“产业工人”和“城市市民”的角色转变是一个需要更加关注的问题。对于跨省转移的农民工,省政府应通过相应渠道建立与输入地的协调机制,实行优势互补,联合培训,形成劳动力输出地与输入地、企业与农民工多赢的局面。劳动力输入地政府应树立大局观念,从政策上、资金上支持和引导外来农民工接受职业培训,使他们在务工的同时,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培训成为高素质的产业工人,让他们能安心留在当地为企业和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当地政府还应通过立法,要求企业履行对员工的培训责任。同时,制定税收优惠等政策,鼓励企业增加培训投入,加强对转移农民工的培训。

[参考文献]

[1]张云华,杨晓艳.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民培训[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7(3).

[2]吴易雄,左平权,杨安常.湖南农民教育培训实践调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0).

猜你喜欢

转移培训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会议·培训
广东省校外培训风险防范提示
会议·培训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逐步提高农民收入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劳动力转移的法治保障
欧美发达国家人力资本转移变化研究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