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出塞笔记

2009-09-09

草原 2009年6期
关键词:塞北王昭君昭君

孙 勇

塞北的树

不知该怎样形容我内心的真实感受,当我看到空旷的田野间的树,确切地说是塞北的树,有一种似曾相识的亲切,这亲切。暖暖地,在我的心的河流里膨胀。

是的。我想起来了,继而产生惊讶。塞北的树,跟画家笔下的“艺术之树”,一模一样。就是这么长的。在看到塞北的树之前,我钦佩画家的神来之笔。能把树的思想,夸张到枝枝杈杈,让树有了灵性、有了动感、有了物欲、有了魂魄。一直认为,画中的树,是艺术家对生活的提炼与想象,高于生活。可是,画家的“作品”,画家的“艺术”,真真切切出现在眼前时。是那样的让人难以接受,是那样的现实而又不可抗拒。也正是在这一刻。我不再怀疑,画家与生活,是一个整体,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真的。让我很激动。

我是被同事从睡梦中唤醒的,恍惚听见同事说“快起来看大草原”。听到“大草原”三个字。我顿时睡意全无,从上铺一跃着地,几乎是扑向列车的车窗口,同事哈哈大笑时,我还有点摸不着北,当我看到车窗外河面上的冰层,和远处光秃秃的原野时,才知道,是上了同事的当。这一当上的可不小,他打电话说让我和他一起到内蒙古去看大草原。从未“出塞”的我,自坐上北开的列车的那一刻起。就抱着一下火车,就被大草原撕吃的准备。真可惜,四月的塞北,一切都在冰冷中裸露。一绿不染。

只有树。只有原野上的树,因画家的“生活”,干涩的土海,传递着生命的信息。

塞北的树们。就这样在我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刹那间。伫立在我的眼前。铁道旁,田野间,远处山坡,或一群,或几株,或一棵,就像连队刚刚下了早操的士兵。自由散漫地随处溜达。可我还是在这松松散散的。元节奏、无韵律的裸露中,享受到了大自然丰富的、美好的精神馈赠。和长江两岸的树们相比,长像真的就不一样。塞北的树,躯体坚实,就像那达慕活动中最厉害的汉子。树的枝干强劲、旁出而不茅草,硬邦邦伸展。如士兵的板寸。无论大风把枝条暴动得多么的麻乱,风,一旦收敛强劲或者递换方向,只要得到一点喘息的机会。枝条们就会迅速排列整齐。直冲宵汉的流线,就像刚刚被鬼斧神工梳理过一般,耐看。与荒凉的原野相比,塞北的树们,在春天料峭的寒风中,如一团团开放的火炬。长江两岸的树们,此时,已新绿遮体,那杂乱的、茅草的麻枝乱条,在叶们的背后,隐蔽成无声的元素。多亏了地理气候条件的限制。我禁不住地庆幸,不然,我怎能见到真实的、敢于在一四月中脱光衣服的——塞北的树。如果把长江两岸的树们与塞北的树们作个比较的话,长江两岸的树们就像南方的男人。多了些温柔,少了些粗犷;而塞北的树们,却恰恰相反,他们的气质。如大草原上的摔跤者,多了些野性,少了些婀娜。

当然。我认为给塞北的树们一个很科学地解释的话,应该有以下字句。塞北冷多热少,树们,还没有来得及把储存了一个季节甚至两个季节的能量,在生长的气候里发挥出来,就又被冷气冰封,树们的枝条,或者说树们的思想。还没有顾得上胡思乱想。没有来得及伸出茅草的乱条,就又被寒冷尘封到了季节的深处。所以。树们的枝条上的力量。突遇寒风,那力量。在树的枝体内,越积压越厚实,把枝条蹩鼓成粗骨健肉,以至于在树的表皮上,压挤出薄薄的、霜样的白。就像肌肉型运动员身上涂抹的健美霜,更显其壮关与阳刚。

啊。塞北的树。

又见匈奴

走出呼和浩特列车站口,眼前总觉缺少了些色彩。或者说是一种本应该随处可见的风景,那就是蒙古民族特有的服饰。蒙古袍、蒙古靴、蒙古帽们,是否也走进了民俗游乐园?我想。现实告诉我。它确实已经成了我脑海里遥远的风景。

不着多彩的蒙古装。我仍旧知道。在我身边川流不息的。就是蒙古族人民。他们的友好和温善,仍旧使我想起他们的邻族——匈奴,那残暴、好战的野性。在这块广裹贫瘠的蛮荒之地。匈奴贵族,这个兴起于战国时期,强盛于秦末汉初的少数民族。虽然逐水草而居,游牧生活,“无城郭常居、自君王以下食畜内,衣其皮革,被旃裘”,甚至与狼共舞的习惯,却从未改变他们在我印象中的野性。当时。匈奴势力已经东扩到现在的东北,西到甘肃河西走廊和新疆。北抵漠北,南据河套。他们在这片土地上,茹毛饮血般地活跃了300年。

当我的脚板踏上这块土地的瞬间,便有一股冷气,从我的脚掌心直袭后背。远古时代的血雨腥风,顿时,浮现在我的眼前。于是,秦皇汉武,再次与匈奴见面了。

说起匈奴,可能有一部分人不是很清楚,而一提起万里长城,国人会无一不晓。它,就是远古的秦等诸侯国,为防御匈奴的侵扰,而修筑的军事壁垒。据史载。在古代战争手段比较落后的历史条件下,万里长城不失为一条坚固的军事防线。多年来,它阻挡着北方匈奴游牧民族对中原地区的骚扰,保护了内地的先进生产方式。而如此坚不可摧的人工屏障,却没能完全阻止住匈奴南侵的脚步。匈奴的残暴天性,贯穿秦、汉王朝始终。

当年,匈奴奴隶主贵族。为了掠夺财物和奴隶,经常骚扰汉朝边境。有时。竟一次掳走二千余人,杀人盈野,南侵的脚步,甚至直逼长安。同时,还不断扣留汉朝使者,挑衅滋事,张骞被匈奴扣留了10年。苏武被扣留竟达19年。为了控制汉使。匈奴单于(单于音读chan Yu)弄一群公羊,让苏武在贝加尔湖放牧,说“啥时候公羊下崽。啥时候放你回长安”,借故污辱汉使。当时。汉朝由于经济力量尚未恢复起来和内部不够稳定,这个被称作贵族的匈奴,弄得刘邦、刘彻们煞是头痛,不得不给匈奴进贡。弄出个以送给匈奴单于美女做老婆。及大量钱物为代价的“和亲政策”,来维持边疆的和平。光明堂皇说是政治联姻,其实是妥协了匈奴的打击。当然。西汉王朝经过刘邦、刘恒、刘启几代。到了汉武帝时,专制集权空前强化。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军事力量也得到加强。汉武帝就在这个基础上,组织训练了一支强大的骑兵,不但足以防御匈奴侵扰。而且能够深入塞北,主动进行反击。汉王朝与匈奴经过三次重大战役,尤其是第三次的漠北之战,打垮了匈奴的主力,使匈奴元气大损。从此,“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单于政权)。”匈奴贵族很难再牧马中原。汉朝基本上解除了匈奴的军事威胁。

我认为。汉朝乃至整个中国历史研究者,都应该对匈奴肃然起敬。感谢他们的兴起,感谢他们对中原地区的侵略。因为匈奴的兴起与强盛,成就了闻名遐迩的、被中国人喻为龙之形象的万里长城。因为有了匈奴,汉朝才涌现出了许多英雄人物,并成就了一大批痴迷汉朝历史研究的学者。张骞出使西域、苏武牧羊、昭君出塞,以及让刘彻笑傲战场的汉王朝高级军事将领卫青、霍去病,还有为战争而必然产生的西域“天马”——汗血宝马。他们都将沿着吏书的纸张,流传千古。当然。还要随着史学家的笔尖,继续千古流传。其实,很难想象,塞北,

这块田薄、树少、寒长、暖短的大荒之野。何以能养出这么一个骠勇凶悍、骁勇善战的匈奴民族。

刚到呼市,就遭遇沙尘暴,我不禁产生丰富的想象,心想,可能是冒顿(冒顿音读modu),看我到云中后。在曾经被他们侵扰的国土上,如此轻松愉快地漫步,不把他老人家放到眼里,而给我的下马威吧。

在游览呼市大召寺左首的塞北老街时,那些悬挂在屋宇、墙壁的刀、靴、古董以及皮革制品。在我眼前寒光四射,让人不由感受到冷兵器时代,刀、矛、剑、戟的撞击声。以及寒光挥出时,战马嘶鸣后,身首异处的、曾经是站立着生活的人们。

琵琶烈歌

在呼市大召寺游览时,意外得知,昭君墓就在市郊,心潮顿时汹涌,琵琶声骤然萦耳。那旋律,悲喜交加,控诉着黑暗的后宫生活,描绘着即将来临的温暖光明。我仿佛看到,一队坐骑护卫着匈奴车迎风北上,匈奴车里传出的琵琶声与呼啸的寒风扭打在一起,掀起一层又一层沙浪,盈空怒散。他们渡黄河、越长城、砂沙漠。一直北上……这。就是我印象中的昭君出塞队伍。

说起昭君,不得不推出一个人物。和这个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他。就是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汉代北方匈奴族部落著名首领之一的呼韩邪(邪音读ye)。由于匈奴贵族对西汉的长期侵扰所引起的战争及其失败,给匈奴族带来了严重恶果。而匈奴人民所受的灾难尤为深重。这首先是人口与牲畜大量被俘和死亡。其次,是匈奴因战败而不得不退出了许多适于游牧的地区,被迫远走于漠北寒苦无水草之地,这当然影响畜牧业生产。加之被匈奴征服和奴役的各部落的分裂、瓦解。以及匈奴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和内讧,更把匈奴的部族、社会和政权推向绝境。正是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形势下。呼韩邪单于登上了历史舞台。他审时度势。毅然下定决心。从根本上转变与汉朝的关系,归附汉朝,以保存他的政权和部族,挽回匈奴行将灭亡的危险局面。公元前33年(竞宁元年)春正月,他入汉朝觐见期间,自言愿当汉家女婿。与汉朝进一步亲近,于是便有了昭君出塞和亲之举。那时,王昭君在汉元帝王朝后宫待召掖庭已三年。入宫三年,从未临幸,连汉元帝的面都没有见过。她听说呼韩邪单于“愿作汉家女婿”。为汉朝保边塞平安,就主动请行,和亲匈奴,成为呼韩邪单于的“宁胡阏氏”(阏氏音读yanzhi),在汉朝为她和呼韩邪举行的欢送大会上,昭君“丰容靓饰,顾影徘徊”,举止从容。态度大方,一举一动,都使汉宫为之增光生色。使在座的人为之肃然起敬。连汉元帝也为她的美貌而吃惊。呼韩邪单于更是喜出望外。只可惜。由于匈奴族没有文字,王昭君到匈奴单于庭后的生活情况,除汉朝使者口传外,别无记录。但是,汉朝使者从匈奴族“政府”和民间得知。昭君很爱护单于的子民。把汉人的生产、织布、饮食、手工艺等技术传授给匈奴人民。得到了匈奴族人民的忠心拥戴。出塞两年后。呼韩邪单于去世。呼韩邪前妻所出儿子雕陶莫皋继立为新单于——匈奴族有父死子续后母为妻的习俗,当时,昭君曾请求归汉朝,汉成帝命其遵从胡俗,“位卑未敢忘忧国”,遂复嫁新单于。在中原,母嫁子,可是奇耻大辱。但为了汉匈两家的友好能够继续延伸。她放弃了个人的尊严。服从服务于国家的利益,并为新单于生有二女,为汉匈友好做出了重大贡献。昭君勇于牺牲、知难而进的壮烈豪情,以及肩负起民族友好重任的雄心壮志,更是得到了汉匈两族人民的高度赞扬。昭君出塞时期。边疆一带“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亡干戈之役”。出现和平局面达60年之久。现代史学家翦伯赞赞美:“王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一个民族友好的象征。”

王昭君。一个弱女子。何以拥有如此高尚的思想觉悟?了解一下她的家乡和入宫后的生活。就不难找到答案。

王昭君,出生在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故乡——姊归县书香门弟之家。受屈原遗风的影响,如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反抗斗争的勇气、高尚峻洁的人格魅力等等,锻造了她爱国爱民的思想情操。加之入宫后失去自由、失去一个正常女人的嫁夫生子之道,而有“虽在掖庭不见帝,终老深宫花落去”的悲惨命运。也奠定了她寻找机会,走出冷宫,做个正常人的思想基础。

当我走进离呼市9公里处的大黑河畔的昭君墓时。那眼前的仿汉阙大门。一下子把我带到了远古的长安城。尤其是那座高约4米,重达5吨的呼韩邪单于与王昭君双双骑马的、反映昭君生活的青铜像,更是让人浮想联翩。马背上,单于回眸、昭君含情,英姿焕发、丰彩照人。两匹骏马,一似低语、一似倾听,情意绵绵。竟使人忘却,大漠瀚海中曾经的白骨盈野的悲壮景象。更令人称奇的是。据说古代时,昭君墓一带盐碱遍地、地多白草,独昭君墓上青草覆盖,形成绿色之茔。即便是现在,秋凉之时,塞外百草皆衰。惟有昭君墓依然秋草萋萋、更显浓绿,远看则为青黑颜色,人们谓之“青冢拥黛”。另据民问传说,昭君墓的景色变幻莫测,充满神奇色彩。人们在晨曦中看。它宛如一座秀丽的山峰;日中看它。又像是一口古朴的大钟;晚霞时分,它更似一只硕美的香蘑。

“琵琶一曲弹至今,昭君千古墓犹新”。

其实。王昭君怀报琵琶的形象。来源于石崇的想当然。西晋大文学家石崇文中有“……匈奴求婚于汉,元帝以后宫良家子昭君配焉。昔公主嫁乌孙,令琵琶马上作乐,以慰其道路之思,其送昭君,亦必尔也。”他把乌孙公主出嫁时“琵琶马上作乐”的细节移植到了昭君身上,造成了两千年来。人们把昭君身份之一定位于琵琶演奏家的误传。虽然如此,宁信其有,因为王昭君在人们的心目中,早已幻化成勤劳善良、多才多艺的人间仙女。

[责任编辑辛杰]

猜你喜欢

塞北王昭君昭君
昭君
昭君
昭君戏中王昭君与刘文龙故事合流现象研究
浅论王昭君诗词中“怨”的艺术特征
塞北月色美
明妃王昭君
《王昭君变文》与唐咸安公主关系论考
昭君别院
四天三夜 LAND CRUISER 200兰德酷路泽探塞北
长歌一曲昭君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