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教师”被否决
2009-09-09许吉安
许吉安
案例
师资队伍建设中,我校碰到了这样一个问题:越来越多的青年教师评上了高级职称。按理说这应该是件好事。但评上高级以后怎样发展?这不能不引起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
人需要一种内驱力,同时也不能没有外部的压力。有的时候,坚持坚持也就坚持下来了,一旦滑坡,要上去就会吃力得多。大批高级教师的水平本来就有高低,只有打破平衡,拉开档次,设置阶梯,才能鼓励攀登,促进工作;同时,占有一定数量的中级、初级教师也需要引领。依据这一指导思想,学校决定推出教师系列的三项“政策”——《首席教师评选条例》、《特级教师工作条例》、《“星级教师”评定条例》(“星级教师”中又分为三级,三星级是“星级教师”中的最高级),这实际上把教师分成了六个级别(按顺序排列为:首席、特级、三星、二星、一星、无星级)。推出这些《条例》一个总的原则是打破常规的框框。不搞照顾,不搞终身制,有上有下,一年评一次,凡符合条件者,授予称号,并每月给予相应的津贴。
于是,组织起草文本,并对文本进行了多层面的意见征求,几番修改,最后,递交教代会审议、表决。结果,《特级教师工作条例》和《“星级教师”评定条例》获得通过,而《首席教师评选条例》因支持率不到三分之二而被否决。
分析
《首席教师评选条例》被否决,出人意料。为此,我进行了相关问题的调研,综合各种信息,主要原因有:
1、“条例”设置不够严密
一是比较宽泛,不可把握,如“具有本学科广博扎实的业务知识”、“在县、市学科教师中有较高知名度”中的“广博扎实”、“较高知名度”就很难操作;二是要求偏低,缺少高度。如“课堂教学学生满意率在80%以上(含80%)等。
2、操作程序不够到位
宣传发动尚欠火候。当时,学校把重心放在“星级教师”这一块内容上,因为这一块直接涉及到90%左右老师的发展和切身利益,总以为只与“少数人”相关的另外两个条例不会有什么问题。评选小组成员在本校教师中产生,有“可能自己评自己”,忽略了校外专家学者的介入,以体现公正公平,提高信度。
3、心理状态不够“成熟”
《“星级教师”评定条例》能高票通过,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该《条例》不设“门槛”、不扣比例,一旦达到要求,都可以进入,无年长年幼之分,无职称高低之别。而《首席教师评选条例》规定“每个学科只评一名,某学科无符合条件者可不产生首席指导教师”,从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本校至少有三、四个教研组内处于同一档次的优秀教师在两人或两人以上。一人评上,其余凡人的“面子往哪里放”?对相当一部分老师来说,这似乎还离得比较遥远,不是十分关心。特级教师尽管也是少数几个人,但他们是“上级专门机构审核评定”的,无可厚非,因此,通过《特级教师工作条例》就在“情理之中”。
启迪
上述案例面上呈现的是一个条例未获通过,实质是名优教师的培养问题。
要打造一所有影响的学校,可以从多方面努力,但建设教师团队,尤其是培养一批名优教师肯定是诸多因素中最重要的。名校、名师、名生是一个相互依存的共同体,有效运作,则会形成良性循环,所以从教育行政部门到每所学校都会高度重视,乐此不疲,大量的名优教师培养的“计划”、“方案”、“工程”等就是很好的明证。再说,面对有差异的教师,实施有差异的培养,实现有差异的发展,也不失为教师成长的一种策略。
名优教师的培养需要政策激励。案例中《首席教师评选条例》就是一种政策。要解决该《条例》中出现的问题,我认为可作这样的调整:提高评选的要求,放开名额的限制(把“首席”改为“名优”),并适当借助外力来推动;明确条件,履行职责,落实待遇。这样,或许会激发更多人的积极性。科学、合理的培养名优教师的“计划”、“方案”、“工程”等,其实对教师的成长起到了一个引领的作用,它为教师建立起一个美好的愿景,它为教师搭建起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以满足一部分教师自我实现的需求;同时,这些政策的出台、实施。于无形无意间营造了一种浓浓的氛围,潜移默化,人心向上,人心思优。
名优教师的培养出于自身需求。有的教师一站在三尺讲台旁就立下鸿鹄之志。有的教师在政策的激励、环境的熏陶中奋发向上……这样的教师在日后发展中往往有上乘的表现;如果不是出自内心的动力,仅仅是外在压力下接受的所谓“培养”,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佛家讲道,一个人要升华,必须经过几个过程。第一个过程叫历练,就是千锤百炼,要受磨炼、受熏陶,什么样的酸甜苦辣都要经受过:第二个过程叫顿悟。就是在历练之后经过自己的思考,有了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第三个过程叫蛹化蝶,达到一种新的境界。在这几个过程中,人的主观能动性起着主要的作用。教师的成长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教师的成长也是一个快乐的过程。自身有需求,才会坚持不懈,矢志不渝:才会视“酸甜苦辣”皆营养,成功失败均收获;才会有一种否定和批判的精神,包括对自己。
名优教师的培养要有宽松环境。恪守道德底线是前提,学校要为他们构建身心愉悦的精神家园、百花齐放的学术氛围。尊重他们的个性,保护他们的“棱角”,赞赏他们那种反思、批判的精神。培养名优教师除了环境要宽松、宽容外,我认为还要基于这样的认识:名优教师不可能是全才。只要有一技之长,在某一学科起到领衔作用。或做出特殊贡献的都可以称之为名优教师(当然,可根据影响的大小确定其等级)。当前,各地都在进行(或准备进行)课改,我觉得这是教师培养、发展的大好时机,学校领导要为教师提供各种机会,不断提升发展力。新课程的空间很大,教师可以多元发展。
名优教师可以“自学成才”,名优教师可以培养造就。而当学校有了一批名优教师,那么,这所学校离人民群众向往的学校又近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