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与中国画
2009-09-09王俊民
王俊民
“线”的创造可追溯到人类先祖的诞生,中国画是用线建构的艺术,其萌芽可上溯中国文明几千年,故与“线”结下了不解之缘。
一、线与绘画
关于绘画的起源众说纷纭:“巫术”、“游戏”、“图腾”、“劳动”等。艺术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艺术源于生活”这个真理是不可否认的。作为视觉艺术和造型艺术的绘画,不仅离不开生活,而且是在生活里酿造出来的。原始人类为了便于获取和确保一方平安及生存,创造运用了一些简易工具。可以说,工具的发明是人类最早的艺术品创造;工具的发明与应用揭示着原始“美的感觉”、“美的认识”和“美的思维”的美学潜在意识,应该说这就是人类审美理念的原始反应体现。
交流是人类生存、繁衍的重要环节。原始人类在没有语言、文字的早期,靠“手示”和“语音”来交流。简易工具的产生和简易图形的创造,原始人类才懂得用“图形”来传播信息,这大概就是最早的形象传播。就是这简易的“图形”构成了人类最早的“有形”绘画。简易“图形”是原始人类在生活、在劳作中萌发再现物象的信息“影像”。没有生活、活动和思维就没有人类的进化,更谈不上艺术创造。可见。艺术不仅源于生活,而且萌生于生活。人类原始涂鸦和早期简易图形的创造,标志着“线”和绘画的诞生。
二、线的创造
客观上讲万物是不存在线的。我们观察到的物体似乎边缘都存在线,实际上都是面的构成。由于受光源的影响,圆形物体出现附着体形特征的一条明暗交界线,其实这“线”不是线,而是无数个面转折在光作用下呈现的一种现象;块面物体由于面与面转折交界处非常明显,通常认为这是轮廓线、形体线,但同样是由无数个小面转折并在光作用下呈现在人们眼前的一种现象;就是一根头发丝,它也是小的圆柱体,也是由无数小面转折构成的。人类远古祖先无意识地涂鸦留下的痕迹,是无逻辑推理的自然行为。也就是这一条条弯弯曲曲、长长短短、粗粗细细的“东西”,被人们认定它为“线”,因此就出现了“线”的概念和对“线”的理解及认识。由于有了“线”的概念和原始祖先用线勾画的简易图形的创造,艺术家才有意识用线去表现物象,塑造物象,并且一直发展延续至今。
三、线的抽象性
人类初始,孩童生下来就可以在地上任意涂鸦,毫无疑问涂鸦呈现出来的都是“线”,这纯粹是孩儿们的天性和童趣,是人类“生而知之”的一种本能。人类先祖将童真涂鸦的痕迹,天才地界定为“线”,“线”在人们的思维中才有一种形象化的概念,人们对客观物体轮廓才有“线”的印象在头脑中的反映、认识和“线”象思维。因此,线的这种概念是人为的,线的存在是抽象的。
我们讲线的抽象性,除了客观不存在线外,一条线或几条线随意撂在一个地方都不能代表什么,因为它是无意识的、无物化作用的,这是线的抽象所在。但把它用于表现物象及形象创造上就另当别论了,因为这时的“线”是形象化的,可以表现万物。这种表现的“线”和原始孩童涂鸦的“线”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它是艺术家通过组织、提炼、概括,不断研究、总结和实践运用在艺术作品中的物化形态。这种创造的“线”既是有思想的,又是象征性的和变化无穷的,它是艺术家自我超越、自我感悟的一种理性表达及情感流露。
四、线的延伸作用
原始祖先涂鸦创造线原本是无意识的,但随着不断涂鸦出现有形非形的图形意象,先祖们开始有意识地用线勾画出一些简易的图形,随着人类的不断进化,这些最简易的图形就转化为象征代表物象“形”的图案而留在一些山崖上或洞穴里,成为人类最早的活动记载,有些图案就演变成了中国最早的象形文字。从线的创造和运用至今,“线”的延伸主要作用于两个方面:
(一)绘画。相对于原始无意识涂鸦的“线”而言,有意识勾画的简易图形就是原始最早的绘画创作。由此可见“绘画”的创造要先于“文字”的创造,它揭示着人类用线绘画的历史。(二)创造了文字。不管东方还是西方,其文字均由线构成,只不过在文字结构和形态上有些差异而已。线作用于文字,最精彩地体现在中国的汉字上。与世界各国文字相比,中国的汉字结构最严谨,用线最丰富,造型最具艺术性,并且汉字的创造有其独特的演变过程、涵义和解读,是世界文字艺术创造的一大贡献。中国文字书写的另一种形式——书法,也是线的艺术。自秦代毛笔的发明,炎黄子孙一直用它来书写文函,并演变发明了篆书、楷书、隶书、行书、草书等字体,书写形式更趋艺术化。
五、中国画的线艺术
中国画是用“线”作为主要语言构建的线艺术。自“线”的创造开始就一直延续至今,是世界绘画两大体系之“线条体系”的东方绘画代表。
人类有意识地创造绘画是用线构图传递信息、记录生活开始的,这种用线造型语言是人类先天的无意识到有意识的创造。中国绘画坚定用线构建的另一个原因是毛笔的发明。毛笔除了书写文字外,对造线的丰富和变化,尤其是篆书、草书的创造,使毛笔对线的发挥达到了淋漓尽致;宣纸材质和水的作用更使其变化无穷。明代画家邹德中所著的《绘事发蒙录》一书中提出了“十八描”的用线理论;清代画家王赢把它绘成“十八描”图;还有白描“八十七神仙卷”等,这些对线的研究和运用可以说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中国画线的表现形式延续至今,视目的的不同,按线性的采纳与运用来划分,分为两种类型:
(一)线的写实性。线的写实性就是工笔勾线,用规矩工整的线依附对象的形体特征、结构去勾勒、描绘对象。基本上是忠实于对象而求其形貌,讲求对形体结构的准确性、比例的合理性,讲求线条的取舍及来龙去脉,讲求线条的长短、疏密关系的对比。线条不仅要求到位,而且要工整细腻,运线要有起笔、运笔、收笔的严谨性,这样有助于对结构的理解,有助于造型能力的把握和提高,有助于对线的来龙去脉的认识及组合运用。线还可用于对某些生活素材及其原始性的记录。
(二)线的写意性。中国画的高境界是写意。线的写意性关键在于“写”,而不是描,与写实性的工笔有着本质的区别。“写”就是写物象的精神和个性特征,写艺术家的素质、品行、悟性、情感、修养和境界。“写”是一种个性张扬,是艺术家胸有成竹的情感表达,也是艺术家一生的追求,还是艺术家生命的倾注,更是艺术家高尚人格和智慧的结晶。
艺术家的创造不是再现其貌,是有意识地表现象征物象本质意义的特征和精神内涵。意象性的表现不拘泥于物象每个细节的描摹,也不受对象的束缚,遵循其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创作原则,运用夸张、变形和高度概括的艺术手法,去捕捉生活中那些经典闪光,让人激动、陶醉的东西。
(三)线的趣味性。中国画作品的“味”,主要体现在线的运用组合和墨色的变化上。而线的变化又是由人的因素以及工具、材质的性能决定的。人有不同的风格个性,同样是“涂鸦”,呈现的“痕迹”就有不同的艺术效果。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人们审美能力的不断提高,艺术创造就出现了不同风格的个性表现。视目的的不同,线的运用和表达就有各自的性格、效果和趣味。
工笔画线,工整均匀,画面效果清新,其味平淡。写意画的线性则是随着艺术家的个性而发生变化。大写意作品由于画家表现语言的不同,呈现的有线的含蓄、厚重、夸张、奔放和气势之趣,以及节奏、韵律之美等。
中国画线条通过画家的情感,在其特殊材质一宣纸和水的作用下,结合毛笔中、侧、逆、卧等笔锋的运用,趣味性更为突出,也更具艺术性和观赏性。这种艺术性和观赏性主要体现在“墨色的变化”和“线的趣味”上。“墨色变化”指干、湿、浓、淡、焦的墨韵效果。干有浓干、淡干,呈现为干枯、飞白的虚实趣味;湿为厚、润;浓为重、实;焦为苍劲、老辣;淡为宁静、典雅。这些线效果的学术价值及艺术价值,是祖先们聪明才智的创造和历代艺术家们不断研究、探索和辛勤耕耘的结果。
“线”是人类创造和使用得最早的绘画语言,也是最精炼的造型语言。中国画选择线来表现,在几千年的艺术道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艺无止境”,“线法无穷”,中国画用线虽是举世无双,但对线的表现和运用,还在研究,还在探索,也必将在发展中。
参考文献:
1、王逊著《中国美术史》,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版。
2、孙美兰著《艺术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3、许成、卫忠编著《贺兰山岩画》,文物出版社199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