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导语讲授语和结束语的锤炼
2009-09-04张扬
张 扬
随着教学条件的改善,以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已愈来愈多地进入了课堂,这无疑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但相对来说教师面授的教学语言更少了,师生交流的时间更短了,所以对教师的教学语言要求也更高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语言上的规范性、启发性、感染性以及教育性,对学生学习祖国语言起着极其重要的示范作用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如何尽快提高我们教师的语言修养,算得上是当务之急。
教学语言一般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传道、授业、解惑”的语言,按照其教学过程,教学语言大致可分为导语、讲授语和结束语三种,结合实例分述如下:
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非常重视每堂课开始的话,或者叫“导语”,即每堂课教师讲授之前导人的话。好的导语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旺盛的求知欲,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了具体形象地说明这个问题,我们来赏析一下于漪老师教《春》一课的导语。课一开始于漪老师就充满感情地说:“一提到春天,我们就会想到春光明媚,绿满天下,鸟语花香,万象更新,自古以来许多文人用彩笔来描绘春天,杜甫有一首《绝句》,同学们记得吗?”学生齐背: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于老师又问:“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呢?”学生又齐背:“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课一开始就充满了诗情画意,于老师又因势利导启发说:“现在我们就欢乐地生活在阳春三月的日子里,《春》中写的山、水、草、树、花、鸟等景物的姿态、色彩,你们注意到没有?让我们细读课文,领略大好春光,寻找与作者观察的差距。”
这个导语好,好在既复习了原来学生学习过的诗词,又极其自然地与即将教授的课文有机地联系起来,真可谓“温故而知新”;这个导语好,好在于老师用充满文学情感的语言,引起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使学生很快地沉浸在“春”的氛围之中,受着“春”的熏陶;这个导语好,好在围绕教学内容构想,突出教学重点。我想如果我们每位教师在备课时都十分重视导语的设计,在走进课堂之前都能十分认真地推敲一下每堂课开始的三言两语,那么,他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讲授语,这是课堂中使用最多的语言。它包括阐释、提问、应变、答疑,通过深入浅出的讲授,启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学得更积极、更主动,并不断把问题引向深入,使学生能力得到提高。
2008年10月,我在南京听一位特级教师讲鲁迅的《故乡》,当时分析课文已经进行了一大半,这位老教师循循善诱地问道:“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吗?”突然一个调皮的学生没有举手就站了起来:“老师,杨二嫂为什么叫豆腐西施?”学生哄堂大笑,来自全省各地听课的老师也忍俊不禁:怎么冷不丁地冒出了这么个问题?不仅打乱了老师的教学计划,而且讲与不讲都很棘手:讲吧,杨二嫂这个人物似乎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讲透的;不讲吧,讲《故乡》不分析杨二嫂这个人物实在说不过去,况且凡教过鲁迅《故乡》的老师都知道。实际上很多学生对杨二嫂这个人物很感兴趣,且看这位特级教师是如何“随机应变信如神”的:
师:“是啊,为什么要叫‘豆腐西施啊?”
众生:“因为她长得漂亮。”
师:“你怎么知道她长得漂亮?”
学生翻书,念:“我孩子时候。在斜对门的豆腐店里确乎终日坐着一个杨二嫂,人都叫伊‘豆腐西施。但是擦着白粉,颧骨没有这么高,嘴唇也没有这么薄,而且终日坐着……那时人说:因为伊,这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
师:“素描式的勾勒,形象栩栩如生。”(板书)但漂亮的女人多的是,为什么单单叫她豆腐西施,以后又用‘圆规这种借代的修辞手法借代她?”
生:“卖豆腐。”
师:“仅仅因为这一点吗?现在我们来对这个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嘴尖舌稠,尖酸刻薄(板书)——”
生:“不认识了么?我还抱过你呢!”
“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
“‘啊呀啊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师:“自私泼悍,爱占小便宜,甚至小偷小摸。”(板书)
生:“迅哥儿,你阔了,搬动又笨重,你还要什么这些破烂木器。让我拿去吧,我们小户人家,用得着。”
“母亲说,那豆腐西施的杨二嫂,自从我家收拾行李以来,本是每日必到的,前天伊在灰堆里,掏出十多个碗碟来,议论之后,便定说是闰土埋着的,他可以在运灰的时候,一齐搬回家里去;杨二嫂发现了这件事,自己很以为功,便拿了那狗气杀,飞也似的跑了……”
师:“杨二嫂是不幸者,她的灵魂已被扭曲变形。从‘豆腐西施到‘圆规的对比中,从侧面反映了中国农村经济的衰败,劳动人民生活的痛苦和精神上所受到的毒害。作者通过这个形象前后的对比,表达了对旧社会无限的愤慨。
教师在讲授活动中,敏锐地辨析着学生的反馈信息,把学生意外的提问“为什么叫豆腐西施”恰到好处地加以引导,并把它提到一个理性的高度,直接为教学服务。“你怎么知道她长得漂亮?”“以后为什么又用‘圆规这种修辞手法借代她?”迫使学生带着问题看书,寻找根据,同时又避免了教师超前评讲,越俎代庖。教师通过一连串的提问语把更多学生的思维组织到课堂教学中来,达到了学生全员参与、积极思维的最佳效果。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
由此可以看出,教师的讲授语应力求做到言之有味、言之有物、言之有理。每段话,甚至每句话既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又要有具体、实在的内容——分析疑难问题,要有道理;解决疑惑,要使学生得益:讲要讲得引人入胜,使学生越来越爱学,越学越想学,越学越有味。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我们的讲授、解析语要尽力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智慧,丰富学生的想象能力。
明代文学家谢榛谈及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时说:“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为撞钟,清音有余。”我想讲课也如写文章一佯,要注意章法。一堂课的结尾,应如深山古刹的钟声,余音绕梁,不绝于耳,留给人悠悠的情思和回味。在这方面很多教师都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有的根据授课内容。以号召、鼓动性的语言作结,使学生意气风发,踌躇满志;有的根据悬念结课,留给学生无边的遐想,无尽的思索;有的不以课文教学内容为满足,而是把知识引向课外,引向纵深,引发学生阅读古今中外世界名著的兴趣。扩大自己的知识面。限于篇幅,就不一一赘述了。
总而言之,不论是导语,或者是讲授语,还是结束语,都应力求言筒意赅,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而没有情感的语言是苍白无力的语言,它永远不能够在语文教学中感染学生,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要记住,不善于运用语言表达情感的教师永远不能成为出色的教师。衷心希望语文教师在教议论文时,像雄辩的政治家,语言犀利、敏锐、深刻;教记叙文时,像语言艺术家,语言形象、幽默、风趣;教说明文时,像科学家,语言准确、严谨、简洁。让我们的学生在课本上,学到的是表意清晰、连贯、系统、句式完整、规范的书面语言;在语文课堂上,学到的是平易、自然、生动活泼、有强烈生活气息的口头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