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要贴近课本

2009-09-04曲全惠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09年7期
关键词:语文课课本语文

曲全惠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新课程理念的推行,教育战线上的每位耕耘者,在转变观念、更新思想的同时,又出现了许多新问题:

1,许多教师往往这个模式还没弄明白,那个模式又已到来;多变的模式让教师们感到扑朔迷离,一头雾水。教师的评价制度不完善,使许多教师依旧在做着应试教育的奴隶。他们为了分数,依旧满堂灌;把学生看成答题的机器,把分数看成自己的命根;他们在分析课文时,不惜时间与精力地把课文肢解得细了再细,碎了再碎,墨守陈规,不舍得放手。

2,领导为了贯彻上级精神,只得大会小会地强调,语文课不能讲字词,不能分析课文,不能划分段落,不能讲写作特点,不能讲中心思想。这也不能那也不能,又使许多教师迷失了自己。于是他们蜻蜒点水地用完课本后,就率领学生投身于茫茫的题海之中。好好的一本语文课本竟成了自读课本。

有的教师为了标新立异,竟抛开课本,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去查找资料,我觉得有点舍本逐末的味道。

上面所述的两种现象中,死扣课本与走马观花的使用课本都是极端错误的。第一种现象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潜能;后一种现象则是应该教给学生的知识点传授不到位。而现行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课堂应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而这种想象力与创造潜能的培养依靠的是课本,所以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如何用好语文课本,将是摆在我们每个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任务。

《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目的和重点作了这样的阐述: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应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

课本是我们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文中所选课文都是经典名作,这些作品词句精美,富有哲理,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叶老先生说:“语文课本只是些例子。”对教师来说,关键是如何用好这些例子。

这些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课文,在各册教材中的编排是有目的、有原则的——它们围绕着一定的教学目标,本着由低到高,由易到难,逐步提高的原则,让学生在学习中,逐步掌握阅读写作中的各种技巧、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爱国主义思想,继承古代文化遗产。它在设置上就为我们解决了劳心劳力之苦,使教师们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设置问题,与学生探究。借助课本这一有利的桥梁。学生们学到知识,掌握技巧,提高能力。

通过上面的阐述可知,实现阅读教学目标要靠课本。那么,如何正确地运用课本呢?

首先,从课本中积累优美词、旬、段落、篇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读背无疑是积累语文素养的好办法。“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富有哲理性的语句,说明读背对于我们的语文学习很重要。巴金在回忆学生生涯与创作的关系时也说过,现在有两百多篇文章储存在我的脑子里面,虽然我对其中的任何一篇都没有好好研究过,但是这么多具体东西至少可以使我懂得所谓“文章”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读背是自悟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反复诵读才能真正体会课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气。

课本中所选的课文,都是名家名篇。在那些经典名作之中,有许多精美绝伦的名句,它们富有哲理,对人生有很大的启发。像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像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像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像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像英国培根的“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积累的越多,将来作文说话处事时,才能信手拈来,融会贯通。写作时,才能做到厚积薄发。

其次,从课本中学习各种写作的技巧。

初中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要初步感知各种文体;掌握记叙的六要素,掌握记叙的顺序,学习写比较复杂的记叙文。

这些知识的掌握。只有靠教师把文章分析透彻之后,学生才能慢慢掌握。在新课标的实施中,我们并不否认接受式的学习,对于一些知识点的传授,我们还是要讲授的,像以小见大、前后照应、欲扬先抑、细节描写、巧设悬念、综合运用各种写作顺序、层层铺垫、环境的衬托等。这些写作技巧,如果教师不运用课本中的典型例子,分析到位,然后进行课外延伸,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不会提高的。

如《七根火柴》中开头的环境描写:既交待了时间、地点,又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作了铺垫;《小桔灯》中的环境描写主要烘托了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还有的环境描写既渲染了气氛,又烘托了人物的精神品质。所以有关环境描写的教学,既要注意横向联系,又要着眼纵向延伸,把环境描写与揭示主题、刻画人物形象的关系讲清楚。

此外,像《最后一课》中的以小见大,《荔枝蜜》中的欲扬先抑、层层铺垫等写作手法,都需要教师的详细讲解,学生才能理解,才能逐步掌握其要领。

第三,利用作品的人文性,培养高尚情操。

《第二次考试》一文既是一次严格的艺术过关考试,又是一次高尚的人格过关考试。这样质纯优美的作品,正是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重要读本。俗话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高尚的人谈话。”那么,用好语文课本,就可以树立高尚的人格。

像朱自清的《背影》,品读这样的文章,可以让同学们感受父母之爱;《散步》这篇优美的散文,可以让同学们明白,父母的责任是神圣的,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育下一代。欣赏这样的美文,可以让同学们爱父母、爱家庭,将来爱集体,爱国家。

曹操的《龟虽寿》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体现了人生应树立远大的志向和抱负。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可以让学生们养成爱国爱民的高尚情操;吴晗的《谈骨气》可以让学生们知道做人要有骨气。

总之,通过品读教材中的美文可以培养同学们自尊、自强、自立的高尚情操。教材是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重要读本。

第四,充分利用好课本,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我的叔叔于勒》《卖炭翁》《木兰诗》这些优美的文章,我们可以为它加上个结尾,靠想象来改写续写文章,或改编课本剧等。

比如教学朱自清的《春》,如果我们把注意力放在对多媒体课件的展示上,我觉得意义并不大。因为春天的鲜花嫩草,春风春雨的样子,每个中学生都已领略过。看图片展示,许多情况下只是凑热闹,并没有达到让学生积极地调动思维,探究作者如何把春天的一花一草、一风一雨、一人一鸟给写活的目的。像写小草成长时用的“钻”,“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中的“眨”字,这些动词的巧妙运用,并不是课件演示所能达到的,需要靠学生的想象来完成。

这就如同我们欣赏完电视剧之后,总感觉它不如欣赏小说那样精彩,因为文学作品中的一些描写生动细腻,可以激发我们无穷的想象力,如《鲁提辖拳达镇关西》一文中,鲁提辖三拳打死镇关西的细节描述生动形象、淋漓尽致,我们怎么琢磨怎么有味,而影视镜头只能给我们一种直观的刺激,不能充分发挥读者的想象力。所以许多优美语段的教学,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构建想象能力,进而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咀嚼与理解能力。

语文教学的内容是所有学科中最为广博、最为复杂的。它是“教给学生的一切价值观念、知识经验、能力的整体,是向学生灌输思想、传授语文知识和培养语文能力的总和”。显然几本语文课本是不可能概括这一切的。然而它是语文教师完成教学目标的蓝本。

面对这么优秀的语文课本,我们一定要充分重视,把课本的价值利用到极致。然后在学生掌握学习目标的同时,再向课外的类似文章延伸,实现能力迁移,让课本为我们的学习领路。

猜你喜欢

语文课课本语文
语文课文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最快乐的一堂语文课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我的语文书
语文课代表的病假条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