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构想
2009-09-04罗建勇
罗建勇
一,教学内容分析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历史的回声”专题中的一篇文章。本专题中的“千古江山”板块阅读教学的内容是宋词。宋代是词的鼎盛时期,因其美妙的韵律与优美的意境深受读者的青睐。这个模块选了苏轼、辛弃疾两位词人的作品。他们是宋词发展史上的代表人物,他们是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他们的词代表了宋词最高的艺术价值与美学理念。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欣赏这些词作,使之能初步感知宋词的特点与美感。
这首词是苏轼在被贬为黄州团练刚使时夜游赤壁的感怀之作,教学时主要让学生体会赤壁壮阔的意境、周瑜从容的儒将风度与词人壮志难酬的苦闷、洒酒祭月的达观。
二,设计思想
中国古典文学浩如烟海、博大精深。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百花园中的一朵艳丽奇葩。教师通过讲解这些经典词作,让学生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价值与文学内涵。高中语文新课程越来越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深感传承文化的重任。现根据自己教学古典诗歌的一点体会,结合宋词教学,借助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感悟宋词的美学价值;教师通过讲解这些经典词作,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学生通过课堂与课外迁移练习。提高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目标
1,通过赏析词中的“穿”、“拍”、“卷”等关键词语,体会赤壁壮阔的场景。
2,通过赏析词中壮阔的意境与作者复杂的内心世界,品味本词的意境美与人情美,让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体会苏轼旷达豪放的胸襟,初步感受苏轼豪放的词风,培养学生乐观的情怀。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这首词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感受赤壁雄奇壮阔的景象。
难点:体会苏轼在词中所抒发的复杂情感。
五,教学过程设计
1,设计情景,导入课文。
古人云:仁者爱山。智者乐水。古代的文人雅士投身自然,抒发情怀。被贬黄州的苏东坡曾夜游赤壁,写下脍炙人口的名篇《赤壁赋》,当他来到历经沧桑的赤壁矶,感慨万千,高唱大江东去,书写了一曲千古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今天我们来学习这首词,共同来感受赤壁磅礴的气势,感悟东坡居士的复杂情感。
2,配乐朗读,感受气势。
(1)三国时代虽然离我们很遥远,但我们用心去聆听苏轼为我们描绘的滚滚长江惊涛拍岸的场景时,我们仿佛回到了赤壁之战的烽火硝烟中,感受到长江的广阔意境。
(2)教师展示配有滚滚长江的视频画面及配乐朗读,把学生带人雄奇壮阔、气势非凡的场景之中,让学生初步感受赤壁壮阔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
3,集体朗读,感受豪放。
(1)同学们刚听完震撼人心的音画朗读,也许情难自已,下面就让我们饱含深情地集体朗读一遍。
(2)在学生直观感受了该词的壮阔意境之后,再集体朗读去感受词的气势。从而进入鉴赏的氛围。
4,自由朗读,领悟美感。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领悟美感,并思考如下问题:
(1)思考:题为“赤壁怀古”。本首词描绘了哪些赤壁景观,这些景观有何特点?
归纳:这首词描绘了赤壁江水、故垒、乱石、惊涛、浪花的壮阔意境,写出了赤壁气势宏大、险奇壮阔的特点。
(2)讨论:词的上片,你认为哪几个词用得好?为什么?
归纳:“穿”、“拍”、“卷”三个词用得好,“穿”字写出了崖石参差交错直插云霄之势;“拍”、“卷”字写出了波涛汹涌,如怒如惊马,有雷霆万钧之力。寥寥数笔就生动准确地描摹出赤壁山势之险要高峻,水势之汹涌澎湃,写出了“赤壁”古战场的雄伟、壮丽、波澜壮阔的景象,为下文追怀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渲染了环境气氛。
(3)思考:锦绣河山必然产生、哺育和吸引无数的英雄人物,而三国时期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在诸多英雄人物中,作者为何要选择周瑜作为歌咏的对象?你认为周瑜的身上体现了哪些美的特质与人生价值?
归纳:“小乔初嫁”是美人衬英雄,写出了周瑜婚姻美满、英俊潇洒、少年得志、功成名就。在作者心目中周瑜是一位踌躇满志、叱咤风云的儒将,在周瑜身上寄托着作者的人生理想,抒发了自己对英雄业绩的仰慕之情,引发自己未能建立功业的感慨。
4,默读探究,探讨情感。
读诗如品茶,只有用心去咀嚼,才能品出其中的真味。接下来请同学们再默读这首词,去体会词人的内心复杂的情感。
(1)思考:离开朝廷被贬黄州的作者面对滚滚东去的长江水,站在沧桑的赤壁矶前。会产生哪些情怀?
归纳:(引出背景)47岁的苏东坡此时自觉不但毫无建树,反而被贬黄州。面对此景。感慨万千,怀古思今,自然引发年岁渐老,功业未成的人生感伤。
(2)讨论:苏轼所游的是湖北黄州赤壁,而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发生地是在湖北蒲圻。那么苏轼知不知道他所见到的赤壁并非真正历史的赤壁?如果他知道,为何还要这样感怀?
归纳:从上片的“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一句可以看出,苏轼知道这并非历史上的赤壁,至少他对此有怀疑,但文学与历史毕竟不同,文学的真实不等于历史的真实。当他站在波涛汹涌的长江边,感受到天地的浩大与自身的渺小,再联想到当时的处境,已经情难自已,故此以景为依托,咏史抒怀。“人道是”表现了苏轼的一种不确定感。经过“乌台诗案”之后。苏轼不仅仅对“赤壁”不确定,对千秋功业、对人生都产生了一种不确定感,幻灭感。
(3)讨论:整首词除了表达作者壮志难酬的感慨,还有无其他情感?你认为该首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归纳:苏轼是一位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的文人,思想情感是复杂的。既有儒家“济苍生、报效国家”的积极进取精神,又有道家、佛家“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思想。这首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的豪放奋进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人生如梦”的感慨是词人壮志未酬的无奈情绪的流露,所以苏轼在时空交织的宏大背景上抒发了人生失意的幽愤和惆怅,“洒酒入江,以酒祭月”的豪举又表现作者在理想与现实巨大反差的痛苦之中解脱出来,让万古愁怀随江而去,从而体现了诗人超越与旷达的胸怀。因此,“人生如梦”反过来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这也是《赤壁怀古》的理趣所在。所以豪放旷达是这首词的感情基调。
5,课内迁移,比较阅读。
同一诗人,同一时代,相同的人生境遇,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思想情感和艺术形式往往是相同的。下面请同学们思考苏轼《定风波》与《念奴娇》在意趣上是否也是一脉相承的?你又从中领悟到了什么哲理?
定风波(苏轼)
三月七日,沙瑚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徽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归纳:《定风波》写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从“乌台诗案”到待罪黄州,苏轼心灵的创伤难以言表。痛定恩痛,他开始重新寻找自己的人生方向,佛教经典和老庄哲学中沉静旷达、荣辱得失不系于心的境界,帮助苏轼摆脱内心的痛苦,使他看淡了功名利禄穷达祸福。“也无风雨也无晴”体现了新生之后的苏轼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超然物外、忧乐两忘的旷达胸怀。
6,诵读课文,深情结束。
让我们一起来再次诵读《念奴娇·赤壁怀古》,再次感受赤壁壮阔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体会激扬豪放的情感基调。(在诵读中结束课文)
7,课后作业,拓展提高。
学生课后将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与《江城子·密州出猎》进行比较赏析,结合以前学过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体会作者复杂的思想和情感,以便加深对苏轼其人其文的体会与理解。读后写一篇题为“苏词之我见”的诗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