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语〉选读》教学例谈

2009-09-04郑洪根文继艳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09年7期
关键词:论语孔子思想

郑洪根 文继艳

语文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论语)选读》已经在好几个高中新课程实验省份作为选修课开设,如何上好这门课程已经成为摆在广大语文教师面前的一大课题。根据《(论语)选读》一书前言部分的具体学习要求,本文试就如何上好这门课结合我们的教学体会谈些粗浅的看法。

一,明确教学定位

《(论语)选读》的教学定位应该是文言并行的,要将“文”与“言”的教学紧密结合起来。

1,读懂文章、积累知识是学习《(论语)选读》的基础,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前提条件

“进一步培养文言语感,提高文言阅读能力”,这是《(论语)选读》教材前言部分的具体学习要求之一。继续加强文言文阅读训练,应该是选修阶段相关课程的一个任务。《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距离今天时代久远,虽为口语记录,但对于文言功底不深的高中学生来说仍然有一定的语言障碍;加上《论语》中文言句式较为丰富,源于《论语》流传至今的成语、熟语、格言很多,有的后来意义有所变化,对这些应该予以高度的重视。所以《论语》的教学不能脱离具体的语言文字架空分析,应该在课堂上抽出一定的时间帮助学生扫除文字阅读上的障碍,让学生背诵课文中的名句名段,以帮助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2,《(论语)选读》有别于必修课程中文言文的教学,其核心目标是培养正确解读和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

《(论语)选读》毕竟是“文化论著研读”系列选修课中的一种,本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培养正确解读和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既要重视内容的文学性,让《论语》中那些简明流畅、含蓄隽永的语言,让那些至今还活跃在我们生活中的格言、警句、成语内化为学生的素养;也要重视内容的思想性,在教学中以孔子的人格,孔子的精神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人生观、价值观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因此,我们也不能把《论语》当成一般的文言文来上,更何况课文下面的注解比较详细,并且课文还有具体详尽的翻译。笔者曾在一次市级高二年级《(论语)选读》教学研讨活动中听到一节课,这位老师在上其中的一篇课文时,按照高考文言文的考点要求,从实词、虚词、句式等方面让学生对文中的相关文言知识点一一进行归纳讲解,把《(论语)选读》上成了纯粹的高考文言文语言知识的复习课,偏离了《(论语)选读》教学的核心目标,这是要不得的。

尤其是有些字词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对字词表层含义的理解或拘泥于课文的解释与翻译,要引导学生积极开动脑筋,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深层含义。

如上《高山仰止》,有的老师对“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日”句中的“见”“说”“矢”三个字,仅仅让学生掌握分别是“拜见”“通‘悦”“发誓”的意思,只停留在“言”的教学上,不注重“文”与“言”的结合。其实只要在此基础上再深入问三个问题:孔子为什么要拜见南子?子路为什么不高兴?孔子为什么要发誓?然后让学生展开讨论的话。就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强烈的求知欲望,另外也可以看出孔子的仁慈、赤诚,子路的耿直性格。

同样是《高山仰止》中“颜渊喟然叹日”的“叹”字,书上是翻译成“感叹”的意思的,但是仔细分析,在这段话中“叹”有二义,一是赞叹孔子,一是颜子感叹自己。以下文分三段。“仰之弥高”四句,感叹孔子的道极其高深。“夫子循循然”至“约我以礼”,赞叹孔子博文约礼传道有方。“欲罢不能”至“末由也已”,颜子为自己修道的情形而感叹。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语文学科的特点,以文本语言的正确解读为基础,把语言的学习和内容的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避免离开文本孤立地研讨论著的思想内容。

二,丰富课堂内容

《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源头,一块基石,又是传统文化的启蒙读本。我们不能只根据课本中的注释与翻译机械地教学,有必要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对原始文本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作者思想观点的分析和联系实际阐释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1,要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联系与比较的方法,正确把握孔子的思想内涵。

《(论语)选读》前言第四个学习要求是“体会并把握阅读文化论著的基本方法”,《论语》语言简略,材料零散,缺乏系统,要正确解读文化论著的思想文化内涵,除了科学的立场、观点之外,还要顾及作者的经历,社会状况,文化背景,时代思潮,前人成果,时人和后人的评价,对当代和后世的影响。等等。作者某些具体观点。往往需要联系其他论述,放在整个思想体系中考察,才能得到准确阐释。

可以是《论语》内部相关材料的联系,如利用教材上其他相应篇目的材料。我在教学《高山仰止》提到孔门十哲时,引导学生联系《诲人不倦》中“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在讲到孔子为什么会把特别的爱给特别的颜回时,引导学生联系《诲人不倦》中“子谓子贡曰:‘汝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和《学以致其道》中“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也可以是《论语》同其他文献中有关材料的联系,如《札记》《左传》《易经》《史记》以及后人对《论语》内容的各种解读。在教学《高山仰止》解释题目意思时,可以让学生比较汉儒郑玄“古人有高德者则慕仰之,有明行者则行之”与宋儒朱熹“仰,瞻望也。景行,大道也。高山则可仰,景行则可行”的不同注解。在上《学以致其道》中“攻乎异端,斯害也已”一章时,可以让学生结合朱熹《四书章旬集注·论语集注》、蔡节《论语集说》、杨伯峻《论语译注》中的有关论述,来比较人们对这一章内容的不同理解。

联系与比较,是文化论著研读的主要方法之一。由于各地各校教学条件的不同,在教学过程中联系的材料可以有多少、深浅上的区别,但无论如何,都应该把联系与比较作为教学的基本要求来对待,使学生能够对此获得一定的体验。

2,要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现实生活中的事例,批判地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

《(论语)选读》前言第一第二个学习要求是“探究传统文化在现实社会的地位和作用”、“分清孔子思想的进步方面与保守方面”、“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批判地继承历史文化遗产”。所以,《论语》的解读应该具有时代的气息,应该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关心现实,投身社会,提高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在教学《为政以德》一文时,在提到孔子思想积极意义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这样理解:“足食、足兵、民信”的论断不只应用于国家的发展和安定,同样可以应用于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学校的工作。比如说,“足兵”可以看作学校的基础设施和硬件配套的完善;“足食”可以看作单位经费充裕,学校的老师不仅工资能按时发放,福利待遇也要丰厚;“民信”是学校的软环境,领导有能力,威信高,教师就精神饱满。热情高涨。而这篇文章也表现出消极保守的方面: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重视道德是应该的,但却忽视了行政、法制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

在《(论语)选读》中,孔子思想的进步方面还表现在:《克己复礼》一文中有关礼与仁的关系和孝悌之情,《知其不可而为之》中所表现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责任感。《仁者爱人》中仁爱的基本含义,《君子之风》中所表现的义利观以及君子自我修养的主要内容和要求,《周而不比》中所体现的人际交往观,《高山仰止》中所揭示的孔子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关系,《诲人不倦》中有关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以及《中庸之道》中所表现的和而不同的中庸思想等在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当然,课本中有些地方还流露出孔子消极保守的思想,如《悔人不倦》一课中所流露出的缺乏思想的创新和发展的“述而不作”的原则,《仁者爱人》一课中所流露出的一方面否定管仲知礼,一方面又肯定管仲在维持天下一统方面的大节大信,肯定其在仁的认知上是能知权达变的“仁者”,表明大的仁和礼之间存在矛盾。

因此,对《论语》必须科学对待,批判继承。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和鼓励学生结合现代化事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适当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就这些问题展开讨论。

以上所言,仅为我们在《(论语)选读》教学之中的一些粗浅体会。如何就《(论语)选读》的教学开设形式多样、具有实效性的课型,如何提高学生对文化论著的研读能力,如何开展与新课程理念相一致的对孔子思想的探究活动,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在此不再赘述。

猜你喜欢

论语孔子思想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我得了一种叫手痒的病
极限思想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
一次函数中折射的重要思想方法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点点读《论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