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要形散神聚
2009-09-04卢家芩
卢家芩
历经一月的县初中语文教师教学基本功大比武活动业已结束,无论是第一轮根据指定课文写教案、写说课稿,观摩课堂写评课稿,还是第二轮的讲课,都存在一个突出的共同问题,即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教学不能围绕目标去达成,使得课堂教学显得“形散”,随意性很强。
如何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呢?
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是教师深解课文的结果,是教师深解《语文课程标准》、教材编排特点的结果。所以,深解课文,神会课标、教材编排特点,是准确定位教学目标的根基。
深解课文,是教师备课、教课的前提,是准确定位教学目标的微观根基。吴冠中的《桥之美》,是人教版八(上)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八年级在初中学段处于“在继续学习记叙类文体基础上突出说明文学习”地位,说明文学习又集中编排在八(上)三、四单元,故执教者就把《桥之美》当作一篇纯粹的说明文来教,填写“说明对象、说明对象特征、举例说明、形式作用”表格。活脱脱把一篇富含作者审美观念、浓郁情感,语言优美的美文(艺术美散文丛书《美丑缘》吴冠中)教成了枯燥、抽象、空洞的味同嚼蜡的条框文。犯此毛病即是没有深解课文所致。
《桥之美》,作者吴冠中在文中极写摄影师和画家探寻的“桥之美”,吴冠中对桥的喜爱,“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乌镇小河两岸密不透风的芦苇间的石桥,顿给久闷的人以“深呼吸、透口气”的舒畅之感,那强劲的大弧线或单纯的直线与芦苇丛之面构成鲜明的对照;江南乡间石桥头的细柳飘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这一阴柔一阳刚之映衬莫不令画家销魂;《清明上河图》画卷高潮处的桥,桥上桥下,人船往来如梭,场面生动活泼,两岸街头浓厚的生活情调也因桥相联而成浓缩的画图,桥担任了联系形象的重叠及交错的角色;高山峡谷问的索桥,是险峻的环境孕育了桥之生命,是山岩、树丛及急流的多种多样的线的衬托,才使索桥获得了具有独特生命力的线的效果。……读着浸透作者美之观念、喜爱之情的语句,获得了审美知识、美的享受,丰富了美的内涵、生活的内涵,从而在日常生活中爱美、发现美、创造美,尽享美的人生。此乃学习本文的首要教学目标:感悟内容,体味情昧,激发审美情趣和爱好,也即课后“研讨与练习”一——“在作者看来,‘桥美在何处?你对此有什么感想,从中得到什么启发?”和“研讨与练习”二——“注意体味下列句子的情味”。
既然编者把《桥之美》编排在八年级、说明文单元,紧随《中国石拱桥》之后,其意图也很显然,就是将同一题材的两篇文章做内容、写法的对比,从而让学生熟知说明文的特点。内容上,《桥之美》极写“桥在不同环境中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桥与周围环境共同构成一幅画,给人以强烈的美感,激发人的审美情趣和爱好。《中国石拱桥》举例说明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的特征,给人以知识,激发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写法上,前文重描述,渗透情感,富有情味;后文重说明,准确、严谨、周密。这一学习本文的教学目标,也即“研讨与练习三”。
神会课标、教材编排特点。是准确定位教学目标的宏观根基。张岱的《湖心亭看雪》是八(上)的一篇文言自读课文,按课标要求一课时完成。执教者在课堂教学中力图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从“痴行”、“痴景”、“痴心”方面深解“痴”意,对内容、作者情感的理解不可谓不深矣。但整堂课的教学却忽视了一个重点,即《课标》对初中学段文言文学习的目标:“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湖心亭看雪》篇幅不长,但生字多,常用实词、虚词、句式非常之丰富。学生通过查字词典读准字音,结合注释和已有知识理解大意读准节奏,进而用现代汉语逐字逐句翻译,直至背诵全文,应是课堂教学的一大教学目标。而《湖心亭看雪》所在年级的单元提示也作了如此要求:“学习本单元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如此看来,要想准确定位教学目标,除了吃透课文本身外,还要考虑《课标》、教材编排的要求。
有了准确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的各个活动则惟目标“马首是瞻”。整个课堂教学就会“神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