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个角度来找米
2009-09-04陈双燕
陈双燕
作文在语文教学中是个头痛的问题,教师难教、学生怕自己是不争的事实。在作文指导课中。我们教师往往对“怎么写”强调得比较多,而当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后再让学生动笔写作时,依然有不少学生咬着笔头茫然四顾,因为他们有着不知该“写什么”的无奈与苦恼。
这是初一的一堂作文指导课,结合学生刚刚步入中学,对同学老师都比较陌生的实际,根据教材要求,得上一堂“介绍我自己”为主题的作文课。为了消除同学们对作文的畏惧心理,我还特意设计了一个环节,先由学生较随性的进行自我介绍的口头作文,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怎么写出特点、写出新意的指导。然而在课堂上发生的却不是我预料的那样,几乎让我措手不及,但这堂课中一个突发的教学设想,竟又让课堂充满笑声,让学生绽开笑脸,也让我幡然醒悟,作文的第一要诀就该帮学生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常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想真正的“巧”妇是不会因为无米而不炊的,巧妇肯定会去找米,然后选择好米来做顿香喷喷的好饭。而“找”是“选”的前提,不会“找”,“选”便无从谈起。让学生当巧妇,就得先让他们学会找“米”。我们当老师的不妨换些角度帮学生找找“米”。
课堂伊始,为了激发兴趣,我说:“同学们。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我们每个人在这丰富多彩的社会中生活,都有属于自己的天地和属于自己的经历,每个人的心中都蕴藏着丰富而独特的感受,所以我们要为自己庆幸,因为在这世上,‘我是独一无二的。大家进人中学快半个月了,今天这堂课我们来说说自己,怎么样?让同学、老师更好地了解你,也让我们再一次重新认识自己。现在请同学们先准备三分钟,进行自我介绍的口头作文,你可以七嘴八舌地自言自语,也可以讲给同桌听。然后我们再让几位同学到讲台上来作个简单的自我介绍,大家说好吗?”
(这时同学们的说话声充满了整个教室,有的非常兴奋、有的较为平静,有的略显无奈。)
我说:好,现在我们请几位同学到讲台上来作自我介绍,谁先来?
(这时,学生你推我,我推你,谁也不愿上来,最后在同学们的热烈推荐下和我的极力鼓励下,学生A大大咧咧地走上讲台。)
学生A:我叫万腾,万马奔腾,我今年十四岁,我喜欢打篮球。(说完就匆匆下去了,我觉得学生A能打头炮很可贵,但总觉得有些不满意,也太“精练”了吧!)
接着学生B顶着语文课代表的头衔无奈而腼腆地走上讲台。
学生B:我叫毛一琼,今年十四岁,我是从石浦小学毕业的,小学时同学们总爱叫我“毛毛虫”,我也不知道……不知道为什么,大概是我走路太慢,有点像毛毛虫吧!……我家住在石浦,我家有四口人,妈妈、爸爸、妹妹和我……
这时,学生B求助地看着我,不好意思地说:“老师,我不知道说什么了。”同学们都被她的坦诚逗笑了,我让她先回到座位,学生出现这一情况是我不曾想到的。这堂课我备课的重点原本放在怎样使我们的“自我介绍”富有新意。本以为是学生难为情,可实际情况告诉我也许学生真不知道说些什么,看来我必须帮学生解决“写什么”的问题。于是我接着引导:毛一琼同学和万腾的介绍虽然不够完美,但他们还是很坦诚地向我们介绍了哪些方面啊?
学生1:毛一琼先介绍了自己的姓名、年龄、外号。
学生2:她还介绍了自己的籍贯。
学生3:也说了家庭情况。
学生4:万腾向我们介绍了他的爱好。
我接着问:除此之外,还可以介绍些什么呢?
学生5:还可以说说自己的外貌。
但这之后,教室变得沉寂了,我知道同学们的思维陷入了僵局,沉默了近半分钟,我想是直接把要点告诉学生吗……这时一个突发的念头开启了我思维的大门。于是我笑着说:看来大家的思维发生短路了,那咱们先休息一下,今天老师也来说说自己,欢迎吗?……可老师也和大家一样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这样吧,你们想知道什么,我今天实话实说,一一奉告,怎么样?”
顿时,教室里的气氛活跃起来,同学们的眼睛亮亮的,情绪高涨,都跃跃欲试。
“老师,你多大年龄了?”一位男同学小心翼翼地问。
接着五花八门的问题滚滚而来:“老师,你结婚了吗?”
“老师,你的血型是什么?”
“老师。你有什么兴趣爱好?”
“老师,你认为自己最大的优点是什么,缺点是什么?”
“老师,你小时侯的理想是什么?”
“老师,你最喜欢什么颜色,最喜欢哪个季节?”
“老师,你的性格是内向型的还是外向型的?”
“老师,你的座右铭是什么?”
“老师,你喜欢什么样的学生?”
“老师,你小时侯有外号吗?”
“老师,别生气,能问你的身高和三围吗?”……
教室里充满了愉快的气氛,问到几个有趣的问题。整个教室更是笑声朗朗。我轻松愉快地回答他们的问题,有的调侃几句,有的则详细地介绍,学生有时侧耳倾听,有时笑声朗朗,这里的课堂和谐而美好。谈了许多,我看时机成熟,便说:“同学们,向你们说了那么多,应该对老师有所了解了吧,现在谁能帮我归纳一下,老师都向你们说了些什么呀?”同学们凝神思考起来。
学生1:身高、身材。
学生2:性格特点。
学生3:优点、缺点。
学生4:还有兴趣爱好。
学生5:一些学习、生活、工作的情况。
学生6:理想抱负。
学生7:自己的座右铭。
我把学生归纳的要点一一在黑板上板书,欣喜地说:“同学们,大家刚才还不知道该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自己,现在,看看黑板,答案找到了吗?”
(同学们恍然大悟地发出“噢——”)
“如果说刚才你们是找不到米下锅的话,现在怎么样啊?”
“找到米了。”同学们兴致勃勃地齐声回答。有个同学还调皮地说“米不要太多!”引来全班会心的笑。
我又追问:“怎么找着的呀?”“在老师身上!”一位同学喊。
此时教室内洋溢着欢快的气氛。“好,有米下锅了,可千外别做成夹生饭;米多了,也别都做成饭,让人吃不了兜着走。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讨论如何选择优质大米。如何做一顿香喷喷的米饭……”
这课堂,我感受到了作文课堂上久违的学习热情,看到了一张张兴奋的笑脸,同时又轻松愉快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而这正是我期盼的。课上完了,但这节课引发的思考却使我久久不能平静。是啊,我们当老师的经常要求学生从新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我们在课堂上为什么就不能换个角度来引导学生兴致勃勃的思考探究呢?
首先,这堂课里我进行了学生与教师的角色换位,让学生由被询问者成为询问者,由被动接受者成为主动探究者。同样,教师的传统角色在这里也发生了转变:教师既是一位循循善诱的引导者,又是一位与学生真诚交谈的朋友。而这一角色换位,正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的主要原因。
其次,这堂课还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教师不是简单的传授,而让学生去发现、去寻找、去总结,相信他们有自主发现的能力,让每个学生都有自主探究、自主体验的机会。我想同学们以这一方式来发现知识的意义肯定是快乐而充实的。在这个写作指导的过程中,我充分地让学习经历找“米”的过程,让学生自己去体悟写作中该如何发掘材料——“找米下锅”。
再次,《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明确提出:“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我觉得这一教学设计正好体现了这一要求,抓住了初一学生的心理特点,他们渴望了解老师,希望与老师“平等对话”,愿老师走近他们,与他们成为朋友。而正是这种师生间平等的对话,营造了一种和谐、民主、愉快的课堂气氛。
曾在新出版的《基础教育课程纲要解读》一书中看到学生“学得最好”的十种情况,其中有这样几条:有兴趣;内容形式新;发现知识的意义;能自由地参与;能学以致用。我想这堂课如果算成功的话,在一定程度上创设了这种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