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五注重”
2009-09-03肖德珍
肖德珍
数学知识由学生本人在数学活动中去发现或创造出来,而不是由教师“灌”给学生.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应该是学生自身的探索、发现与创造的过程,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过程.为了更好地把教师“现成的”“教数学”改变成学生“再创造”地学数学,笔者认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做到以下“五注重”.
一、注重应用意识
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数学的应用也已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很少讲知识的来源和实际应用,学生的应用意识淡薄.绝大多数都是凑好数据编好题型直接塞给学生的.学生做了千百道应用题,还是只会按类型解题,不懂得怎么应用.既不知道数据从哪里来,又不知道解决某个问题需要哪些数据、怎样获得数据.很多学生只在考试时感到数学有用,而走出课堂,离开考场,几乎感觉不到数学的存在.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积极倡导应用意识,根据教育目标,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欲望和意识,尽可能地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来源于生产和生活实践,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重视知识的生成过程
数学中概念的建立、结论、公式、定理的总结过程,蕴藏着深刻的数学思维过程.进行这些知识生成过程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数学的新教材也注重了知识的引入和生成过程的编写,这也正是为了培养新型人才的需要.当讲到的新知识与旧知识有相近的地方时,应采用对比的教学法,讲清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特别要突出讲清相近、相似知识的概念、法则、定理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用实例证明新旧概念、法则、定理的恰当运用,使学生能很清晰地辨别新旧知识的运用特点.例如,在讲授乘法公式“(a+b)(a-b)=a2-b2”时,应使学生理解当由积的形式化为和的形式时是乘法运算,把式子倒过来为“a2-b2=(a=b)(a-b)”时,则是因式分解的形式.
除了在教学中突出讲清新旧知识的相近之处外,还可通过特殊例题,以变式的方法有意去改变学生头脑中某些传统的思维方法,让学生产生新的思维方法,从而避免盲目套用已掌握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三、注重创新精神
创新意识是指教师创新的欲望和信念,其核心是自我批判的意识,不受固有思维模式的束缚,勇于立新.创造性地设计教学,目的是为了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从数学课堂教学现状来看,尽管许多教师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和钻研精神,但无论在教学的模式还是在教学方法上都是“继承多于创造”,也很少有自己的教学风格.课堂教学设计中的创新主要包括:(1)教学内容组织的创新.例如,对教材内容的建构与重组;对概念、命题赋予不同的现实模型或不同的数学模型;对例题、习题的改造与扩充等,均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创新.(2)教学模式构建的创新.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合理地选择教学模式,更注意综合一些教学模式,创建一些新的教学模式.(3)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4)教育技术的创新.主要是多媒体的合理组合,课件编制更富创意等.
四、注重主体意识
主体性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当今世界许多国家教育改革的趋势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更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但实际的课堂教学又如何呢?尽管许多教师在理性上承认: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总是有意无意地被忽视,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一种内在的精神,在自主性上,不能根据需要主动地发展自我;在主动性上,缺乏主动参与、大胆竞争、勇于表现的意识和能力;在创造性上,不善于独立思考,缺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课堂教学必须倡导鲜明的主体意识,让教师充分认识到: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场所,而不仅仅是自己施展才华的舞台;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和获取知识的能力的培养.不能满足于自己讲得舒服,讲得痛快,而要关注在45分钟里学生的变化和发展.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该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五、注重自主探索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应该是学生自身的探索、发现与创造的过程,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过程.因此,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事物产生疑问并急于了解其中的奥秘时,教师不能简单地把自己知道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他们得到暂时的满足,而应该充分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积极从事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去大胆地“再创造”数学.
众所周知,学习数学离不开多做习题.而要想快而好地做题,必须有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能力.所以教师在把握学生做题数量和做题质量时,要调动学生解题的思维.不但解题有举一反三的能力,还要让学生能从多角度,采用多种方法去解决一个问题.这样可以开拓和调动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积极思维,自然克服思维的逆向定势现象.在布置数学题时有意让学生用同一种方法解多个相似的习题,也要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同一个问题.题目要与所学的实际内容相结合,发展学生的逻辑和想象推理能力,开创其创造性思维.使学生的数学思维方式在克服思维逆向定势的前提下,自觉服从思维的规律,达到不断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境界.教材上传统的习题,可以使学生掌握熟练的解题技巧,但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数学教师还应当适当编设一些课堂练习题:(1)改编教材上的习题,使之一题多变,一题多解.(2)设计开放题(题目的条件不充分,结论有多种性)例如,“比较大小:5a与3a”,就是一道很好的开放题.以上两种题目需要学生通过多向立体思维选择信息,全方位观察思考,运用多种知识来重组解答,无疑对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事实上,充满思考性的练习题即使学生没能完全正确解答出来,也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去编设习题,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思考、分析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时代要求我们教师要勇于创新,大胆实践,探索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多方面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必将成为我们数学教师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史炳星,刘晓玫.实施新课程精要读本[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柳菊兴.数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湖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周小山,严先元编著.新课程的教学设计思路与教学模式[M].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黄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