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途径
2009-09-03熊祖会
熊祖会
中学数学教学中,既重基础知识传授,更重基本能力的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优劣,体现在他对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基本技能的形成和智能的发展水平.因此,中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尤为重要.
独立思考能力是指一个人在思维过程中善于独立地分析问题,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怎样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呢?结合近20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指导学生要“学”和“思”相结合
学习和思考相结合的原则是我国传统的学习原则.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既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又肯定了思考的必要性.
在数学学习中,分析型知识居多,特别是几何教材,它的概念、性质、解题方法都比较难把握.正因为这种分析型教材的灵活性,如果教与学的方法运用得当,更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数学练习中,既是对概念的加深理解,也是对数学方法的训练,更是对思考能力的训练.因此,学生在练习过程中,要分析方法、分析过程,不能简单地给出答案,只有“学”与“思”相结合,才能激活思维,提高学习效益.
二、训练学生熟练掌握语句变换和图形变式
训练语句变换和图形变式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数学中许多截然不同的问题,却能用相同的数学式子来表达,而同一问题也可以用不同的数学式子来
.因此,善于转换问题,把生疏、复杂、困难的问题用熟悉、简单、容易的方式表达,语句与数学式子的互译,都是数学问题的内化处理,也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基本方法之一,如在讲邻补角的概念时,教师抓住邻、补的含义,邻就是邻居,即两个角有一个公共端点,又有一条公共边;补就是两个角的和为180°,这样使复杂问题简单化,学生就容易理解.变换语句使得一些无从下手的问题变得清楚明白,一些容易忘记的定理一目了然,好记而且记得牢.所以,经常地分析语句并变换语句,能训练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例:证明“线段AB的中垂线过点O”,可变换成证明“O是在线段AB的中垂线上”或再改为证明“OA=OB”,不是更容易理解吗?图形变式也是一种变换,创设图形变式,将加深学生对概念、法则和定理的理解,也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方法.例:对“等腰三角形”概念的理解,除了用标准图形(如下图所示)来表示外,还可以用非标准图形来加深对其实质的理解.
三、指导学生学会用比较法学习数学
比较是学习数学的一种主要方法,也是训练独立思考能力的手段之一.比较是确定对象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后的知识,学生将会理解得更深刻.通过比较,明确概念的内涵,分辨出对象的本质特征和非本质特征,记忆起来将更牢固.
例:比较相反数和倒数的概念可按下列方式进行:
四、引导学生进行解题前后的分析和总结
学习数学离不开解题,但能否学好数学,并非完全取决于解题的多少,而在于解题前的分析思考,解题后的总结、归纳.
教师讲解例题时,应着眼于解题时的分析、思考方法的具体传授.常有这样一种现象: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很是小心详细,学生认真听也听得懂,但当进行练习时,却无从下手.原因在于没有启动学生的思维,教师的讲解只不过是简单的解题过程演示,对于为什么要这样来解,题目中哪几个条件是有效条件,却很少让学生去探索.
对于一个数学问题,应充分分析题设和结论,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找出与问题有关的数学知识、方法和技巧,教师在讲解例题中应着重于点拨、引导,让学生学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马马虎虎做十道题,不如认认真真做一道题的收效大.何况,错误的解题将会产生错误认识的巩固,改变起来将会更加费劲.因此,解题后的深思不仅可以使我们对问题有更深刻、更清楚的认识,起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功效,而且还能训练学生思维的严谨性.
解题之后,教师帮助学生作出设想:题中哪些条件是较明白的信息,哪些条件较隐蔽,缺少某条件又将导致什么结论,本题还可以推出什么结论.这样反复思考,虽然只解决了一道题,却收益匪浅,既理解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而且还可能得到意外收获,所以教师在教学中经常设置一些问题,引起学生的反思,训练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
[责任编辑:黄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