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缓速经济的表象及其成因分析
2009-09-03欧秋生陈建宏殷小林
欧秋生 陈建宏 殷小林
[摘要]通过对宏观经济进行观察和分析,提出了中国缓速经济的新命题。从中国生产者价格指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货币流动性、进出口、国家财政收入能力等表象,判断现实存在的缓速经济趋势,指出资源环境基础与经济增长矛盾,保持经济高增长的内生性能量逐渐衰退,全球金融危机蔓延,中国经济周期性下降等是形成缓速经济的主要原因;指出我国应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全面刺激居民最终消费,扩大有效内需。
[关键词]缓速经济;表象;成因;内需
[中图分类号]K0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763(2009)04-0061-04
一引言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逐渐消减了贫困,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是,经济长期的高速增长往往积累着巨大的风险。资源掠夺性开采、低成本浪费性消耗,对资源的威胁和环境的损害日益严重,导致资源供应、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需求的矛盾日益加剧,贫富差距日益悬殊,外部需求不断下降和内部自生性需求增长乏力,只有通过经济缓速、调整才能将风险释放,为进入下一个持续发展周期而积聚能量。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将出现持续一个较长时间的平缓、低速的局面,缓速经济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
二中国呈现缓速经济的表象
(一)中国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增速持续大幅回落
全球经济放缓导致国际市场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大幅回落,PPI维持高位运行的原因逐渐消除。上游工业价格上涨压力骤减,国内大宗商品价格回落,房地产投资大幅下降,自9月以来人民币汇率升值近15%,有效需求下降,消费倾向萎缩。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PPI数据2008年PPI比上年上涨6.9%,从9月份下降1个百分点至9.1%以后,10月份为6.6%,再下降2.5个百分点,11月份为2.0%,12月同比继续下降1.1%,PPI快速大幅回落,创下32个月新低,预计PPI在2009年很可能出现月度数据负增长。
(二)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涨幅下降
长达一年的粮食价格迅猛上涨和国际原油价格高企已发生转折,主导CPI上涨的能量释放完毕。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CPI数据2008年上涨5.9%,从9月份开始步入平缓的下降通道,9月份CPI同比涨幅回落至4.6%,11月份同比上涨2.4%,比10月份下降O.8%,12月份同比上涨1.2%,连续8个月回落,创2008年新低,预计CPI还会继续下行。
CPI和PPJ数据增速快速下滑,显示经济增长速度下滑带来的整体需求萎缩,未来通缩的可能性和经济硬着陆的风险较大。
(三)货币流动性减少、定期化增速趋势加快
国家统计局和央行公布的金融运行数据显示,2008年货币净投放3 844亿元,比上年多投放541亿元;主要是11月和12月集中投放增加844亿元,1—10月份净投放现金943亿元,同比少投放303亿元;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16.6万亿元,增长9.1%,回落12.0个百分点;而10月份15.72万亿,比上月末低0.58个百分点,连续6个月下滑,达到1997年3月以来的历史第二低水平。由于市场货币流通量(M0)和企业活期存款构成了M1,年末M0余额为3.4万亿元,增长12.7%,加快O.6个百分点,企业活期存款增速下降幅度较大,下降趋势明显。2007年以来的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滞后效应影响开始显现,广义货币供应量(M2)连续5个月超过狭义货币供应量(M1),差额持续增大,存款定期化增速趋势在加强,经济下滑使企业出现流动性危机,流动性分布的差异性和不均衡性也加剧了这一趋势。
(四)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和港口吞吐量放缓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国家物流信息中心等机构中国PMI数据显示,2008年5月,PMI指数为53.3%,比4月份大幅下滑5.9个百分点,11月份只有38.8%,创下2005年1月该指数设立以来的新低,已经连续三个月低于50%,一般来说,PMI指数回落至50以下时,预示制造业整体规模萎缩开始出现。
2008年5月,全国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增长12%,较前4个月累计增速下滑3.6个百分点;全国集装箱吞吐量5月份增长14,8%,较前4个月累计增速低2.9个百分点,预示着外贸出口增速的放缓。
(五)进出口增长和利用外资的不确定性增强
海关总署进出口商品贸易数据显示,2008年四季度进口同比下降8.8%,出口同比增长4.3%;11月,中国进出口总值1898.9亿美元,同比下降9%。其中进口、出口增长速度分别从9月份的增长21.3%和21.5%、10月份的增长15.6%和19.2%,到11月份转向,分别下降17.9%和2.2%;出口增速比上年同期减缓24个百分点,这是自2001年6月以来中国出口首次负增长;11月中国实现贸易顺差为400.9亿美元,连续4个月创出历史新高;全年贸易顺差2 955亿美元,比上年增加328亿美元。
商务部数据显示,2008年,实际利用外资金额923.95亿美元,同比增长23.58%;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7 514家,同比下降27.35%;2008年10月-12月,我国实际使用外资连续三个月同比负增长,继11月份当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和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同比分别下降36.52%和38.32%之后,12月份又分别同比下降5.73%和25.78%。
(六)企业盈利能力、国家财政收入能力下降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2.9%,增速比上年回落5.6个百分点;11月,同比增长5.4%,创下1994年以来的最低同比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11.9个百分点。1-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4 066亿元,同比增长4.9%,同比明显下降。1601份上市公司三季报(含已暂停上市的公司)显示,前三季度有235家公司出现了亏损,亏损面达到14.7%,比上年同期增加2.8个百分点,累计亏损金额达285.3亿元,同比增加154%。
财政部数字显示,全国财政收入2008年上半年累计增长33.3%,第三季度增长10.5%,其中,7、8、9月分别增长16.5%、10.1%、3.1%。如果扣除4.6%的CPI因素,9月当月的财政收入出现了自2003年年底以来首次负增长,10月份当月财政收入同比下降O.3%,11月份增速再下滑至-3.1%。与税收直接相关的宏观经济指标均出现转向迹象,如企业利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外贸进出口、商品房销售面积、汽车销售量、证券业、保险业、房地产业和建筑安装业营业收入等的增速均有不同程度回落,有的甚至出现负增长。
三形成中国缓速经济的主要原因
(一)资源环境基础与经济增长矛盾日益尖锐
我国已经进入资源能源瓶颈时期,人口众多带来的巨大资源环境压力在短期内难以缓解,未来20—30年将面临总
人口、就业人口、老年人口三大人口高峰叠加的问题,人均资源量排世界第120位,对国外资源、能源等的依赖度越来越高,很难摆脱受限于他国的影响,且由于缺乏定价权,我国将不得不被迫接受价格上涨导致财富大量流出。
1资源掠夺性开采
我国的资源与环境产权模糊,初次分配比较混乱,土地使用权、探矿权、采矿权等少数可以让渡的产权,价格体系不合理,且常常出现寻租等行为。各种开采者在短期利益驱使下,对资源暴利开采、破坏性开采,造成资源的滥用、矿产开采效率低下和矿区及其周边环境破坏严重;资源环境的核算制度和补偿机制缺失,难以抑制破坏环境的行为,亦无法进行环境治理有效激励。
2资源使用浪费严重
2006年,我国GDP占全球总量的5.5%,但能源、钢材和水泥消耗分别占世界总量的15%、30%和54%;2008年上半年单位GDP能耗水平比上年同期上升了0.8%。据中国再生资源利用协会统计,我国每年可以回收利用但没有回收利用的再生资源价值高达350亿至400亿美元,相当于一个中等规模的世界500强企业一年的销售收入。
3能源消费结构矛盾突出
部门能源消费结构来看,2005年,全社会能源消耗中工业占71%,能耗较高的重工业实现总产值占工业的68%;类别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68.9%以上的份额,远高于25.1%的世界平均水平。
4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恶化
由于我国工业化进程加快,生态环境治理不足,污染排放量增加过快,污染物构成日趋复杂;农业和农村面源污染严重,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问题日趋严重。根据《中国环境经济核算报告2005》核算结果,2005年根据污染损失法核算的环境退化成本为5 787.9亿元,占地区合计GDP的20.93%,比上年增加669.6亿元,增长13.1%。
(二)保持经济高增长的内生性能量逐渐衰退
粗放型增长方式引起我国内外部结构严重失衡,加剧内需不足,进而导致整个国民经济出现内生性收缩,制约了经济可持续的发展。资源投入增加和投资驱动的增长模式必然导致资源浪费、环境破坏,投资、消费比例失调、金融体系变得脆弱;而资源初级产品和低附加值产品的出口驱动增长模式必然造成对外经济利润下降、贸易摩擦加剧以及由货币过量供应引致资产泡沫和通货膨胀的危险。
1投资和消费的总量和结构失衡
目前,主要表现为整个社会投资过度和消费不足,投资和消费的失衡偏离正常状态。多年来,我国投资比重过大,占GDP达45%-50%,大大高于发达国家占比15%—20%、发展中国家投资占比20%一30%;投资结构失衡,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0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2291亿元,比上年增长25.5%,增速加快0.7个百分点,大大快于经济增长幅度;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6.1%,快于农村21.5%的增长幅度;第一产业投资增长54.5%,大大快于第二产业28.0%和第三产业24.1%的增长幅度;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5.5%,却低于第二产业9.3%和第三产业9.5%的增长幅度。地方政府存在过度投资倾向,地方保护严重,房地产、汽车、重化等产业无序投资,造成重复投资、盲目投资、浪费严重和效率低下。
尽管社会消费绝对量有较大增长,但消费比重偏低。据中国社会科学院《2008年社会白皮书》显示,2007年我国居民消费额占GDP的比重已下降到了36%,2007年比2000年的46%,跌了10个百分点。居民和企业税负过重,国家税收增速持续十年以上超过20%,达经济增长的两倍。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劳动者报酬占比由2000年的51.4%降低为2007年的39.7%;2008年1-9月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比上年同期回了5.7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增长回落了3.8个百分点;2008年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比上年末提高0.2个百分点;收入分配不均导致贫富不均,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欠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之间、高中低收入阶层之间的差距持续扩大,2006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达到3.3:1,如果再考虑到农民没有享受到的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实际消费,城乡之间差距更大。
财富越来越向高收入者集中,而高收入者消费倾向低,低收入者消费倾向虽然较高,但收入水平低,再加上社会保障水平不高、就业压力大,导致个人收入与消费需求转换率低,个人最终消费不能实现。
2区域、产业发展不平衡
由于国家经济发展政策的倾斜,中西部地区以发展资源、能源、原材料工业为主,东部地区以加工制造业和新兴产业为主。中西部地区耗费了大量的环境资源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大多以极低的价格输送到了东部,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较快,但中西部地区环境问题却日益严重。三大地带的人均GDP累积增速,东部地区明显快于中西部地区,以1990年为基数,到2005年,东部地区人均GDP累积增长9.1倍,快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增长7,2倍和6.7倍。2005年,东部地区人均投资9 836元,西部为4 905元,东部比西部多1倍。
我国带动GDP高速增长的行业主要集中在能源采掘加工行业、资源消耗行业、房地产行业以及高垄断行业,而传统的工农业生产和消费增长并不明显;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第三产业比重和消费需求比重均低了30个百分点左右;中国社会科学院2007年《财经蓝皮书》显示,“十五”期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低于GDP增长速度,占GDP比重呈下降趋势,由2002年的41.7%降为2007年不足40%。
3外部结构失衡问题日益突出
主要表现是国际收支失衡,即国际贸易和国际收支的双顺差、资本账户和经常账户“双盈余”,外汇储备积累大且增长快,从1994年的516.2亿美元快速增加到2008年底的1.95万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7.3%,增加了货币升值的压力,国际贸易摩擦加剧。在改革开放初期,“双缺口”实行吸引外资、鼓励出口的政策,国际收支的结构性逐步失衡,加大了人民币投机压力,这种出口导向政策,如不能够得到及时调整,将对抑制通货膨胀产生巨大压力,还会引发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
(三)中国经济正处于周期性下降通道中
从1978年-2008年我国GDP总量和增长率走势图(见图1)可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表现出明显的周期性特征。第一轮周期为1981年至1990年,第二轮周期为i990年至1999年,第三轮周期从1999年经济增长周期波谷开始,2007年,达到周期波峰,峰值为11.4%,从2007年三季度开始,经济增长率已连续六个季度回落,2008年,一季度为10.6%,比去年同期回落1.1个百分点;上半年增长10.4%,同比回落1.8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增长9.9%,同比回落2.3个百分点,第四季度增长6.8%,持续回落,全年增长9.0%,
比上年实际回落4个百分点。我国进入本轮经济增长周期
(四)全球金融危机蔓延,经济衰退的潜在风险加剧
美国次贷危机继续向纵深发展,已经演化为全面金融危机,并开始影响实体经济,世界五大投资银行三家倒闭、两家转型,华尔街格局受到严重冲击,美国面临经济短期滞胀和衰退风险。经济全球化使得各个国家都不可避免地受到这场金融危机的影响,通过市场链、产业链、金融链等传导机制,危机对世界经济的拖累效应不断扩散,将诱发全球一系列经济动荡。世界经济衰退的可能性在增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2008年世界经济增长的预测由7月份的4.1%下调为3.9%,2009年增长预测由7月份的3.9%下调为3.7%。日益融入全球市场的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超过60%,外向度日益增高,美国经济衰退、世界经济整体增速下降,这对我国经济发展将是严峻的考验,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我国经济的全球化融入速度和深度值得反思。
四缓速经济下的政策思维
我国经济活动的减弱信号明显,经济缓速是客观存在的,增长速度放缓将持续一个较长的时间。但是,经济急剧下滑或负增长有可能引发社会问题,经济速度过慢会影响解决贫困、劳动力就业、人口转移、收入、社会稳定问题和各项事业发展;过快造成煤电油运紧张,生产资料、生活资料价格上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物质基础日益牢固,经济体制活力逐步增强,潜在需求潜力巨大,资源整体调度能力强大,国民经济已经具备长期平稳发展的基础。我国应抓住这次全球金融风暴给世界经济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造成不利局面的机遇,增强国家竞争优势。深化结构性、体制性问题的改革,主动调整发展规模、经济结构和发展速度,全面刺激国内居民的最终消费,扩大有效内需,遏制经济陷入通货紧缩。1)我国应建立综合反映经济增长、效益、福利、资源环境等状况为内容的缓速经济下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指标体系;2)采取适度投资、刺激消费的内需导向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优先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发展中西部经济和第三产业,抑制矿产资源、房地产、汽车、重化等产业无序发展;3)采取积极倾斜性宏观经济政策,实施减税让利的税收政策、区别对待的财政政策和扶植中小企业的金融政策;4)完善让利于民、共同富裕的收入福利政策,改革国家收入分配政策,稳步扩大居民收入,缩小贫富差距,健全城乡统一的公共福利体制,将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现在的11%-12%,逐步提高20%以上;5)节能减排,增强资源环境可持续保障能力,推进资源税、环境税改革,设立国家和地方综合环境基金;6)加紧建立目家财富管理战略机制,建设人民币区域国际通货,建立股市稳定机制,强化对国家货币和资源流动的监测和管制,提高对国家经济安全的预测、调整、驾驭能力。
[参考文献]
[1]张钦礼,王新民,刘保卫.矿产资源评估学[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7.
[2]陈建宏.可视化集成采矿CAI系统研究[R].中南大学,2002.
[3]林毅夫.当前宏观经济条件下的改革和调控思路[N].人民日报.2007-08-22(01).
[4]周叔莲,刘戒骄.工业发展中的资源和环境问题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咨询委员会集刊.2007,(3):3—13.
[5]吴敬琏.中国经济未来关键要转变发展模式[N].第一财经日报.2008—01—14(01).
[6]袁钢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在惠及全体人民群众[N]2006年第二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科学论坛,2006—12—26(2).
[7]课题组.中国商品市场的合成指数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8,(1):9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