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分好玩,十分有用

2009-09-03陈金铭

江苏教育 2009年13期
关键词:绕口令诗化语文能力

陈金铭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教绕口令

是啊,教材中那么多篇课文,偏偏教了不是课文的绕口令,为啥呢?

这同时涉及3个问题。一是语文教师的专业自主权,二是周益民老师在课程创生中的新思考,三是周老师对诗化语文的新认识。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先生这话的意思是,“教材无非是形成语文能力的例子”,同时,这话还有“形成语文能力还可以有别的例子”的意思。对教材,语文教师有专业处置权。即,教材中课文既定的情况下,教课文的什么内容,怎么教,语文教师有权处置。

除了专业处置权之外,语文教师还有个更大的权利,就是专业自主权。即,我有权利自主选择能“形成语文能力”的“别的例子”。专业处置权,很多老师已经意识到了,对专业自主权的认识,大家还比较陌生。其实,国家课程标准早就规定了教师有这份权利,但之所以迟迟未见有成果出来。这中间既有语文教师不具备行使自主权的能力,选不出“别的例子”的尴尬,也有即使选出“别的例子”,也未敢名正言顺、光明正大地把其归属于语文课,而放置到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错位情形。

周老师对专业自主权的行使,为语文教师找回了一点属于自己的专业尊严。他的目的很明确,形成一个以民间语文为教学内容主体的课程。除了这节绕口令课,他还陆续创生了颠倒歌课、谜语课等等。

有人因为这些课的内容是民间的,非主流语文形态的,就把这些课称作非主流语文课、边缘语文课,这比说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好点,因为孬好也是“语文课”(尽管是非主流、边缘),不是“实践活动”了。但实际上也仍不准确。因为这些课教的内容本就是真正的语文(只不过一直被语文教学研究界所忽略),教学目的也是培养学生真正的语文能力,因此,它就是堂堂正正的语文课。

那么,此课哪里体现了周老师对课程创生的新思考呢?或者说,这节课在课程上的价值在哪里?

绕口令,是民间流传了千百年的一种语言游戏,“认真练习绕口令可以使头脑反应灵活、用气自如、吐字清晰、口齿伶俐,可以避免口吃。”这是它的外显功用,实际上它受老百姓欢迎的最大原因,是可以休闲取乐。一种语言形式之所以靠口耳相传就能流传,最主要的原因肯定是满足了大众的精神娱乐需要。也就是说,它看起来是语言的游戏,实质上是精神的游戏。

这种民间语文的草根性决定了它在生活中蓬勃的生命力。为学习语言艺术要专门研习它,即便什么也不为,单纯说着绕口令逗着玩也是有趣的。小孩子更喜欢这种看似无厘头的语言游戏,唇齿之间的闪展腾挪,让小孩子收获了精神的极大愉悦。可是,因为其草根性,因为其泥土味,因为其“不登大雅之堂”,所以一直被语文教学研究界忽略,一直被教材编写者忽略。周老师敏锐地发现了它的价值,进行了课程的创生。假以时日,周老师民间语文的课程(打油诗、谜语、颠倒歌、对对子、对山歌……)创生完毕,形成一个按年龄特点,阶梯状排序的民间语文课程,将是语文教师自主创生课程的一个极好范例。

为什么还要说,这体现了周老师对诗化语文的一种新认识呢?

周老师以前所主张的诗化语文。呈现出来的趋向是一种雅的诗化,今天民间语文课程系列的诗化语文的趋向,则是一种俗的诗化(实际上这里的“俗”也是一种大雅,但通俗理解,民间语文的特质还是“俗”)。雅的诗化,着眼点主要在文学审美上,所选文本主要是纯儿童文学样态;俗的诗化,着眼点主要在语言审智上,所选文本主要是民间语文样态。这就表明了周老师对儿童文学一种新的体认:儿童文学的界线并不以年龄来划分。而是符合不符合儿童内心的需要。很显然,民间语文虽然不是特地写给儿童的,但儿童需要它。因此,民间语文,它实际也是属于儿童的语文。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教绕口令的这些内容

这节课概括说,就是“自己读绕口令、了解绕口令的知识、听别人演绕口令、跟别人仿写绕口令、体会文学中用绕口令”。

教这些内容,我认为很恰当。原因有3点:

一、绕口令自身的特点。绕口令教学和课文教学一样,都属于阅读教学。阅读教学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应该被记住,就是课堂上教的读写样式应该和日常生活中的读写样式一样。否则,阅读教学的作用就会蜕变成只用来对付考试,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绕口令日常的读写是怎样的呢?凡是喜欢绕口令的,最常做的不就是有滋有味地读着玩?不就是听听绕口令的表演?这是读和听。那么写呢?一般人不会写,但绕口令创作者得会写。写有窍门,把最简单的窍门在课堂上教给学生就可以了。周老师深谙这一点,因此在时间分配上给了读和听大量的时间,而给了写少量的时间。

二、这些内容都指向工具性知识的习得。其中包括了:绕口令读的知识、绕口令创作的知识、运用的知识。知识有两种作用,一种,知识本身是目的,学习知识是为了积累;一种,知识本身是工具,学习知识是为了形成能力,这样的知识在语文教学中还处于亟须的状态。周老师教的这些知识就是工具性知识,是为了形成语文能力的。

三、都指向了绕口令形式的欣赏。周老师此课,和一般课文教学最大的区别,就是没教内容(作者说了什么)。教语文课,需要既教内容,又教形式。不过绕口令虽然有内容,但关注点不在内容而在形式(作者是怎么说的)。所以,周老师在课一开始就点明了——“原来。这是一则绕口令。绕口令里虽然也有故事,不过人们主要不是为了讲述故事,而是在玩一种语言的游戏。”

第三个问题:为什么这样来教绕口令

周老师设计的5个教学步骤的安排照我看来是很妥帖的。

主体的教学环节是教学流程中的“二、三、四”三个环节,这是专属于绕口令教学的。“趣味引入”和“快乐结课”的“引入、结课”是无论哪节课都必备的,加上“趣味、快乐”是绕口令这一内容本身有趣,因此上课不妨也上得有趣。

其中“二、三”两个环节,学生主要的学习行为是“诵读、欣赏、揭秘、创编”,我认为这是这节课教学策略中最值得关注的4个词。

这4个词包含了这节课的全部秘密。

“诵读”——任何民间语文,都是以口耳相传为主要特征的,这就决定了读的重要性。读不到一定的数量,读不到一定的遍数,读不到一定的标准,是不能体悟民间语文奥秘所在的。

“欣赏”——民间语文来自民间,欣赏,就是听听民间怎么把它世世代代口耳相传下来的。

“揭秘”——绕口令自有它的奥秘,在长期的流传中形成了稳定、成熟的结构上的、题材上的、语言上的等等区别于其他民间语文种类的特质。这个秘密是要老师领着去发现的,否则,靠自己摸索很难片刻间找到。这也是教学中老师主导作用最大处。

“创编”——读了,赏了,了解它的秘密了,接下来自然要体验一把,自己试着创编一下。没有创编,那么这节课大多数时间学生固然笑声不断,愉悦得很,但思维的参与、智力的挑战,是几乎没有的。一节课,总要有些环节是要学生的大脑像发动机一样高速运转起来的,否则,很难说在学生的语文学习经验里能留下什么东西。创编,是要学生调动全身每一根神经。集中精力去应对的,这是这节课中智力成分含量最大的部分。

这4个词,缺一不可。缺了一个,对绕口令的学习就不完整。这4个词,顺序不能调换。调换了顺序,学生学习的效果就不会是如此轻松快乐、收获多多,而是困难重重,不明所以。

至于第四个环节“绕口令延伸”,老师出示的是梅子涵和庄子著作中的片段,让学生体会绕口令在文学中,为了造成特殊的表达效果,也会偶尔运用。我个人认为,有必要让学生知道,但不是必须要学生知道。

猜你喜欢

绕口令诗化语文能力
绕口令绕绕绕
绕口令
绕口令
不因人文失语言 要因语言悟人文
浅论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应用型本科人才语文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浅谈创设诗化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