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质图书与电子图书的差异化价值探讨
2009-09-02吴春光
吴春光
关键词:电子图书;纸质图书;高校图书馆
摘 要:电子图书作为一种新兴的事物正逐渐影响和改善人们的阅读习惯,笔者就近两年读者对电子图书和纸版书的访问的数据进行分析、探讨,提出了构建纸质图书和电子图书资源的一些建议。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09)03-0026-03
1 信息产业的兴起与电子书的诞生
信息产业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它经历了漫长的积淀与演变的过程。“3C”(Communication、Computer、Content)的设想,在90年代开始就已经初现雏形。1995年,西方七国信息会议提出了“内容产业”(Content Industry)的概念,并在次年的欧盟《信息社会2000计划》中进一步将其内涵明确为:制造、开发、包装和销售信息产品及其服务的产业,其产品范围包括各种媒介的印刷品(书报杂志等)、电子出版物(联机数据库、音像服务、光盘服务和游戏软件等)和音像传播(影视、录像和广播等)。2002年,爱尔兰明确定义了数字内容产业(Digital Content Industry),它将传统内容产业、媒体和娱乐业、软件与多媒体、电子硬件和电信等加以综合和拓展,广泛覆盖了以计算机和网络为基础的学习、虚拟教室、数字化协作的数字学习,与娱乐、预订旅行、财务交易、定位服务有关的商业与客户的电信/无线服务等多个领域,其延伸触角已经有了质的突变。
在信息产业的浪潮冲击下,国内的出版社经历了蜕变与发展的不同阶段。由最初传统的只出版印刷品图书,到大胆采用互联网作为图书推广的媒介手段和销售渠道,到近年来电子书成为专门的产品,越来越多的出版社把印刷品图书的内容转化为电子书,并且与印刷品图书相比,电子书由“滞后出版”逐渐发展为“先行电子书”。
2002年10月12日,中国第一款支持公众电子读物运营平台的电子阅读——手持电子书投放市场。2006年6月8日,作家出版社编辑出版的中国第一本“先行电子书“——《不是天使、不是魔鬼》通过方正Apabi(阿帕比)技术平台正式公开发行。该电子书采用方正Apabi DRM(数字版权保护)技术,既可以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又能够切实有效地保护出版社和作者的版权。这些新事物的诞生,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了电子书阅读的时代。在电子书进入各大高校和公共图书馆之后,一向乐于试用新技术的高校读者和研究人员也对电子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改变了图书馆的运作方式与服务内涵。
高校图书馆购买电子图书量日益增加,以北京大学医学图书馆为例:目前中外文的电子书库10个,所购电子图书的数量也逐年上升,读者的使用率也趋于平稳,以超星电子图书为例,2006年电子书增购五万册电子书之后,经过短短的适应与推广期,电子书的下载需求迅速进入了爆发期。2006年阅读量月平均为4066次,2007年阅读量月平均为30569次,到2008年又有所回落,月平均为21392次。体现了读者对于电子阅读从新奇到接受,从全盘接受到理智选择的规律性过程。
2印刷品图书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新媒介的问世催化了休闲社会的诞生,在娱乐信息的共享与互动方面,电子书具有速度快捷、信息量大、形式丰富等特点,是“读图时代”的时尚标杆,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有“浅阅读”的天然缺陷——信息芜杂,海量而又浅显。对于从事科学研究与学习的广大师生来说,他们所需要的理论专著、教辅用材大多还是传统的纸版书。这些通过正式渠道严格出版发行的书籍在科技含量和文献质量上更有保证,也更贴近日常工作与学习的专业要求。
从北大医学图书馆的借阅记录中可以明显地看出,专业知识书籍大多通过图书借阅的形式体现。例如医学专业的局部解剖学、系统解剖学、病理生理学等,尤其是解剖图谱,以印刷品图书借阅比重为多,而电子书的下载量与之差距较大,这可能与教职员工的阅读习惯有关。印刷品图书与电子书在索求度方面存在一定分歧。
下面两个学期的统计数据(见表1、表2)很明显地表示出了这种差异:
从中不难看出,支持电子书下载的需求中有一半以上是医学专业需求,需要说明的是,北大医学图书馆首先是一所专业图书馆,医学电子书的比例占所有电子书的21.8%,它面向的用户群也是医学专业的教职员工和科研人员,用户对于医学图书的“实用关注”远远超过对于其他学科的“兴趣关注”。在2007年9月也就是图书馆“电子书热”最蓬勃兴旺的时期,医学图书的下载一度达到83%左右,说明电子书的完善极大刺激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也为日常科研与工作构造了理想的平台。
但在2007年后半年,医学图书的访问量呈盘旋回复,螺旋下降的趋势。2008年下半年,与2007年同期相比,这一趋势更加明显。这种“热而不长”的数据模式暗示了在医学专业类电子书的访问过程中存在一定问题,这在印刷品图书中是不会出现的,却是电子书所不能避免的。很明显,作为一所医学专业图书馆,它所提供的数据支持不能完全由电子书来完成,电子书不是印刷品书的“终结者”,用户对电子书的阅读需求从2008年起逐渐萎缩,但是对于印刷品图书的借阅量却持久弥新。
3 医学专业图书馆对于印刷品图书的特定需求
与公共图书馆相比,教研人员对医学专业化信息服务的精准度要求更高,对以学科单元或知识单元为基础,进行专业梳理和信息整合的需求更为迫切。而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需要规范化的图书馆服务作为支持和保障,在这样的大环境催化下,医学专业图书馆信息服务内容逐渐多源化,但工作重点仍然在于深化信息服务,信息专业性的量化程度也成为评价医学专业图书馆服务水平的重要参照物。在这样的特定需求下,印刷品图书比电子图书相对更有吸引力。
医学专业图书馆拥有丰富的馆藏文献资源,在服务对象、馆藏资料、教育内容上有目标性和指向性,这种特征并不随着电子书的兴起而有所改变。印刷品图书在专业学习与研究等“深度阅读”中的传统优势是电子媒体所不能替代的。首先,在专业研究中,印刷品图书在参考价值上显然更为可靠;其次,无论电子书的下载和流通技术怎样发达,也必然要求一定的硬件支持,而在这一点上印刷品图书的阅读成本几乎为零;再次,电子书对于相对年轻的读者群体来说更有吸引力,而对于大多数从业多年的教师和专家学者队伍来说却往往相反,教职员工的印刷品图书借阅量稳固发展并有小幅升高,并没有受电子书下载的影响而有所削弱。
4 电子书的新兴优势评析
在新技术的支持下,电子书市场也是百花齐放,满园皆春。2007年电子图书总量为66万种,较2006年增长24.5%,电子图书读者总数为5900万人,并且这一数字还随着互联网用户的增长而增加。据专家预测,未来五年中,将有超过30%的手机用户会选择阅读电子书和数字报纸。在不久前,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程恩富教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出,应大力发展电子书等文化消费,而这也符合全球无纸化环保形势,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各大高校和图书馆也顺势应时,不断推出和完善电子书服务,并以其方便快捷等优点深受用户欢迎。从北大医学图书馆的借阅记录中不难看出,在2007和2008年的11月和6月,都是电子书下载的高峰期,这也正是各届学生准备考试最紧张、对图书馆的服务最为依赖的时期。大多数同学选择在这个时期下载相关专业电子书以供备考,或者下载一定的课外书籍作为假期的阅读材料。
2007年12月,北大医学图书馆电子书下载量为36521次,等于9月下载量的2倍以上;2008年1月,电子书下载量为28449次,同年12月,电子书下载量为28211次,两月数据基本持平,且都超出9月下载量的2倍以上。这说明大多数学生在考试期间对于电子书的使用需求有“井喷”的现象。读者对于电子书的使用兴趣有明显的时间性和阶段性。由于电子书与印刷品图书内容相同,又具有可全文检索、复制粘贴等优点,所以在考试前期和放假期间的阅读量比较突出。对于图书馆来说,电子书不需要架位空间,管理手续简便,在流通上也有其便捷、灵活的特点。
目前,北大医学图书馆共计有十种电子书库,其中中文电子书逾十万册,涵盖医学、物理、化学、文学、计算机、哲学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多个领域,医学电子书细化到基础医学、免疫医学、生理学、病理学等多个领域。除医学专业之外,以文学类书籍的下载量最高,涉及古典文学、外国文学、现代休闲阅读等,反映出读者的兴趣覆盖面非常广泛,也体现了现代大学生和教职员工的业余生活充实而又生动。
5 电子书“粗读”与纸版书“精读”并行不悖
电脑阅读、手机阅读、掌上阅读;快餐式阅读、跳跃式阅读、超链式阅读……电子书的出现改变了很多人的阅读方式,也改变了对图书馆的印象,这一改变使读者从繁重压抑的“手捧砖头”式的阅读中解脱出来,但却也使钻研汲取式的阅读蒙上了一层浮躁喧嚣的色彩。据北大医学图书馆近两年的图书借阅情况分析,电子书“粗读”与纸版书“精读”应该是并行不悖的两条主线,纸版书阅读不但没有在新科技的冲击之下逐渐淡化,反而稳固地保持了传统优势,并且这一优势还在日益反弹。
随着信息资源处理技术的日渐普及,数字化信息资源与传统信息资源的界限日趋模糊,例如新闻出版业在生产纸质报纸的同时,也提供报纸的网络版,所以无论是在信息内容上还是产品上,都很难将数字化与传统的产品完全“一刀切”的区分开来。虽然传统形式的书籍和数字化形式的书籍在记录载体和使用方式上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但是数字化也并未改变其内容本身。
从互联网应用和电子书的发展趋势来看,新兴的图书馆信息服务方式的主要价值不仅仅在于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数字化,其对互联网的应用普及到了怎样的程度,而更在于这种信息服务方式是否凝结了图书馆工作人员,基于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检索经验,为读者主动提供的创意和智力的结晶。因为从知识层面与操作经验上来说,图书馆工作人员应当比普通读者具有更多的文献处理阅历,这也是我们发掘自身潜力为读者提供全方位服务的优势之处。
目前,超星、方正、书生、中国数图等公司生产的电子书已经进入了众多各类型图书馆,但在电子阅读的热潮逐渐回归理性温度之后,电子书数量少、版权未完全解决、标准不统一、产业链有待规划整合等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电子书作为一项正在成熟中的“新兴事物”,它的发展与完善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传统的印刷品图书,也仍具有其不可替代的优点。
参考文献:
[1] 郭贝.电子图书,想说爱你不容易[J].新世纪图书馆,2008,(5).
[2] 张新勤.我国电子图书存在问题研究综述[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6,(8).
[3] 电子图书阅读排行榜在京发布[J].出版参考,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