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初理学家张能鳞主政嘉州述略

2009-09-02

文史杂志 2009年4期
关键词:高标嘉定康熙

何 刚

张能鳞,字玉甲,顺天府人,生于明末,顺治四年(1647年)考中进士。进入仕途后,张能鳞大都任官于地方。顺治十八年(1661年),张能鳞开始任川南巡道,节驻嘉州(治今乐山),于康熙七年(1668年)结束在四川的任职。张能鳞任川南巡道、主政嘉州期间,清初的巴蜀大地一片萧条,元气尽失。张能鳞“下车之日,目击其景,愀然恫瘭于怀也”,进而“费尽心血,从头料理”。所以,在此期间,他大致能勤廉为政,以人为本,将其所学较好地用于经世之道,把毕生研学的理学思想和为政实践结合起来,取得了一定的政绩。概而述之,其在嘉州的政事主要有三端:一为兴修水利,防备水害;二为兴办教育,敦养民俗;三为编修方志,传承嘉州历史文化。

一、筑坝淘堰

嘉州为三江汇流之地,自古水患频发。防患水害,兴修水利,是当地民生之大事。张能鳞在嘉州时,于此十分重视,积极作为。许多水利工程也以其姓而名之,现举张公堰、张公桥两例为证。

张公堰原名牛特堰,为嘉州城西引青衣江水灌溉二十里楠木园的重要堤堰。康熙元年(1662年),江河涨水,导致堰口淤塞,田园荒芜。当地老百姓没有了收成,只好迁徙到崇庆、郫县等外地讨要生计。

在张能鳞主政嘉州之前,牛特堰淤积已有两年之久。当地官吏与士绅于此一筹莫展,无所适从,均以“难”字搪塞。至康熙三年(1664年)冬,张能鳞再次奉命来嘉,见到如此情形颇为气愤,质问当地官绅道:“人皆视为他人事,故诿之。余直以为己事也,何终难者!”张能鳞立即与当地官员一道,骑马亲自到堰渠流经之域进行沿途查验,制订方案,计算工时和费用。为了筹措经费,张能鳞带头捐米百石。在他的带动下,当地官员和士人纷纷响应,积极捐助,“百姓欢呼趋势。向之鸟兽散者,今皆闻而归矣”。各方积极参与,“挑者、浚者、筑者、防者”达一千余人。经过不到两个月的时间,牛特三堰即恢复了旧日面貌。昔日楠木园又成沃野一片。士人对此颇有感慨:“初畏其难,意其所费需万金,记工需年余。今之成也,如是其神且速也,非张公之力不及此”㈦。因此,为了表彰与纪念张能鳞,当地便将牛特堰更名为张公堰。

在嘉州城外西北三里处,有环溪多竹的竹溪,俗名竹公溪。竹溪发源于云头山北三十里,“凡九折”而至嘉州城,合流于岷江。故上游又名九溪。溪上曾经有桥,已经坍塌。而这一带人物“往来如织”。为交通繁忙之地;但却“水漭洄湍激”,百姓生产生活极为不便。张能鳞了解此情后,先是在旧桥原址之上修建新桥;但是不到一月,新桥即被溪水冲毁。张能鳞经过勘察,决定另辟新址再筑新桥,并全部采用石头为料,“其材大为结构,众心踊跃”。几个月后,新桥告成,“壮丽坚致,可垂永久”。㈨该桥的修成极大地缓解了百姓出行之难,也改善了这一带的农业生产条件。嘉州百姓同样为了纪念张能鳞之功,将此桥名为张公桥,沿用至今。

二、兴办书院

位于城内高标山的高标书院为嘉州重要讲学之地,始由明朝“嘉定四谏”之一、御史程启充修建。百余年后,经甲申蜀乱,书院悉遭毁坏。张能鳞初至嘉州之时,目睹此情,即着手改善,先是建明伦堂为临时讲学之地,后于康熙三年(1664)开始重建高标书院,历时两年建成。

其中,书院名宦祠的重建,缘于嘉州百姓为纪念前知州李如柏,而请求将其入祠一事。张能鳞于此颇为倾心。祠成之后,他作纪念碑文日:“官无论尊卑,学道爱人,君子之德也。世无论远迩,咏其棠而慕思之,民情之厚也。因李公而前贤并举,殂豆重光,宫墙复焕,贤有司之职也。且因李公入祠,而后之民牧自一命以上,咸砥砺廉隅,顾爱名节,其鼓舞兴起,当何如也。在雅安,他曾瞻拜诸葛武侯庙;在眉山,又重修了三苏祠。张能鳞将表彰乡贤名宦视为敦化人文风俗的重要形式,体现了他以理学治世的观念,即强调正人心后才能正风俗。高标书院复建完成之后,张能鳞还亲自参与书院的管理与教学。

第一,征聘名士,选学界俊良。他亲自撰写《高标书院征聘名士檄文》,认为:“士子志学,必先端其所问;儒生问业,须知已往之非”;如果“斯道未得渊源,则所习皆属糟粕。”所以,来学者切戒自满,而应该不断地自省自惭,“犹有进阶之路”。对于来学之士子,书院则提供优越条件,“聊被薪水以供饔飧,并洁齐廊而悬卧榻”,让四方负笈千里而来的士子在“西南可以得朋;星聚一堂,观摩岂日无益”。张能鳞最后说:“企望殊殷,凡属誉髦,敬听无谖。”求贤若渴之情尽显笔端。

第二,制定书院规章。张能鳞认为:“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耳。”如果“今日循循规矩中,不径不窦”,“他日道明德立,可称儒者。”所以要求来学“诸生勉旃,无负此高标也”,并拟定六项规定:一要读书明理,因为“天者理之极,性者理之宗,尽性穷理,方可达天”;二要“读书务本,主敬其本也。敬者惠之聚,学道须由敬入,毋忽毋怠”;三是“读书贵立品”,“安饱无求,不忧不怨,谨言慎行,下问虚怀,皆粹品也”。如果“入门而有品行不端者,黜”;四、将“读书分为三款,经学、史学、时务,为应制故也”;五、“逢二、八日作策论各一篇,日晡交卷,学师汇定一册。次日呈览,论先经而后书策,先史而后时务,俱各拟题三十道,示易简也”;六、“策论可传者,为一等,选刻其文以行世。合式者,为二等,有赏。平常者,为三等,无赏罚。下此则有罚”。目

第三,书院讲学,阐释理学。张能鳞认为儒者须读有体有用之书,不受邪说异端之迷惑。他将家藏《五经大全》、《十三经注疏》、《资治通鉴》、《通鉴纲目》、《大学衍义》等以及其撰著的《孝敬衍义》、《大学衍义补删》、《儒宗理要》诸书带至书院,供诸生阅读;同时又购买经史古书八百余卷,存储于尊经阁。他还利用政事之暇余,“亲临皋比部,决危疑使知要归之处”,并常告诫诸生:“学不究天人而徒荣青紫,虽得之终,于吾道无所轻重。”

三、重修《嘉定州志》

乐山之有专门志书,至晚当追溯到宋代。降至明代,再修志书者,为“嘉定四谏”之一的安磐,绝笔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然而“数十年来地里之迁仍,建设之废立……茫乎不知畔岸,浩乎不得津崖。倘《志》之不修,泯泯冥冥,后何质耶?”明万历年间《嘉定州志》正是据此考虑而重修。到了清康熙年间,革故鼎新,天下更生,五十余载后的嘉州今昔殊异,旧志之所载已是“霄渊迥隔”。所以,在万历本的基础上又有了清康熙《嘉定州志》的续修。

清康熙本《嘉定州志》的主修者正是张能鳞。节驻嘉州之初,张能鳞“每觅嘉《志》为质,而兵火之后,灾及黎束”。一天,他得到万历《嘉定州志》钞本,对原任陕西神木道按察司副使、郡人彭钦说:“此硕果之未尽者乎?子急为厘正。”彭钦负责撰写的《嘉定州志》成于康熙六年(1667年)。全志贯彻了张能鳞关于志书既要传承前人旧书之记载,又要实时记录下当地社会诸多方面发展情形的思想和要求。比如,关于人物志的编修,张能鳞说:“非特表扬,于国史亦应垂。诸郡乘以风来兹,而旧《志》所载,不敢尽删者,亦存之,以备古今盛衰之感耳!”康熙《嘉定州志》基本承袭了万历本之体例。在内容上,也是先完整抄录万历《嘉定州志》所记,然后补充到当朝,即清康熙年间。

被称为“一方之信史”、“一方之全书”的方志,在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具有重要地位。明万历和清康熙两代的《嘉定州志》是乐山现存最早的地方志。万历本《嘉定州志》原刻已佚,只有北京图书馆有钞本,浙江图书馆仅存有残刻本。康熙本《嘉定州志》的刻本仅存于北京图书馆一部。《嘉定州志》体例完备,记载内容广泛翔实,是乐山极为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料。其中,张能鳞主持撰修的康熙本《嘉定州志》,为人们了解在清初休养生息政策之下,当时嘉州社会与文化等方面所得到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张能鳞主政嘉州的时间虽不太长,却为当地百姓办了不少好事,得到后世的称颂与纪念。张能鳞“以经术饰吏治”,可谓是称于职守的“循吏”。他以儒学教士,以移风易俗、兴化致治为己任,将自己的理学思想运用到治民的政治实践中。在学问上,张能鳞以程朱理学为宗,以推崇先祖之学自励。张能鳞为官嘉州的作为,体现了中国古代传统知识分子积极人世,“志于道”,“以天下为己任”的一般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古代士人“学而优则仕”,为官主政,实现人生抱负的普遍做法。

猜你喜欢

高标嘉定康熙
非物质文化遗产
——嘉定竹刻
康熙:阳刚雄健
《康熙等五代清帝各书一“福”字》
小记者在行动
——小记者在超市宣扬“感恩环卫”系列活动
走进博物馆,感受嘉定800年
主备零耦合高标清同播系统的设计与实践
基于AFD技术的高标清同播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简述广东电视台高标清同播系统的应急
康熙下象棋
康熙爱读《武经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