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与《山海经》
2009-09-02王红旗
王红旗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文化遗产。其中的《山海经》堪称中华宝典之一。但是,在先秦诸子那里,却几乎没有学者提到《山海经》,只有《尚书》、《管子》、《墨子》、《楚辞》、《吕氏春秋》、《列子》等著作涉及若干与《山海经》有关的内容。
根据笔者的研究,老子生于公元前592年(属龙),长期任职周王室图书档案馆。《山海经》一书的编纂者非常可能是老子。应该是他把帝禹时代的《五藏山经》、夏代的《海外四经》、商代的《大荒四经》、周代的《海内五经》等历代地理文献编辑整理成《山海经》一书,并作为王子朝投奔楚国而送给楚王的见面礼(具有重大政治军事价值)。有关详情可参阅全彩绘精装本《经典图读山海经》(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一书。
孙晓琴在《墨子与墨文化》一文里指出,由于墨子既精通木匠手艺,又拥有大量图书,因此墨子(包括其家族)的职业与制作图书有关。墨子名翟,“翟”是长尾雉,古人在衣服上描绘出长尾雉的尾羽图案也称之为“翟”;因此,“墨翟”的含义是“用墨在衣服上绘画翟羽”。据此可知,墨子及其家族,很可能参与了许多图书的制作,其中就可能有《山海经》(包括《山海图》)一书。
众所周知,《山海经·五藏山经》的性质乃是帝禹时期的国土资源考察白皮书。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古今姓氏辞典》(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引《潜夫论》称,大禹就有一个名叫“墨如”的师傅(应该是墨子的先祖),当时也参与了帝禹主持的人类社会最早和规模最大的国土资源考察活动。我们知道,古人经常用职业和工作性质来给人命名。“墨如”一名的“墨”是绘画颜料,“如”是似、像的意思,因此“墨如”的工作就是给植物、动物、神人绘制图像。
有趣的是,据《实用汉字字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墨”是古代丈量长度的单位,《国语·周语下》“不过丈墨寻常之间”,韦昭注:“五尺为墨,倍墨为丈。”此外,木工所用的墨线,称为绳墨、矩墨,并引申为准则规矩的代称。又,“墨”在古代还有“烧田(用于田猎)”、“占卜灼龟的兆祥”等含意。从这个角度来说,墨姓家族的职业也可能与测量等活动有关。
1《墨子·法仪》(图一):“子墨子曰: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虽至士之为将相者,皆有法。虽至百工从事者,亦皆有法。百工为方以矩,为圆以规,(为)直以绳,(为)正以县,(为平圆水。)无巧工、不巧工,皆以此五者为法。”据此可知,墨子非常熟悉测量直角、圆周、直线、垂直线、水平线的技术和工具,而这是与《山海经》测量山川活动一脉相承的。
众所周知,墨子在光学领域有着超越时代的深入研究。他发现了光的直线传播现象,正确解释了小孔成像原理以及光的反射、凹凸镜的成像等。其实,墨子之所以对光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也是与《山海经》测量山川活动一脉相承的。事实上,中国人最早发明了“管”这种观测远方实物的观测仪器。古人所说的“管窥”、“管见”均源于此。所谓“以管窥豹,只见一斑”,说的就是通过“管”虽然能够看到更远的物体,但是视角也随之变小变窄。进一步说,“管”就是望远镜。著名的三星堆青铜面具的凸目造型,象征的正是管状望远镜。从这个角度来说,墨子对光的研究,以及对小孔成像的研究,实际上乃是建立在对“管”的使用基础上的。
2《墨子·尚贤中》引用先王之书《吕刑》“禹平水土,主名山川”。《吕刑》是《尚书》中的一篇,讲述的是周穆王晚年主持制定刑典。所谓“主名山川”,或解释为“负责名山大川”,其实准确说乃是“命名山川”的意思。事实上,《五藏山经》记述的东、西、南、北、中五个区域共计26条山脉的447座山,以及河流258处、地望348处、矿物673处、植物525处、动物473处(其中许多神奇的动物都是由人装扮的)、人文活动场景95处等内容,正是“主名山川”的体现。笔者和夫人、画家孙晓琴共同创作的42平方米巨画《帝禹山河图》把上述所有场景均绘入画中(见《经典图读山海经》扉页)。
据此可知,墨子对“禹平水土,主名山川”的活动是非常了解的。事实上,墨子非常尊崇大禹,并以大禹勤劳为民的精神为自己的榜样,其主张“节用”、“节葬”,维护工人、农民的利益,就是证明。而且,墨子喜欢穿黑色的衣服,实际上也是继承的大禹“尚黑”的传统。
鬼神祭祀、鬼神崇拜的习俗在我国由来已久,并且在民间长期广泛流传。但是到了先秦诸子百家时期,学者在对待鬼神的态度上,老子不谈鬼,孔子不语“怪、力、神”,孟子、庄子、惠子等也很少提及鬼神;唯独墨子不仅认为鬼神存在,而且认为鬼神具有“赏贤而罚暴”的社会功能。无独有偶,在先秦典籍《山海经》中,也有大量祭祀鬼神的内容。显然,《墨子》与《山海经》在鬼神的问题上,存在着某种一致性或者相关性。
1《墨子》对鬼的论述
现存的《墨子·明鬼下》(上、中篇已失传)开篇引用各诸侯国史书《春秋》有关鬼的故事,论述鬼神的存在,并认为:“自古以及今,生民以来者,亦有尝见鬼神之物,闻鬼神之声,则鬼神何谓无乎?”
关于鬼的种类,墨子认为:“古之今之为鬼,非他也,有天鬼,亦有山水鬼神者,亦有人死而为鬼者。”有必要指出的是,墨子主张“明鬼”,目的是利用“鬼神”的正面功能:“有鬼神见之,是以吏治官府不敢不洁廉,见善不敢不赏,见暴不敢不罪”,从而达到“是以天下治”的社会效果。
关于鬼的记载,墨子认为:“古者圣王必以为(有),其务鬼神厚矣。又恐后世子孙不能知也,故书之竹帛传遗后世子孙。咸恐其腐蠹绝灭,后世子孙不得而记,故琢之盘盂,镂之金石以重之。有恐后世子孙不能敬若以取羊(祥),故先王之书,圣人(之言),一尺之帛,一篇之书,语数鬼神之有也,重有(又)重对于之。此其故何?则圣王务之。”从这里不难看出,墨子读过的书非常多,而且熟悉不同信息载体的特点。
2墨子可能读过《山海经》
《明鬼下》称墨子:“然则姑尝上观乎《商书》,日:‘呜呼!古者有夏,方未有祸之时,百兽贞虫,允及飞鸟,莫不比方,矧(shen)佳人面,胡敢异心!山川鬼神,亦莫敢不宁。若能共允,佳天下之合,下土之葆。察山川鬼神之所以莫敢不宁者,以佐谋禹也。此吾所以知《商书》之鬼也。”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百兽、爬虫、飞鸟和山川鬼神“以佐谋禹也”的记载,非常符合《山海经-五藏山经》记述的内容。笔者认为,这表明墨子很可能读过《山海经》,或者至少间接知道《山海经》有关信息。可惜,《明鬼》引用的《商书》早已失传,笔者怀疑它可能就是商代的人文地理文献《大荒四经》,被收入编辑到《山海经》里。
事实上,《五藏山经》在记述东南西北中五大区域26条山脉时,每条山脉结尾处都描述有当地居民供奉的神灵,许多山峰上都有山神或者部落人神。
有鉴于此,笔者与孙晓琴在共同创作绘制42平方米巨画《帝禹山河图》时,特意将所有祭祀山川神灵的场景绘制在画面上,并把所有山神都绘制在相应的山峰位置上。
例如,《南山经》记有3条山脉,其方位大体在今日的湖北、湖南、广东、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和台湾海峡一带。南山一经地区的居民,供奉鸟身龙首之神,祭祀时要将玉璋埋入地下,并在洁白的草席上陈列稻米。南山二经地区的居民,供奉龙身鸟首之神,祭祀时要将玉璧埋入地下,并献上稻米。南山三经地区的居民,供奉龙身人面之神,祭祀的祭品有白狗和稻米。
《西山经》记有4条山脉,其方位大体在秦岭以北、阴山以南的陕西、内蒙古、宁夏、甘肃、青海、新疆一带。西山一经地区的居民,祭祀活动非常隆重。其中,华山地区的人们,祭品的规格是最高的太牢(同时献上猪、牛和羊三牲)。俞山地区的人们,祭祀活动极为虔诚,祭祀前要斋戒百日,祭祀时要献上百圭、百璧、百瑜,还有美酒百樽,并举行热烈的燎祭(在庭院点燃烟火,通过烟火把祭神者的心情和祭品送达上天之神)。其它地区的人们,祭祀时要献上羊,点燃百草,把祭品陈列在五色丝装饰的白席之上。
西山二经地区的居民,一部分供奉人面马身之神,祭品为雄鸡;另一部分供奉人面牛身之神(又称飞兽之神),祭品为少牢(同时献上羊和猪)。西山三经地区的居民,供奉羊身人面之神,祭品有吉玉和稷米。西山四经地区的居民,祭品有白鸡和稻米。
《北山经》记有3条山脉,其方位大体在今日的山西、河北、内蒙古(及其以北的地方)一带。北山一经地区的居民,供奉人面蛇身之神,祭品有雄鸡和玉圭。北山二经地区的居民,也供奉蛇身人面之神,祭品除了雄鸡之外,还要将一圭一璧投入深山以敬献给山神。北山三经地区的居民,第一部分人供奉马身人面之神,祭品为藻圭;第二部分人供奉彘身戴玉之神,祭品为美玉;第三部分人供奉彘身八足蛇尾之神,祭品为玉璧。他们都有一种特殊的习俗“皆食不火之物”,这可能是有关寒食节风俗的最早的文字记载了。
《东山经》记有4条山脉,其方位大体在今日的山东、江苏一带以及黄海和东海的诸岛屿。东山一经地区的居民,供奉人身龙首之神,祭品有犬和鱼。东山二经地区的居民供奉兽身人面(头戴麇鹿角)之神,祭品有鸡和璧。东山三经地区的居民,供奉人身羊角兽头之神,祭品为一只牡羊,还有黍米。东山四经地区居民的祭祀活动,由于文字缺失,我们今天已经不清楚了。
《中山经》记有12条山脉,其方位大体在今日的河南、湖北、四川、湖南北部、江西北部、陕西南部一带。中山一经地区的居民,一部分人的祭品为太牢和吉玉,另一部分人的祭品为羊和藻圭。中山二经地区的居民,供奉人面鸟身之神,祭品有吉玉。中山三经地区的人们,供奉泰逢神、熏池神、武罗神(实际上是美丽的后宫娘娘),祭品有羊、雄鸡、吉玉和稻米。中山四经地区的居民,供奉人面兽身之神,祭品为一只用五色装饰的白鸡。中山五经地区的居民,一些地方的祭品为太牢和吉玉,一些地方的祭品为黑犬、雌鸡、牝羊和五色装饰的吉玉;还有一些地方的祭品为黑色的太牢三牲和美酒、玉璧,届时人们还要举办盛大的舞蹈活动。中山六经地区的人们,要举办祭岳活动。中山七经地区的居民,分别供奉猪身人面之神和三首人面之神,祭品或为太牢和吉玉,或为羊和藻玉。中山八经地区的居民,供奉鸟身人面之神,祭品或为雄鸡、藻圭和谷米,或为少牢、美酒、玉璧。中山九经地区的居民,一部分人供奉马身龙首之神,祭品为雄鸡和谷米;一部分人供奉熊神,祭品为太牢和美酒、玉璧,届时人们还要跳武舞和文舞;还有一部分人供奉祖先之神,祭品为少牢和吉玉。中山十经地区的居民,供奉龙身人面之神(图三)和祖先之神,祭品或为雄鸡和五谷,或为少牢和美酒、玉璧,或为太牢、美酒和玉璧,届时还有巫祝表演二人合舞。中山十一经地区的居民,供奉猪身人首之神和祖先之神,祭品或为雄鸡和玉圭、五谷,或为太牢、美酒、玉璧,或为少牢和吉玉等。中山十二经地区的居民,供奉鸟身龙首之神和祖先之神,祭品或为雄鸡、牝豚和谷米,或为少牢、吉玉和美酒,或为太牢和十五副用五色装饰的圭璧。
3《墨子》与《山海经》对神句芒的记述
《明鬼下》记述有神句芒显灵的故事:“昔者郑穆公当昼日中处乎庙,有神入门而左,鸟身,素服三绝,面状正方。郑穆公见之,乃恐惧奔。神曰:‘无惧!帝享女明德,使予锡女寿十年有九,使若国家蕃昌,子孙茂,毋失郑。穆公再拜稽首曰:‘敢问神名?曰:‘予为句芒。”此处郑穆公或谓秦穆公。对比之下,夏代人文地理文献《海外四经》之《海外东经》记有:“东方句芒,鸟身人面,乘两龙。”也就是说,句芒乃是东方之神,亦是春天之神。春天万物复苏,因此句芒又是生命之神,《明鬼》所说“句芒赐寿”当源于此。
《尚书·洪范》提到金、木、水、火、土、谷“六行”。《周易》、《诗经》、《论语》等都未提五行。《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记有郑子大叔与晋赵简子之间的谈话提到“用其五行,气为五味,发为五色,章为五声”,似乎是用五行配五色,可惜言之不详。《老子》有“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的说法,但是没有涉及与五行的关系。
春秋时期成书的《考工记》则明确指出:“画缋之事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墨,天谓之玄,地谓之黄。”《墨子·贵义》篇亦称:“帝以甲乙杀青龙于东方,以丙丁杀赤龙于南方,以庚辛杀白龙于西方,以壬癸杀墨龙于北方。”可见两者都是将东方与青色(木),南方与赤色(火),西方与白色(金),北方与墨色(水)相匹配。《考工记》称“染羽,三人为缍,五人为緅”,《墨子·所染》亦称“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此外,《墨子》还认为“惟以五路智”。这里“五路”是指耳、目、口、鼻、肤五种感觉器官构成的五条信息通道。总之《墨子》与《考工记》两者还有其它许多相似或者相近的观点。因此,从墨子出身工匠、同时又博览群书来看,墨子应该读过《考工记》,墨子家族的成员甚至也有可能参与了《考工记》一书的撰写。
对比之下,《山海经·五藏山经》虽然没有明确提及五行,但是却把天下(华夏区域)划分为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东山经、中山经共计五个方位。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墨子与《山海经》有着很深的渊源。深入研究墨子与《山海经》的关系,既有助于更全面地认识墨子,同时也有助于更好地探索《山海经》成书与流传过程的来龙去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