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善民生与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跨越式发展

2009-09-02邱仁富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9年3期

邱仁富

摘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董的社会建设。改善民生是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是改善民生的生命线和精神支撑。金融危机背景下返乡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挑战。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改善民生为着力点,不断丰富农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食粮。加快民生改善,推进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必须要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推进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跨越式发展,大力促进返乡农民工再就业或自主创业、推动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全面发展,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环境的发展,加强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建设、推进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和话语建构。

关键词:改善民生;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返乡农民工;话语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09)03-0038-04

关注民生问题、改善民生问题始终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根本性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关注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继续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改善民生已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使命。改善民生是思想政治教育跨越发展的基础。只有加快民生改善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改善民生也需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作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下,以及由金融危机导致大批农民工失业的农村大背景下,改善民生与思想政治教育如同车之两辙,缺一不可,不可分割。它们之间的协调、共生发展将给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提供强大的驱动力。

一、金融危机背景下返乡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返乡农民工是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群体,在金融危机背景下,返乡农民工的数量不断增加,致使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负荷度不断加强,甚至有的农村不堪负重,从而使得农村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1返乡农民工现状扫描

自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对国内的冲击日益加深,导致大批中小型企业被迫倒闭或转引,大批农民工失去工作岗位,从而成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即“返乡农民工群体”。据有关数据显示:“在全球金融危机重压下,今年(2008年)中国已有67万家小企业被迫关门,约有670万的“就业岗位蒸发”,使失业人数远高于官方统计的830万”,其中农民工占了非常大的比例。然而,这个数据仍然不断在上升,农民工失业人数不断增加。2009年2月2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农村问题专家陈锡文在发布会上表示:据目前的统计,全国离开本乡镇外出就业的农民工的总量大概是13亿人,大约有15.3%的农民工因全球金融危机而失去了工作,或者没找到工作。据此推算,全国大约有2000万农民工失去工作,或者还没有找到工作就返乡了。2000多万农民工返乡,是一个极为膨大的、零散的社会弱势群体,将极大地增加农村的承载负担,农村的和谐稳定将面临新的挑战,维护农村和谐稳定的任务也就异常艰巨。

2返乡农民工给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新挑战

一般而言,失业农民工的流向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继续呆在城市寻找工作;二是返乡创业;三是返乡后既没有能力创业也没有土地耕种,成为“流民”,而2000多万返乡农民工基本上属于后两种情况。返乡农民工具有流动快、聚集密度高、情绪变动大、返贫率高、心理冲击大等特征,从而增加了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负荷和困难,使得农村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许多新的挑战,例如,如何确保返乡农民工的思想不受到境外宗教以及各种颠覆势力思潮的蛊惑?如何保持返乡农民工的精神状况、情绪、心理稳定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加强返乡农民工的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也就极为迫切。因此,稳定2000多万返乡农民工将关系到农村社会稳定的大局。要稳定这个大局最根本上来说一是要改善民生,二是要加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说,在这个特殊的时刻,改善民生不仅仅是个纯粹的民生问题,而且还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

二、改善民生是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最根本上是由经济来决定的。

1改善民生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是发动人民群众取得革命胜利的根本保证

在革命战争年代,关注民生问题,切实维护农民群众的利益直接关系到整个革命的成败。毛泽东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中指出,“我们要胜利,一定还要做很多的工作。领导农民的土地斗争,分土地给农民;提高农民的劳动热情,增加农业生产;保障工人的利益;建立合作社;发展对外贸易;解决群众的穿衣问题,吃饭问题,住房问题,柴米油盐问题,疾病卫生问题,婚姻问题。总之,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Ⅲ高度关注农民的生产生活问题,全心全意为老百姓谋福利才能得到老百姓的拥护,才能发动群众参加革命。思想政治教育在动员、宣传广大人民群众参加革命中发挥特殊的作用,而改善民生是革命战争时期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石,是我们党能够在艰苦的环境在农村生根发芽的“金规则”。毛泽东指出,“要群众拿出他们的全力放到战线上去吗?那么,就得和群众在一起,就得去发动群众的积极性,就得关心群众的痛痒,就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的问题,盐的问题,米的问题,房子的问题,衣的问题,生小孩子的问题,解决群众的一切问题。我们是这样做了么,广大群众就必定拥护我们,把革命当作他们的生命,把革命当作他们无上光荣的旗帜。”解决群众的生存、生活问题,才能赢得民心,解决群众的一切问题才能得到群众的全力支持,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才有保证,出实效,革命才有强大的后盾。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实现又快又好地发展,根本上来说是我们党始终把人民群众的民生问题放在突出位置,始终成为改善民生的领导力量。简言之,中国的革命战争实质上是农民战争,农民革命源于对民生的诉求,我们党能够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取得革命胜利的核心在于始终改善、维护和发展民生。

2改善民生问题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同样以改善民生问题为基础。邓小平提出“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就是建设物质文明”。物质文明是基础,是第一位的。农村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

断提高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据有关数据显实,自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村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从1978年到2006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134元增加到3587元;从1978年到2005年,我国农村人均居住面积从8.1平方米提高到29.7平方米”。而与之相伴的是农村文化有了新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发展有了新的突破,农村文化产业崭露头脚,城乡文化交流日益频繁。都市文化、乡村文化的交流互动、冲突融合的态势基本形成。事实证明,改革开放以来,民生不断改善,农村精神文化需求也不断增加,党的政策、方针、策略很快得到贯彻落实,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得到快速发展。

3改善民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题中要义。是新时期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基础

改善民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奋斗目标。生产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第一要务。生产发展才能改善民生,改善民生才能生活宽裕,生活宽裕才能发展乡风文明。自国家实行农业税费改革,取消农业税,实行“两免一补贴”以来,农民负担大大减轻,农民的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农村生活得到很大改善。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传媒载体、活动载体、管理载体等发展迅猛。在国家政策的帮助下,电视电话村村通取得重大进展,县、乡、村文化网络资源一体化建设,乡村文化室得到重新组建和发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乡村文化需求不断增加,乡村文化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电视、电话、报纸、网络日益成为广大农民生产、生活、娱乐的重要载体,也是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重要载体。在广大农村,乡村民俗活动枝开茂盛、蓬勃发展,干群关系日益融洽,人民内部矛盾不断得到妥善解决,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迎来了又一个发展的新高潮。

三、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是改善民生的精神支撑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经济越发展就越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改善民生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推进改善民生问题是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为改善民生问题提供强调的精神动力。

1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是处理广大农民内部矛盾的利剑。是改善民生的助推器

社会转型时期,大批返乡农民工导致广大农村发生深刻的变化,各种矛盾不断凸显,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改善民生的阻滞力。农村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的局势没有得到根本扭转,各种收入分配方式没有很好地协调一致,农民眼前利益、局部利益与社会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没有很好处理等,导致农村一系列的思想问题。这些问题靠强制的行政命令是不行的,需要发挥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沟通作用、导航作用、说服教育作用。毛泽东指出:“凡属于思想性质的问题,凡属于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只能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而不能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去解决。”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正是通过民主讨论、说服教育、动之以情、晓之以礼,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等手段化解农民之间的各种矛盾、化解农民与党员干部的矛盾、化解农民发展同环境、资源之间的不和谐因素等。并在推进村民自治、发展基层民主和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等发挥重要作用。而这些矛盾的化解和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是改善民生的助推器,也是构建农村和谐的助推器。因此,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是正确处理农民内部矛盾的一把利剑,是改善民生不可或缺的重要推动力量,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够忽略或轻视。

2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为改善民生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民生问题不仅仅是个物质改善的问题,还包括由物质改善衍生出来的一系列的非物质性问题。如农民生活的幸福指数、满足感,获取物质享受的意识、理念,家庭和谐、邻里和谐、心灵和谐等指标。在追逐财富方面,在追逐财富的过程中一些农民的致富理念出现多样性,甚至是错误的。如“六合彩”在农村的泛滥在很大程度上是抓住了一些农民追逐财富的心态。笔者调查发现,在一些乡村,尤其是一些比较落后的乡村,“六合彩”似乎成为一种“公开”的“致富之路”。许多村民都希望能在短时间内实现暴富,结果导致倾家荡产;在信仰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说,有的农村日益进入健康信仰的黄昏。许多返乡农民工的信仰缺失、迷失、困惑、真空等,给封建迷信、宗族崇拜、邪恶信仰以及境外颠覆势力的思想钻得空间,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传统乡村道德失范、家庭美德缺失、心灵丑化等现象都需要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去匡正、驱邪、扶正、充实广大农民的精神生活,否则改善民生将无法长期健康有序进行,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遭到破坏。改善民生很重要的是靠农民的观念改变,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很好的发挥规导功能,给农民提供强大的精神导航和支撑。

随着农村物质生活的不断改善,农民精神生活的需求也快速增加,迫切需要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快速发展。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快速发展反过来促进民生健康有序的改善。加快民生改善,推进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定返乡农民工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加快民生改善推进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加快民生改善,推进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必须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1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推进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跨越式发展

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就是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落实国家“三农”政策,加大支农惠农的力度,多予、少取、放活。在推进农村经济发展进程中推动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传媒载体、文化载体、活动载体等方面的跨越式发展。加快农村网络建设,推进农业科技信息化发展,建设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加工、销售网络信息跟踪和市场一体化建设。使农民可以在网络上及时了解耕种信息、市场需求、国家的农业政策等,从而推进农业生产的有计划、有规范、有程序、有销路,带动农民的积极性。并在此基础上,农村网络建设要开辟农村红色网站,大力宣传农村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事迹、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情感、历史上的爱国英雄、劳动模范等;大力发展符合农民的网络娱乐活动,逐渐使网络成为广大农民生产、生活、娱乐、消费、学习的重要载体,成为了解历史、了解世界、了解国家政策的窗口。加快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传媒载体、文化载体、活动载体的跨越式发展,大力推进电视、电话村村通工程,改造传统农村传媒载体,推进农村传统文化载体、活动载体的现代性变革。

2积极促进就业,推动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全面发展

就业是民生之本。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进步,现代化农业生产使农村由“隐『生失业”向“显性失业”的趋势日益明显,解决农村就业难的问题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发展的大局。必须“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培训。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加大农村教育的力度,提高农民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加大农村人力资源的开放力度,培育一大批农村实用人才,培育新型农民。在体制机制上积极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加大农村职业培训的力度,重点加强返乡农民工的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城市伦理等培训。培养返乡农民工养成城市的道德水平和行为规范,减少城乡之间的“道德惰距”、“文化惰距”,并逐渐转变就业理念,倡导和鼓励返乡农民工返乡创业。此外,要着力加强返乡农民工的心理疏导,对返乡农民工群体的再就业、自主创业进行心理上的“问诊”。加强对返乡农民工的人文关怀,帮助返乡农民工解决因失业而返贫、致贫等实际问题。

3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环境的发展

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离不开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环境,马克思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良好的生态环境能够推动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反之亦然。而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环境最核心的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这也是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环境亟待解决的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就是要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探索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农村贫困救济制度,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体系建设,农民工的福利、医疗、保险机制建设等。使广大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济,给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营造和谐的生态环境。

4加强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推进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和话语建构

民生的改善需要党的领导,加强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创新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丰富内涵,要从农村革命时期的阶级斗争、土改革命、文化大革命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解放出来,要继承和发扬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容,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内容、新型农民建设内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等一系列的具有鲜明时代性的内容,要在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中体现。创新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形式,就是要发挥农村党的基层组织的领导作用,推进传统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现代性转换,农村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有些是过时的要坚决摒弃,有些是具有生命力的但话语体系过于陈旧,必须要不断创新话语体系,推进农村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现代性转换。

推进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的现代性转换必须把握两个维度,一是对农村传统过时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进行解构和重构。二是对抽象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深入浅出的话语转换。对农村传统过时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解构和重构就是要不断摒弃农村长期积淀起来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如土改、批斗、革命、地主、富农、贫农、资产阶级分子、割资本主义尾巴等,这样传统的话语应该被终结,取而代之的是构建文明乡村、生态乡村、和谐乡村、和谐家庭、邻里团结等新时代的话语。要建构一些符合时代特征、体现党的时代精神和时代步伐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加强“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针对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情况,有目的地把党的重要会议精神、党章的修改精神、重大战略思想等比较抽象的文本话语进行诠释和转换,转换成老百姓喜闻乐见、容易接受话语。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更加要体现民族性、地方性等特征。针对返乡农民工群体的话语形式和话语内容,在加强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在中有必要创新话语形式,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与返乡农民工群体的话语能够进行良性沟通。

参考文献

[1][9][1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7,38,39,

[2]中国经济周刊[DB/OL],http://business.sohu.com/20090105/n261565889,shtm,

[3]中农办:春节前2000万农民工失业返乡[DB/OL],http://money.163.com/09/0202/10/5152AQQA00252G50.html,

[4][5]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7-138,137-138,

[6]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8,

[7]人民日报理论部编,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若干重大问题解析[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7:173,

[8]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09,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l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