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Bethe和Peierls之间的通信

2009-09-01

国外科技新书评介 2009年7期
关键词:伯明翰曼哈顿原子弹

Sabine Lee University of Birmingham

The BetheMPeierls

Correspondence

2007, 506pp.

Hardcover

ISBN 9789812771353

Sabine Lee著

本书的作者在1992年还是英国剑桥大学学习历史学的博士生,当他参加当年剑桥大学的Dirac的纪念讲座,聆听了Rudolph Peierls的题为“对称性破缺”的报告,深受启发,决定探求这位80多岁的老人为什么还活跃在研究前沿,并成功地引发科学家和非专业人士的强烈兴趣。3年后,作者在Peierls去世前不久,采访了他。在2小时的采访中,老人经常提到两个人的名字。一位是他长达70多年的老同学和挚友,当时在Cornell 大学的Hans Bethe教授;另一位是他在伯明翰大学的老同事Gerry Brown教授。作者很快发现Peierls留下大量书面资料,其中可能最重要的是他和朋友之间的大量通信。而他同Bethe的通信多达几千封。这些引人入胜的书信闪烁出这两位杰出生命在生活和科学研究的光彩,也反映出他们所处时代的学术和政治的历史环境。

Rudolph Peierls(1907-1995)是犹太人,早年跟随Werner Heisenberg学习核物理,22岁因提出正载子理论解释半导体的导热和导电性质而闻名。希特勒执政以后,1939年他移居英国,在伯明翰大学教授物理,并与James Chadwick和Otto Frisch一起研究原子物理,1940年他和Frisch写了一篇论文,阐述一种铀裂变的炸弹的可能性。1943年,他和Otto Frisch,James Chadwick参加了美国的曼哈顿计划,与Robert Oppenheimer, Edward Teller, Enrico Fermi, Leo Szilard等一起工作,终于研制成功促使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原子弹。战后他又回到英国伯明翰大学和牛津大学做物理学教授。重要著作有《The Laws of Nature》 (1955), 《Surprises in Theoretical Physics》 (1979) 和自传 《Bird of Passage》 (1985)等。

Hans Bethe(1906-2005),父亲是德国人,母亲是犹太人。早年在慕尼黑大学跟随Arnold Sommerfeld学习物理学,是一名有希望的理论物理学家。1931年去罗马与Enrico Fermi一起工作。1933年已经成为著名的原子物理、凝聚态物理和核物理家,但因德国的纳粹种族法而被迫移民,先去英国,两年后转到美国的Cornell大学。他在战前提出的恒星中氢M氦转变的能量产生理论获得196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成为美国Los Alamos 曼哈顿计划的理论部的领导人,参与研制成第一个原子弹。战后他积极推动反氢弹试验以及限制核武器扩散等活动。他在Cornell大学培养出一大批杰出物理学家。1975年他退休后继续工作在热物理过程、冲击波和中子反应等物理学前沿。

本书收集了他们俩长时期以来的大量通信,内容丰富,不仅反映了他们的生活,还有他们在重要的科学发现中的交流和合作的过程,他们从事的大学教学,他们对研制原子弹的贡献,后来发展到反对核武器竞赛的活动以及他们乐观的处世态度。

谈庆明,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Tan Qingming,Professor

(Institute of Mechanics,CAS)

猜你喜欢

伯明翰曼哈顿原子弹
咋回事
Analyze the Limitations of Study the Oral Feedback in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
Research on the importance of students’ silence in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
世界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后在中国引发原子图书出版热
垃圾围城
伯明斡度假
两次原子弹爆炸幸存者去世
曼哈顿中国城失火一人死亡
原子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