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咬定青山不放松,学以致用

2009-09-01葛文艺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09年6期
关键词:语文教材写作能力教学方法

【摘 要】中学语文教材中蕴藏着十分丰富的作文素材,如果教师能很好地引导学生深挖教材,并在作文中灵活地加以运用,可以使学生在教材学习的同时,积累充分的写作材料,为学生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语文教材 作文材料 教学方法 写作能力

作文,犹如堆雪人,建楼房。雪人是一捧捧雪堆砌而成,楼房是一块块砖堆砌而成。素材,就是搭建作文的那“一捧捧雪”“一块块砖”。缺了这“一捧捧雪”“一块块砖”,即使拥有深刻的立意、巧妙的构思、靓丽的语言,也写不出好的作文来。所以,写好考场作文,第一要务就是材料。很多考生一边在感叹素材的缺乏,一边对身边的课本这座“青山”却视而不见。面临高考的学生,没有那么多时间去涉猎和加工浩如烟海的作文材料,那么,我们何不咬定“青山”不放松就近取材,学以致用呢?那怎样活用课本取材作文,现就此谈谈自己的一孔之见。

一、名言巧用、佐证观点

高考《考纲》规定:高考作文重在对考生语文综合素养的考查,而最能展现综合素质的又是作文,作文水平的高低,更要看你文章的文化底蕴。而课本中的名言则是民族文化的精髓,作文时能巧用课本中的名言不能说不是一捷径,既可有力的证明作者的观点,增加文章的说服力,又可使文章显得很有品位。

例如2008年山东满分作文《春来草青,淡泊人生》中分别用陶渊明的《饮酒》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等,来作为每段的开头,并自成一段,由此引出每人的生活态度,以此来证明“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观点。

又如:2007年上海满分作文《必须迈过这道坎》中一段,“王安石的‘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不正是模仿杜牧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吗?我读过李白的天真浪漫,‘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读过杜甫的忧国忧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读过李清照的凄苦愁思,‘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正可借前人之力,登上升级之梯”。此段一连串的引用了我们所学过的课文中的名人名言,将“跨过‘一味模仿”这道坎的观点阐释的十分透彻,又使文章文采盎然、魅力四射。

二、事赋新意,凸现主题

2003年湖北高考满分作文《孔明挥泪斩马谡》,借用高中第四册课文《失街亭》中精彩片段。在情感与理性之间,孔明拨开情感的迷雾,以国事为重作出了英明果断的决策。考生借此内容删繁就简,紧紧围饶孔明的内心矛盾做足文章,艺术地回答了“感情亲疏与事物的认知”话题的内容。2006年江苏满分作文《孔雀东南飞新传》,小作者在高中第一册课文《孔雀东南飞》的基础上大胆想象,赋予刘兰芝与焦仲卿以新的意蕴和内涵,借以影射现实,不仅对作文话题“水灵动、山沉稳”进行了全新的诠释,更让人想到了某些人“蒲苇”“磐石”般誓言的虚伪,故事意蕴深厚,耐人寻味,这样借古事赋新意,既有斑斓的历史气息,浓郁的时代色彩,又凸现了主题,还显示了考生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辟蹊经的创新方法。

三、载体精选、挥洒才情

作文中情感的体现,定要有一个“高贵”的载体来挥洒才情,“高贵”的载体哪来呢?我们同样可从课本中去找。例如:2005年的满分作文《大禹,请留步》一文,将话题“生有所息和生无所息”的立意放在《大禹治水》故事中的主人公大禹和妻子的身上,让他们成为形象载体,通过大禹治水路过家门而不归时妻子声泪俱下的场面描写来表达主题,既生动感人又寓意深刻。又如《烟岁风逝、名随史流》,文章选取了项羽、司马迁、李白、杜甫四个典型的历史人物作为形象载体来挥洒才情。用人名作小标题,一人自成一段,分别赞扬他们宽怀、坚毅、不屈、忧国忧民的高贵品质,突出了“人生在世要忘记该忘记的,留下该留下的”。

四、语段沿用、彰显文气

苏辙说:“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作为学生养文气于文中,也是学以致用,活用教材中的语段,变换角度求得新意。例如2007年河北满分作文《走自己的路》中的一片断,“我愿学伯牙断琴,只为知音。千百年来……以琴慰友,子期知伯牙之音,伯牙知子期之心。我愿学东坡正直敢言,装了一肚子不合时宜,苏轼流放岭南,仍高歌‘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片断中所选的材料源于中学课文,既显示出作者对语言文字驾轻就熟的能力,也使文章气韵流畅,字句铿锵。

★作者简介:葛文艺,湖北省当阳市草埠湖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语文教材写作能力教学方法
基于gitee的皮肤科教学方法研究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小学语文字理教学方法探析
论语文教材中古典诗文吟诵教学方法
语文教材中寻找口语训练的契机研究
小学语文教材共有课文的词语编排情况考察
论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方法的创新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初中语文教材中情感元素的教育价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