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及其构建途径

2009-09-01韩振峰

中州学刊 2009年4期
关键词: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精神家园

韩振峰

摘 要:精神家园是民族生命力的精神之母、创造力的精神之源、凝聚力的精神纽带、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由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根基、时代精神和价值目标所构成。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必须坚持以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为根基,以外来健康有益文化为补充,大力繁荣发展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现代优秀文化,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魅力和生命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可以进一步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关键词: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民族精神;时代精神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09)04—0023—04

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是民族的凝聚力和生命力的根本所在。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命题,并把它作为我国文化建设的一项戰略任务,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繁荣发展民族文化的高度自觉和强烈的历史责任感。

一、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应把握的主要内容

精神家园指的是人们精神生活、精神支柱、精神动力和精神信仰的总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整个中华民族共同依托、共同传承、共同发扬的文化精神、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的总和,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作为个体来说,有了精神家园的支撑,人就有了安稳感、温馨感和幸福感,人的生活才有意义;失去精神家园,人就会感到精神空虚和不知所措,甚至发生心灵扭曲和变形。作为一个民族来说,精神家园是民族生命力的精神之母、创造力的精神之源、凝聚力的精神纽带、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加速、文化影响力日益增强的今天,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不仅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还具有非常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般说来,民族的共同精神家园由这个民族共同的文化根基、共同的时代精神和共同的价值目标所构成。因此,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必须注重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一要挖掘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根基。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都必须依托其自身的既有文化传统。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坚持和发展了尊道厚德、义利兼顾、乐群贵和、和而不同、勤俭自强、诚信敬业、经世致用、天下为公的优良传统。这些优良传统不仅为中华民族的团结提供了共有的文化根基和精神纽带,而且对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华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对世界和自身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承载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追求和精神气质。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需要弘扬中华文化。这不仅充分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繁荣发展民族文化的强烈历史责任感,而且表明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优秀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确立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的根基。中华民族需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紧紧依托自己的文化传统,以崇敬、自豪的态度对待自己的文化传统,以骄傲、乐观的态度展望它的发展前景,通过挖掘整理和科学扬弃,使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不断延续,始终保持其鲜明个性和独立品格。

二要弘扬中华民族共同的时代精神。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性体现,是中华民族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顺应时代潮流形成的精神气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的总和,是激发社会创造活力的强大力量。改革创新是中华民族不断进步的灵魂、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永葆生机的源泉。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充分体现和吸纳了新时代的要求,为中国社会的发展注入了鲜活的力量。弘扬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有利于当今中国社会形成追求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和其他创新的局面,有利于中国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进一步繁荣和昌盛。在弘扬中华民族共同的时代精神过程中,必须把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如何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当成至关重要的创新工作来抓,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从而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思想和观念成为引领中华文化发展的主流。

三要提倡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目标。一个民族的延续和发展需要共同的价值目标。共同的价值目标犹如一盏明亮的灯塔,它不仅照亮中华民族前进的道路,而且点燃中华民族奋斗的希望。当前,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目标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共同的核心价值体系。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是确保该社会系统得以运转、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基本精神依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第二,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八个字,凝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义,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目标追求。①第三,实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②的和谐社会,这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社会追求。以上三个方面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追求,昭示了中华民族繁荣发展的光明前途。

二、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着力点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建设共有精神家园越来越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愿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历史条件下,通过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来进一步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必须坚持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以外来健康有益文化为补充,大力繁荣发展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文化,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魅力和生命力。③为了使中国传统文化更好地与时代要求相适应、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现代文明相辉映,我们必须着重把握好以下几个着力点。

一要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关键。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核心要素,因为任何一种文化首先应当是一种民族文化,它总是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和民族区域产生和演变,凝聚着民族对世界的认知和感受,积淀着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离开文化的民族性,所谓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便无从谈起。任何一个民族文化的延续发展,都是在既有的文化传统基础上进行的,否定传统、割断历史,就会迷失方向、丧失根本,民族的精神家园也就无从安置。几千年来,中华民族饱尝艰辛、历经磨难却生生不息、绵延不绝,其生存之根、力量之源就是不朽的传统文化精神。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建设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必须充分认识和挖掘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从而使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得以薪火相传。

二要以建设富有时代气息的现代文化为重点。要想使中华文化富有生命力、使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富有时代性,就必须在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建设富有时代气息的现代文化。“继承和创新,是一个民族文化生生不息的两个重要轮子。”④历史上有些曾经辉煌于世的古代文明后来之所以走向衰落,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它没有求变求新、与时俱进。中华文化只有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其时代内涵,开辟出新的生长点,形成富有时代气息的现代中华文化,才能使我们的精神家园始终清新怡人、魅力常在。当前,建设体现时代性的现代中华文化,最重要的就是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吸取新鲜养分,不断丰富自身内涵。例如,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着力培育平等观念、主体观念、民主观念、自主观念、法制观念等顺应历史潮流、反映时代价值的新人文精神;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努力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内核、与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相衔接的现代中华文化;清醒认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趋势,努力在人民群众的创新实践中创造出无愧于伟大时代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中华民族的不断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三要以吸收外来有益文化为补充。我们强调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但绝不意味着排斥外来文化。世界文明丰富多彩,彼此间既存在差异,又有一定的共同性,人类文明发展史就是一部各国文化不断交流、融合与创新的历史。在国际间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如果排斥外来文化,在文化上搞自我封闭,只会延缓民族文化发展的进程。我们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博采各国文化之所长,吸收外来有益文化为补充,促进中华民族文化体系更加丰富和完善。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我们更需要大力加强与世界多种文化的对话与交流,学习借鉴国外文化的一切进步因素,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增添更多亮丽的风景线。

三、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主要途径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一项系统工程。人类精神家园建设与物质家园建设相比,其规划更复杂,设计更精细,要求更周密,任务更艰巨。我们必须紧密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结合人民群众迫切需要提高精神文化生活质量的新期待、新要求,切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使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精神家园更加幸福美满。

一要加大对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力度。多年来,我们党一直高度重视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宣传和教育,广大宣传工作者也一直把弘扬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快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继续发挥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宣传教育功能,继续加大对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力度。要通过拍摄反映民族题材的电视专题片、编写相关通俗读物、在媒体上开设相关专题专栏等多种形式,把弘扬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群众性文化活动、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去,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传统文化,喜爱传统文化,自觉成为传统文化的承载者、传播者;要充分发挥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传承功能,使优秀文化传统更好地渗透和融入到人们的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之中;要采取措施积极推动民族文化的丰厚资源与现代数字、网络技术的结合,在移动文化信息服务、数字远程教育和数字娱樂产品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使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容更加时代化、现代化。

二要认真挖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有益资源。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我们要按照“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要求,对绚丽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进行科学梳理,认真挖掘那些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内容,汲取其合理的思想内核,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在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中,创造符合时代精神新要求、符合社会发展新潮流的现代精神文化体系,使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更好地体现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精华。

三要高度重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悠久的中华文明发展史,为后人留下了极为丰富而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些遗产既包括物质形态的有形文化遗产,如文物、典籍等,也包括以精神文化形态存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传统艺术、民间工艺、口头传说、民俗活动、节庆礼仪等。所有这些文化遗产都或多或少地记录着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和审美理念,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稀世物证,也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延续传承的重要载体。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文化根基。为此,我们要充分认识祖国传统文化遗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切实做好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工作。要继续实施重点文物保护工程,切实采取有力措施抢救濒危文物古迹,重视重要革命文物的收集和革命历史遗迹的保护,完善重大建设工程中的文物保护制度,切实做好基本建设中抢救性文物保护和考古挖掘工作;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加强民间文学、民俗文化、民间音乐舞蹈、少数民族史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要认真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继续实施中华古籍特藏保护计划;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资源,使中华传统文化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进一步发扬光大。

四要大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也是推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不竭动力。中华民族自古就有自强不息、锐意创新的光荣传统。为了使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永葆青春活力,我们必须大力推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创新。要进一步理顺文化行政管理体制,形成有利于传统文化创新的管理格局;要通过推动传统文化学科体系、学术观点和科研方法的创新来推进传统文化的创新,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更好地适应当代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保持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强烈的时代气息;要着眼于增强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在遵循文化规律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反复磨砺、精益求精,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的创新,实现题材、品种、风格和载体的极大丰富。

五要大力扶持和发展传统文化产业。发展传统文化产业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途径。为了有效扶持和发展传统文化产业,我们应当制定和完善扶持传统文化的公益性事业和产业、鼓励传统文化创新等方面的政策,形成有利于传统文化繁荣发展的政策体系;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进一步加大传统文化产业投资力度,形成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确保对传统文化的公益性事业建设的财政投入逐年增长;要大力发展传统文化的经营性产业,推动形成以传统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为补充的文化市场格局;要重点实施重大传统文化的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传统文化的产业基地建设,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传统文化产品和品牌。

六要着力塑造积极健康的民族心态。一个民族的心态是该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育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首先需要塑造健康的民族心态,健康的心态、情感和高度的民族自觉是民族精神家园建设的基石。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是民族情感、民族精神家园的基本支撑。为了培育中华民族积极健康的民族心态,我们必须大力开展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教育,通过学习了解中华民族的光辉历史和我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激发全体社会成员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要积极开展国格教育和国耻教育,使人们更加自觉地维护国家权益和民族尊严,唤起全体社会成员的民族情感;要注重引导人们保持谦逊理性的民族心态,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以更加自信的姿态和宽阔的胸怀对待世界各民族文化,在与世界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学习中,不断塑造民族精神,创新民族文化,优化民族性格,升华民族品格,锻炼民族意志,健全民族心态。

总之,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离不开每个社会成员的广泛认同。在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过程中,我们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广泛吸引和动员全体社会成员积极参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在参与建设中扩大认同,在尊重差异中扩大共识,努力使全体社会成员思想更加纯洁,心情更加舒畅,信仰更加坚定,精神更加凝聚。

注释

①刘云山:《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党建》2008年第5期。

②《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5页。

③刘云山:《更加自觉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人民日报》2007年10月29日。

④胡锦涛:《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9页。

责任编辑:思 齐

猜你喜欢

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精神家园
激励弘扬时代精神
“她时代”新闻报道中的“时代精神”呈现
现代艺术的盛宴彰显“一带一路”时代精神
强化“四个意识” 构筑各族群众共有精神家园
《狼图腾》与中国的图腾文化
时代呼唤写意中国画
经营好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坚守精神家园 争创文明城市
为传统诗词注入时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