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在中国
2009-08-31简·麦卡尼
简·麦卡尼
今年4月13日出版的美国《新闻周刊》封面故事是:基督教在美国的衰落。文章宣称美国进入“后基督教”时代,剖析了近年来美国基督教徒数量急剧减少的种种原因与发展前景。与此同时,基督教在中国却发展迅速。
北京一家豪华酒店的走廊里,一阵轻轻的“阿门”声回响着,数十个年轻的中国人聚集在铺着米色地毯的会议室里聆听上帝的圣言。他们大多二十来岁,打扮非常时髦——女的穿着高筒靴,男的戴着时尚的针织帽子,塞在座位下面的皮包不是路易·威登就是普拉达。一位男子走上讲台说:“下面让我们阅读《约翰福音》。”于是传来一阵翻开《圣经》的沙沙声。这是北京星期五晚上的一个《圣经》学习班,也是越来越多富裕的中产阶级白领们的周末休闲选择。
事实上,这种学习班是非法的,主持牧师也不是获得国家批准新教教堂的牧师。但人们没有试图掩饰这种“地下”宗教聚会——在会议室的门口挂着用中文标示的牌子:“山墓地教堂聚会处”,酒店的电梯外面有展板指示参与者去五层。显然,这次聚会并没有保密,参与者也没有焦虑感,更不要说害怕政府会突然干扰这种非法的集会。这些年轻人并非试图从非法活动中寻求刺激,而是希望站在一场寻找信仰与精神满足的运动的前沿。
早在19世纪,新教及罗马天主教的传教士们就试图在中国传播基督教。20世纪初,传教行为遭到义和团的激烈反对。直至1978年,邓小平倡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支持民众的信仰自由,从而为基督教带来了发展机遇。如今,中国政府允许新教和天主教在一定范围内活动,如天主教徒必须在中国天主教爱国会管理下的教堂做礼拜,新教徒则在政府批准的宗教机构——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三自”为自治、自养和自传)——下活动,它们的成员大约为2100万,基本上等同于澳大利亚的人口数。其他的基督教组织都是非法的。
但是,这并没有减少中国的教众。事实上,官方的数目远远少于实际的总数。最近有调查表明,独立于国家批准的教堂的基督教徒数量高达1亿,这就意味着几乎每10个中国人中就有1个是基督徒。和任何一个人谈及这个问题,对方都会承认自己认识的人中有信教的。
在中国,基督教徒的涵盖面非常广。上海一家国际银行的部门经理就向笔者提到银行的许多职员都是基督徒。笔者也曾经造访过远离城市的山村,在离孔子故乡曲阜不远的一个小山村里,大约有3000位村民是基督徒。
如今,人数最多,最活跃的传教形式是“家庭教会”。典型的“家庭教会”是:人数不超过25人,因为这是法定不需要申请的聚会人数上限;地点在普通居民楼;参加者主要是城市专业人士;没有教堂的长凳,只有沙发和折叠椅;使用的传道资料多从互联网下载。这种“家庭教会”的好处是没有教堂、没有专职工作人员,因此也没有财政负担,但问题是管理质量难以保证,同时缺乏富有经验的传道人,经常是信教两年的基督徒在指导信教1年的。
基督教为何能在中国如此昌盛还是一个谜。是否是因为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所带来的影响,使这种来自西方的宗教显得独具魅力?
以斯拉·金神父是位于北京近郊一个基督教会的负责人,他认为基督教在中国的前景不同于西方。在西方,基督教在衰落,尤其是在欧洲,但是在中国,基督教却发展迅猛。教堂给人们带去一个大家庭的感觉。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各个社会阶层之间、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大,基督教给人们带去一种安慰与精神力量。在去年四川大地震中,不少志愿者都是基督教徒,他们提供了许多帮助。许多人现在还在那里,救助幸存者,有时进行布道。
未来基督教在中国会如何发展、会产生怎样的影响,现在尚无法知晓。希望在中国政府的努力下,基督教能够成为一股有利于中国社会稳定与和谐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