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行政管理部门的职与责
2009-08-31谭湛
谭 湛
摘要:在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的改革过程中,高等院校的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责必须包涵学校的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和价值理念的建构等互为条件、互为补充的三个方面。对于建立和发展一所生命力旺盛的大学来说,做好经营管理是基础,人才培养既是关键手段又是核心目的,价值理念则是大学的灵魂和指引它走向长久的明灯,这三个方面的引导和架构作用对学校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高等院校 行政管理部门 职责
进入21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我国的高等教育在改革中快速地走向大众化,在对传统的反思和总结的基础上。社会已经对大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任何一所大学都可以被视作一个实体的、观念的、人的三位一体系统,即组织结构、文化理念及其执行、承载者——师生员工。大学行政管理部门肩负的职责包括协调好学校内外的资源互动,构建并维持良好的组织运行机制,以完成大学的短期和长期目标,实现大学自身的价值。
一、建构大学实体,奠定生存发展基础
大学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人、财、物所组成的,处在一定的环境之中,具有一定的结构和指向一定目的的有机整体。一所成功的大学,必然有一个有序的动态组织结构,包括大学的体制结构、规模结构、专业结构等,必须对这些结构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及时的改进,最大效率地整合利用当下的教育资源,实现大学的育人功能、科研功能和社会服务的功能。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急速扩张和走向自主经营的变革时期,许多大学规模宏大,师生员工上万,资金流动逾亿,没有专业的管理知识和出色的管理才能是不可能实现它的平稳发展的。国外早在百余年前就开始大学行政管理职业化的探索,当今世界多所著名大学的行政管理已经是非常职业化了。“在英国,选择大学校长,倾向于管理经验第一。”伦敦经济学院院长霍华德·戴维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英国前5名的大学校长中,有3位不是来自高等教育领域。”“我的主要职责就是制定学校的发展战略和规划。而开设和制定金融管理课程,并提供建议和指导,只是职责中很小的部分。”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速发展、信息膨胀、优势资源争夺又十分激烈的情况下,对高校职业化管理内涵中的以下不可分离的三个部分进行深入思考具有现实意义:
首先,对环境做出及时准确的判断。作为一个完整而独立的教育组织系统。大学一方面总是在一定的外部环境资源下生存并发展的,另一方面其内部也有一套包含管理者和被管理对象的内部体系在相互作用。大学行政管理部门的作用就是体现在沟通和平衡内外的信息和能量。这就需要管理者们既要清楚地认识到大学以外的世界是什么,包括政策环境、社会需求、国际格局、学术潮流等一切相关信息。又要了解大学内部的运行体系中各个层面、要素的状态如何。这样才能在最恰当的时机作出最佳的规划和决策。最近几年国内各大学异口同声地提出建设研究型的、国际一流水平的大学的口号时,就折射出一些对当下的大学自身和环境的认识和判断的不清醒。这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学校的经营机制、人才选用、资源配置等方面的低效和对现实的不适应。所以,观察思考,审时度势,洞察国家乃至世界的发展动态,关注历史责任和时代需求。是处于信息和能量急剧膨胀的今天的大学管理者们首要的必修功课。
其次,整合最有利于本校发展的资源。任何一所大学发展壮大所需要的资源主要是人、财、物等几个方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当今可供教育发展的潜在资源并不稀缺。稀缺的是对资源的整合能力。急功近利更是削弱了高校自身对于资源特别是人力资源的整合、发掘能力。在高等教育走向市场化的过程中。由于忽视对学校发展的中长期目标的社会效益的考量。各种资源无法得到有效的规划和整合,已经产生了许多不良后果,如课程内容陈旧、学科设置混乱、科研项目过于注重短期效益、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等,最终无法实现大学的长期发展。因此,一方面,高校行政管理部门必须善于从社会中汲取本校所需要的资源,包括募捐,引进人才,争取有利于本校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等。另一方面,还要充分开发和保护现有的校内资源,重视对人才的长期培养。当然,提高高校的教育资源配置和利用的效率,主要取决于高校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和经营能力,这又是决定学校发展活力和竞争能力的核心要素之一。
最后。构建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结构和机制是资源得到有效利用的保证和基础。一个运行良好的组织机构应充分发挥其目标功能、协调功能、沟通功能、聚合功能,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在高校组织系统中,决策、执行、咨询、反馈等组织机构之间的明确分工和统一协调是十分重要的。另外,大学这一高等教育系统应有它自己的特殊性,如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相互牵制又各有相对的独立性,学院和系等基层组织在学术上有很大的自主性,教授的影响渗透到学校的管理各个方面,只有充分考虑到这些错综复杂的因素,才能建立既有利于学术研究的开展又稳定高效的制度和组织模式。这同样要求高效管理者们不仅是教育家,更是管理专家。
二、聚拢人才。提升大学的核心竞争力
相对于其它企事业,高等教育的特点在于它的主要功能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中高级人才,实现这一目的又必须依赖一支强大的人才队伍,所以人才是高校的核心资源。社会衡量一所大学最常用的两个指标就是该校师资的学术水平和学生的质量。
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说过:“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但是近几年有许多商校出现了重“大楼”轻“大师”的情况,“大楼”建设争先恐后,热火朝天,“大师”建设却显得相形见绌,结果使学校发展呈现畸形的态势。我们的大学要想获得长远的发展,高效管理者们就要高瞻远瞩,切实把“大师”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千方百计吸引到大批优秀人才。这是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办好高校的关键。“大师”的建设包括两个不可偏废的方面:一是要大力引进人才,二是利用高校的有利培养机制培养人才。高校教育工作者具有高智能性、自主性强的特点。建设一支相对稳定、水平不断提高的学者型教师队伍。不仅要为他们提供工作和科研所必需的物质基础,并进行合理规范的程序性管理,更重要的是要抱定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宗旨,充分发挥精神性的、情感性的、政策性的等非程序性管理的凝聚和激励作用;不仅要通过客观、公正的招聘、考核机制引进人才、督察人才,更要有完整、高效的培养机制去培养、扶植人才。在1917年的北大改革中,校长蔡元培所提出的十六字箴言:“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正是蔡元培确立了唯才是举的宗旨,当时的北大才能不拘一格地融汇了一大批优秀的学者,如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刘半农、钱玄同、梁漱溟、刘师培、辜鸿铭等,这些学者们才能在北大实现自身的成长,北大才能走向欣欣向荣。在高度商业化、功利化的今天,凝聚人才,培养人才,对于渴望跻身于世界一流大学之列的中国高校来说,可谓任重而道远。
大学人才培养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即学生培养。在学生培养的过程中,有一个问题是应该要思考的:高等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学生本身的成长还是其它?不同的选择将体现大学不同的价值观,最终又会体现在大学运作的每一个具体层面和结果上。1948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著名的《世界人权宣言》,宣言第二十六条第(二)款明确表示:教育的目的在于充分发展人的个性并加强对人权和基本自由的尊重。在我国,却有很多大学尤其是民办大学把生存的基础完全建立在把学生“卖”出去。因此在培养方案上就体现出把学生当作商品,一切围着市场转的特点。在学生培养过程中的短视现象也比比皆是,比如在教学上弱化基础理论课程,片面强调技巧性、操作性知识;忽视人格素质的培养,片面强调各种资格证书的获取和对市场的反应。这些现象都是与真正的教育的目的背道而驰的,也确实对人才的持续竞争力和高校自身的持续发展带来了很多的负面结果。高效管理者们应该回归到对教育的本质的探寻上来,这样也许才能找到走出困境、实现长远发展的出路。
三、坚守大学理想。创建百年基业
无论是对大学的经营管理,还是人才培养。都需要一种正确的理念和价值观来统领。不幸的是,在这个社会急速转型的时期,一向被视为一方神圣净土的大学校园里也开始弥漫着浮躁功利的气息,以下两种思潮便体现出目前高等教育价值理念的主要偏向:一是管理上的“教育产业化、市场化”的思想。一些教育者尤其是教育界的领导者受到市场大潮的影响,不考虑教育的特殊性,把教育等同于一般商品,鼓吹“教育产业化市场化”。一些高效管理者们希望并且实施通过市场的办法来发展教育,把“教育市场化产业化”当成在财政上甩掉包袱的法宝。二是教学上的“重术轻道”的倾向。大学在许多人的眼中成了职业训练所,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不再重视人格与心智的完善。
在这些急功近利的思潮的主导下,一些学生为就业不顾自己的兴趣和理想,一心只往热门专业挤,一些教师为评职评优抛弃自己作为知识分子的良知去做假论文也在所不惜,一些学者失去批判精神、创新精神,像鸵鸟一样把头埋在看不见外面世界的沙堆里得过且过,一些学校为评先升级,弄虚作假,盲目扩张。在这种氛围下,部分大学还能成为真正的“追求真理、追求光明、追求进步”的圣洁的殿堂吗?还能培养出具有远大理想、社会责任感的“国民表率、社会栋梁”吗?“新型高等教育最突出的不足……是把高等教育带给民众的过程中付出的代价太大,甚至以牺牲教育本身为代价。”20世纪早期坚守古典人文主义传统的教育者们对于高等教育丧失理想、盲从于世俗化专业化的批评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儒家经典之一《大学》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英国教育家约翰·亨利·纽曼从“知识是一种心智状态和条件”的认识论出发,提出大学的理想就是追求知识。“知识本身即为目的”。东方文化与西方思想不约而同地都把教育的本质或终极目的归结到完善和解放心智。虽然某个阶段大学的理念总是要受社会发展阶段、政治经济发展水平、教育政策、社会思潮等种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但是其本质总是不变的。作为掌控着大学之船的高效管理者们,他们的大学理念是一所大学的思想、精神和灵魂,将直接渗透到大学行为的每一个层面。影响着大学发展的每一个步骤。如果他们在建设大学的过程中忽视大学最本质的价值,总是从实用的功利主义的角度来制定自己的决策,就很容易使大学从追求真理的社会和时代的先锋退化为追求一时之利的盲从者、媚俗者。相反,正因为有了纽曼、德里克·博克、蔡元培、梅贻琦等教育先贤们对真正的大学理想的继承和坚持,才有了基业常青、永远站在时代浪尖的牛津、哈佛、北大、清华。而对于处在急剧变革中的中国大学来说,所要走的路还很长。
参考文献:
[1]纪宝成.我对大学理念的认识.在武汉大学“当代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校长论坛上的发言.
[2]安文铸.现代教育管理学引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约翰·亨利·纽曼.大学的理想(节本).浙江教育出版社.
[4]席酉民,郭菊娥,王洪涛,王大刚.中外知名大学棱长的比较研究.
[5]孙培青.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