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音乐说话,让审美做主
2009-08-31张黎
张 黎
摘要:本文作者围绕“音乐课以审美为核心“这一论题,从同一课题的两个教学案例的分析八手,通过教学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过程论述。深入浅出地论证了音乐课教学的审美价值和教学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音乐课 审美 教学目标
如果可以设计自己周围的声音环境,人们会选择什么声音呢?我想大概没有人会选择噪音。如果可以选择课堂的声音环境,学生又会选择什么声音呢?我想大概没有人会选择喋喋不休的说教声。如果在音乐课上我们选择让音乐说话,让审美做主,然后沉醉其中,那将是一种愉悦的情景。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以审美为核心。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课以审美为核心,就是要让学生“多听”、“海听”,身心浸润在音乐之中,二者交融成一个鲜活的和谐的生命体,从而达到音乐审美的教学目标。
试想,美好的音乐萦绕于耳边,或欢快,或感伤,或缠绵,或激昂……她像一个会施魔法的精灵,悄悄地拨动我们心灵的琴弦,充满激情地点燃我们快乐的体验,让我们享受音乐带给人的美妙体验,让我们萌生出不断追求美的心愿。
案例一:我曾经上过这样一节课,那是上四年级《愉快的梦》,我说:“今天,让我们学习一首优美抒情的日本歌曲。”谁知我刚说出这句话,学生就像炸开了锅似地喊起来了:“日本侵略过中国,怎么能唱日本歌曲呢?”“南京大屠杀,日本杀害了多少中国人!”“连小孩都不放过,太没有人性了!”“我们坚决不唱日本歌!”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声讨着日本曾经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一时间,学生群情激愤,场面难以控制,有一位女生为了表达她的强烈愤慨,甚至把印着这首歌的那页都撕掉了。眼看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无法完成,我只好大声地制止学生的“抗议”,然后讲述历史政治、国情国力、世界风云。我自认为我的阐述有理有据,很有说服力,这种语言灌输大约也有些许教育效果。最后,学生大概勉强接受了我的讲述,表示愿意学这首歌曲,可是唱出来的只是毫无生命力的音符,而不是富有感染力的音乐。
课后,我深入反思,这节音乐课体现出了音乐艺术的价值了吗,达到艺术审美的目标了吗,学生理解多元文化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这节课,我没能克制灵魂深处潜藏的“教育”冲动,没有尊重音乐教学的特点,没有理解学生的心理感受,用说教淡化了音乐,对语言的过分依赖让我离音乐太远,背离了音乐的本体,进入了非音乐体验的死胡同,使学生和我在那一节课与美擦肩而过。当美和快乐从课堂消失,这样没有建设意义的课只剩下对学生的伤害。音乐课的价值首先应该在于音乐艺术的价值,音乐课的教学内容和形式都应紧扣音乐这个主题,要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含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审美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
案例二:经过反思,我再上这一课时,先让学生闭上眼睛聆听音乐,不作任何介绍。只是营造一种宁静的氛围。“你听到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音乐的情绪是怎样的?”“音乐有变化吗?”我围绕音乐组织教学活动,用一个个具体明确的问题循循善诱,引导学生从音乐的角度去发现、去感受这首歌曲的美。“摇啊摇啊摇啊,我的梦之船,在绿色的海上轻轻荡漾……”这首歌优美的旋律像潺潺的小溪流进学生的心田,富有想象力的音乐形象打动了学生。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歌曲迷人的意境,陶醉在梦幻般的音乐之中。音乐激起了他们心中美的体验,他们的表情渐渐舒展,脸上挂着愉悦的笑容,身体随着音乐有节奏地摆动,还不由自主地跟着音乐轻轻地哼唱起来。接下来,学生又通过自主学习感知音乐旋律的韵味和走向。体会音乐的前半部分时安静、轻柔,体会后半部分充满神奇的想象时则比较兴奋。我注重在教学中积极地引导学生参与音乐活动,把教学目标过程化,把知识技能的学习渗透到音乐活动和音乐审美体验之中。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去探索,知道用怎样的声音和情绪才能更好地表现歌曲的意境,这样全情投入的体验更深刻也更符合学生自主探究的愿望,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创编环节中,学生分组合作,创编歌词上台表演。“可爱的小女孩乘着她的梦之船,来到她向往的大海上,看到了神奇的椰子岛和可爱的小矮人,如果你坐上这神奇的梦之船,你会怎么想?你会去哪里呢?,简短的语言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潜能,他们一下子兴奋起来,积极投入到创编活动中,他们的思维插上了想象的翅膀,飞到了他们梦想可以到达的地方:海底世界、快乐星球、童话王国、魔法天地……他们的想象各不相同,异彩纷呈,我也被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所感染,被学生纯真的童心所感动,仿佛一下子回到了梦里才有的童年时光,那感觉很好。学生通过这一环节把自己的创作融入到歌曲之中,把音乐作品内化为自己的艺术感受,体验着相互交融的创造的快乐。通过聆听、演唱、表演一系列的音乐活动,学生已经深深地喜欢上这首歌曲了,还需要去做思想工作吗?在动人的音乐面前语言显得如此苍白无力。最后,我又适时地加入学生喜欢的日本经典动画片的主题歌让学生聆听,开阔他们的欣赏视野。在结束这一课时,我只说了一句话:“美好的艺术是超越界限的全人类的财富,让全世界同样美好的心灵共同分享吧!”我在这节课上关注音乐,用音乐的美打开了学生的心灵。用音乐的美打开了一扇理解尊重的门。
音乐直接作用于人的听觉,却需要人们用心灵去感受的艺术,我想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应该遵循音乐艺术的感知规律,着力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和对音乐的审美感受力。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当和音乐的审美目标相适应,简明而富于启发性,准确而又和谐优美,教师不应该试图去解释音乐或者去圈定音乐体验的范围。谁有权利在音乐和聆听者之间设置直接体验的屏障呢?我们音乐教师更不能这样去做。即使我们才华横溢,能把音乐形象描述得出神入化,惟妙惟肖,可是我们自己的个体体验能代替另一个心灵的感受吗?每个人的心灵就像他们的脸一样各不相同,那里是别人无法到达的地方,正是每个人不同的面孔、鲜明的个性组成了这丰富多彩的世界。课程呈现的、教师讲解的每一个点,在每个学生的思维里,都有不尽相同的处理,所以每个人的体验和表达都是独特的。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做的是为每一个学生竭尽全力,尽可能提供一个相对开放的空间,让音乐能够真切地呈现。让音乐本身去引起学生对音乐的情感反应。尽量不用影响学生对音乐体验的话语去阻挠音乐和学生的直接对话。音乐本身的魅力会发挥作用,因此,教师应放心地把教学效果托付给音乐的力量。
在新课程提倡学科综合的背景下。如何把握综合的度?当音乐越来越多地走进语文课、品德课,当音乐课被上成专业课、故事会,音乐课的价值只有靠音乐来拯救了。音乐课应区别于其他课,彰显自身的特质,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基础音乐教学沿用的是专业音乐教育的模式。缺乏对基础音乐教育本质的认识。没有把握审美教育的内涵,脱离了基础音乐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很多时候我们习惯老的教学方法,而且沿用这样单调机械的方法和模式比较容易,就懒得探究新的教学方法。所以,在听很多音乐课时,我看到的是学生对非音乐审美的迷恋。知识技能的高墙、乏味的活动消解了音乐丰富的情感体验。很多时候,教师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学生望而生畏。教师讲解发声练习、节奏训练、歌词讲解、作品分析、背景介绍等琐碎的知识点时面面俱到,学生一步一个脚印,看似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实则离音乐太远,离自己的兴趣和快乐愈来愈远。我们体验过学生的感受吗?我们知道学生喜欢什么吗?我们在培养音乐家吗?我们在上政治课吗?我们在上语文课吗?只有美和快乐是学生共同的爱好,音乐教学离开音乐审美体验就像魂不附体的“梦游”。我参加送教下基层时,给一所农村希望小学的孩子上一节音乐课,学校里没有专职音乐教师,他们平时很少上音乐课。见面时,学生一脸淳朴,还有些许羞怯。我设计了一节贴近这些学生实际的课《清晨》,有意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没有讲述艰涩的乐理,只有游戏和音乐活动。我富有感染力地范唱,带着学生体验感悟早晨的美好和珍贵。在这节课上,学生开心地唱歌。积极参加音乐活动,愉快地表达了他们的情感。下课时。学生久久不愿离去,围着我要我签名留念。当音乐在心头回旋,当快乐冲走羞涩,这些和音乐课陌生的孩子和城里的孩子一样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我想,这节音乐课带来的快乐,这节课学会的歌曲,这节音乐课体现的“美好时光不要辜负了”会深深地印在他们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