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现行语文教材“阅读”改革的必要与措施

2009-08-31徐秀明

文教资料 2009年19期
关键词:语文教材教改阅读

徐秀明 肖 玉

摘要:我国现行语文教材存在课内阅读篇目过少.课外阅读毫无理论章法、阅读内容缺乏时代感、无法吸引学生兴趣等问题,这是导致今天我国国民阅读状况日趋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必须在国外先进阅读思维理论的指导下,适当借鉴吸收中国传统阅读经验.改革语文教材中的“阅读”系统。

关键词:语文教材 教改 阅读

书籍是开启人类心灵智慧之门的钥匙。知识的积累、历史的传承、思维的发展、文化的延续都离不开书本。自从有文字记载以来,阅读滋润了人们的心灵、填补了精神的空虚、开拓了人们的视野……而语文教材是人们在求知欲最强、记忆力最佳的学习年代里朝夕相伴、最有可能精读的书籍。它对塑造人们心智的影响作用之大之久,无论怎样强调都不为过。

语文教材是教会人们阅读、普及阅读的一个根本途径,是提高人们阅读能力的保障。语文教材的内容编排,小而言之,关系到学生们未来的阅读兴趣与阅读能力:大而言之,关系到整个民族未来的情趣与智力水平,因此至关重要。而国民们能否通过语文教材的学习,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与阅读品味,是衡量语文教材是否最终成功的标志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全球范围内推出‘世界读书日时,把一年能否读一本书作为一个标准,来衡量一个国家的文化发展程度和知识产权保护程度”。遗憾的是,目前中国国民的阅读情况实在无法令人满意:“从1999年开始,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每隔两年在国内进行一次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已从1999年的60.4%下降为2005年的48.7%。与传统图书阅读率下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作为新兴媒体的互联网阅读率迅速上升,已从1999年的3.7%攀升到2005年的27.8%。”而互联网、武侠、言情、动漫等“浅阅读”的阅读率再高也无法弥补传统“深阅读”直线下降的缺憾。因为深刻阅读才能最终决定民族未来。正如苏叔阳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所说:“阅读的深刻决定了中华民族的未来。世界上其他民族有着良好的阅读习惯,他们的审美水准要比我们高。我们一定要警醒。”

深刻阅读的比例在中国国民中迅速下降。这趋势之所以如此触目惊心,除了社会转型期的整体浮躁情绪之外,难道我们的语文教材就一点责任没有吗?所选篇目死板陈旧,课堂授课成了变相催眠,如何能够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如何能使他们养成深刻阅读、领略思维快乐、提高自己的心智水平的习惯?简而言之,成年人对阅读的漠然,与他们求学时代语文教材的阅读内容编排不当是分不开的。

阅读兴趣可以培养。生来就对书本着迷的文豪毕竟是少数,而语文教材面对的是所有学校的学生.只有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阅读水平有了提高,才能真正促进思维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而我国现行的语文教材中.课内阅读篇目过少,课外阅读的书目、方法等更是缺乏系统有序的理论介绍。“多年来中国语文教材的课文篇目数量是:最少的有24篇课文,最多的一般不超过40篇”。

质疑者或许以减轻学生负担为辞来提出异议.那么一向为我国素质教育蓝本的西方发达国家的教材容量情况如何呢?“在美国,初中学生每年学习课文一百篇左右;德国中学教材总数近700篇,平均每学期学习课文近60篇”。阅读篇目与掌握要求不是一回事,学龄青少年精力旺盛、闲暇时间多、求知欲极强,又处于思维最为敏捷的黄金时期,语文教材如果能够紧跟时代主题、契合学生兴趣,另外教师在读书方法上加以针对性指导的话.篇目适当增加绝对不成问题。如果语文教材始终固执己见、“刻板严肃”,实际上相当于自动放弃了在课余时间与学生“亲密接触”的机会,学生把教材束之高阁,另找其他轻松愉快的阅读材料或影视音乐等填补闲暇时间实为顺理成章之事。

而我们的教育现状是:“初高中语文教材没有专门的读书指导栏目,各种读书方法散见在课本中,分散在几个年级学习,不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因此,改进语文教材.加强对学生的读书指导,是迫在眉睫、刻不容缓的大事。

那么语文教材在增加课内外阅读篇目的同时.应该对学生进行怎样的针对性指导呢?先来看看国外的几个例子:“前苏联和日本的语文教材关于读书指导的内容是富有启发意义的:第一,读书指导不限于学生学习教材中的课文,而是把目光投向课外语文学习。这一导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读书意识和读书习惯。第二,书目介绍避免了学生课外阅读的盲目性,也避免了课外阅读的空泛性。语文教学实践证明,缺乏书目介绍的课外阅读指导十分苍白,课外阅读很难落实。第三,介绍作品评论,有利于教会学生读书。……在语文教材中适当介绍一些文学评论,至少可以提示学生理解作品可从哪些角度人手,这是教会学生读书的很重要的一环。第四,系统指导读书方法。”

外国经验不能盲目照搬,但至少有思路借鉴的作用。从前苏联、日本两国的语文教材编排思想和实践可以看出:在整体指导方针上,他们都不把“阅读”局限在语文课堂这区区45分钟之内,而是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他们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使“阅读”进入学生的日常生活,成为他们的习惯性行为;在具体措施上,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并不是大而化之的原则性说明、一般性鼓励.而是非常细致周到,不仅给出具体的课外阅读推荐书目.让学生不致在浩若烟海的书籍中歧路亡羊、浪费时间.而且有精彩的作品赏析和评论作为参照学习的“阅读”样板,与教材中的读书方法互相印证。这些都是我国的语文教材编排中所历来欠缺而亟待更正的。

令人欣慰的是,我国的教育界人士已有人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并且制定了详细计划策略,做出了可喜尝试与大胆实践: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专门开设了“语文阅览”校本课程,其目标为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学生完成本课程规定内容的阅读,包括散文、中国古典小说、外国小说、中国现当代小说、影视文学、诗歌和戏剧方面的必读书目(《语文阅览课书目》略)。第二,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学生能够掌握卡片、写读后感、文献检索、作批注、速读、专题阅览、影视文学欣赏等基本的阅读方法。第三.让学生了解一些名人成功的读书方法。养成积累的习惯.每学期要有不少于2000字的精彩语段摘录,能经常性地朗读摘录的内容,对于特别精彩的内容要背诵。第四,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阅读兴趣和审美能力。”在学校编制的《语文阅览课书目》一书中“按不同年级分‘必读书目、‘选读书目两部分。‘必读书目栏内的作品是要求学生必须在规定时限内读完的。其目标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其阅读能力,同时也为即将进行的课堂教学做准备……‘选读书目栏目内的作品重在进一步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让学生继续发展各自的兴趣爱好”。

锡山高中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但具体做法显然仍有值得商榷之处,比如卡片摘录这种相当传统的读书方式.在电脑已经相当普及的当下是否还有学习的必要。最值得注意的问题在于:学校自行组织编制的《语文阅读

课书目》究竟是否真正符合对应年级的学生的阅读水平与阅读兴趣,“选读书目”的编者是否有足够的学养来完成这种关键性的“路标”性的书目遴选。坦率地讲,在文学研究各个领域具有领军地位的实力派学者才有资格承担这种性质的工作。换句话说,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及其课外教学指导工作,不是单凭任课老师就能完成的工作。它不仅需要语文专家、优秀教师的努力,更需要学有所长的文学研究者的热切关注与实际参与。“我们不仅应该注重学术水平的提高,不断攻占学术前沿阵地。这两个阵地上的工作者——学者与中小学语文教师彼此应该相互合作,而前者应负更大责任。其实,同时兼负普及与提高,学者与教师的重责,本是新文学的一个传统,朱自清作为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现在大学者,在他去世前所做的最后一项工作,却是为中小学语文课作注释,写阅读提示”。民国时期在中学长期任教的大学者不只朱自清一人,鲁迅、叶圣陶、吕思勉等人都是如此。也正是这些大学者的努力.使得中国在政局混乱、经济濒临崩溃的状况下,还能保持相当高的教育水平,甚至远胜创造了所谓经济奇迹的当下,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高素质的热血青年。中华民族之所以有今天,靠的不单是“小米加步枪”,更有那些在战火纷飞之际仍葆有读书志趣与意志的人们。今天的教育者.又将留给后世子孙什么呢?

“学会读书”非一朝一夕之功,我们一定要加大教改力度.积极调动各方面力量,努力借鉴中外的成功经验为教改服务。

参考文献:

[1][3]谷棣.中国国民阅读状况调查.环球时报,2008-04-29.

[2]第五次国民阅读调查:网络阅读首次超过图书.北京日报,2008-4-25.

[4]张承明.中外语文教育比较研究.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54.

[5]张承明.中外语文教育比较研究.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62.

[6]张承明.中外语文教育比较研究.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60.

[7]倪文锦.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00.

[8]倪文锦.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01.

[9]钱理群.语文教育门外谈.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7.

猜你喜欢

语文教材教改阅读
论语文教材中古典诗文吟诵教学方法
大学英语分级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具体解决措施研究
小学语文教材共有课文的词语编排情况考察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