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
2009-08-28张新华
张新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的领域和应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益。”21世纪,信息技术正在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它也将与语文课程密切整合,为语文教学改革开辟出一条新路。
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整合
在教材中,一些课文涉及到的知识离学生原有的基础和生活实际较远,并且教材中涉及到的知识点一笔带过,信息量少,满足不了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通过互联网络寻找相关信息,扩大知识面、开阔视野,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在学习《神奇的极光》和《时间和空间旅行》这两课时,极光的形成、宇宙的运动以及时间和空间的形式这些概念都比较抽象,学生很难理解。在教学中,我上网查询资料,借助信息技术,来解决无法跨越的时间和空间限制,把千万年的漫长时间变化缩短至几分钟、几秒钟展现在学生面前,把有趣、神奇的极光现象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不仅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还让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
我正是利用了信息资源、现代化手段来跨越时空的界限,将信息技术融合到中学语文教学中,变革了语文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使之更生动形象、更富有人文气息,因而也就收到了更好的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与教学呈现形式整合
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通过大量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多媒体技术提供的外部刺激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保持。
例如《看云识天气》这篇课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教学前,我让学生上网冲浪,掌握第一手资料。教学时,我把一些生动的视频画面,制作成课件,展示在学生面前。如:《天气预报》及《辛弃疾避雨》的视频和动画片段,以此创设情境、揭示课题、激发兴趣。我还利用“播报天气预报”这一设计让学生身临其境,进入情境获得切实的感受。通过此环节,引起学生与课文对话的欲望。同时,我还把云的各种形态出示在学生眼前,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细细研读、品味,并以解说员的身份向大家介绍云的形态变化以及云上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从而知道应如何看云识天气。
这种多样性的综合刺激为学生创设了真实的情境,使学生有了真实体验,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如此一来,不仅使学生很快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加深学习体验、增强自主参与意识,而且教师也可从中获得教学反馈信息,以便在教师中及时补救,可谓事半功倍。
信息技术与教学方法整合
“学会学习”已经成为一个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世界性口号。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方式,课堂气氛沉闷,学生自主学习空间萎缩,缺乏活力,使原本聪灵的个性遭到扼杀。这样的学生怎能适应信息化、数字化时代,怎能成为时代的弄潮儿?作为创新教学的尝试,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展现出一幅崭新的教学图景。在网络环境下的语文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参与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我们有意识地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将语文学习于空间和时间上向外延伸,不仅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求得知识的能力及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例如,在进行《阿房宫赋》这篇课文的教学时,我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了分析、处理、补充,并以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上课时,学生提出了自学过程中所遇到的不能解决的问题,我引导学生自己上网查找信息。通过个体和分组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学生不仅轻轻松松地完成了本课的学习任务,而且对阿房宫的一些其他知识也了解了很多。《阿房宫赋》是传诵千古的名篇,被称为“诗人之赋”,既有赋所固有的辞藻华美、尽情铺排、比喻生动、想象瑰丽、夸张奇特等特点,又以精当的议论借古讽今,表现出忧国忧民、匡时济俗的情怀。据此,我的教学方式围绕熟读成诵进行,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阅读。
课的起始阶段首先欣赏Flash。此课件由网上搜集到的大量表现阿房宫特点的古画、摄影、连环画等图片,结合著名播音员夏青的朗诵、《十面埋伏》古乐和动态文字等合成,创设了一个极为生动的情境,激发了学习动机,提供了丰富的外部刺激。然后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诵读,既可以根据网络提供的字词解释、文章翻译、思路分析、艺术特色介绍等进行自主学习,也可以结合开头的Flash课件欣赏自主诵读。
总而言之,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效整合,这种新的教学方式能够充分兼顾到学生的个体特点,最大限度地挖掘每个人的潜能、张扬每个人的个性。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学生不会有丝毫的枯燥烦闷之感,相反,情绪和兴趣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寓教于乐,使课堂充满了美感与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