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009-08-28潘鸿滨

中小学实验与装备 2009年3期
关键词:船速甲乙等量

潘鸿滨

适时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其形、声、色、动等综合优势创设意境,营造氛围,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如何运用好电教媒体呢?

1创设趣味情景产生学习兴趣

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数学学习,是推进素质教育教学的重要手段。它一改过去只靠老师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使逻辑思维性强的抽象和枯燥无味的数学变成图文兼备、声情并茂、生动形象、逼真有趣的数学,增添了学生学习的新鲜感。让学生逐步形成用“形”来解决“数”的数学思想。使学生身临其境,学习兴趣油然而生。兴趣是学生接受新知识的心理基础;是学生探索新事物的倾向情感的表现;是恒心和毅力的源泉。

2直观面对问题调动了学习兴趣

一次方程的应用,解决有关行程问题,运用电教媒体让抽象问题直观化,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例]甲、乙两车相距6km,两车同时出发,同向而行,甲3s可追上乙;相向而行,1s相遇,两车各自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常规教法是,老师在黑板上画线段图分析,找等量关系,教法呆板,学生往往感到乏味,被动地接受知识。为了调动学生兴趣,我事先设计了红、黄两种颜色的汽车,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分别在A、B两站,动画逼真。学生情趣一下子调动起来了,全班学生注意力都集中到画面上,学生目睹了“两车同时同向运动”“两车同时相向运动”的运行情况后,直观了两车运行的轨迹后,学生们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找出了相等关系。即:(1)同向而行:甲的行程=乙的行程+6km

(2)相向而行:甲、乙的行程和=6km。

为了巩固知识,我又不失时机地让大屏幕调出另一道应用题:甲、乙两车从相距33km的两地相向而行,若甲先走2s,乙出发2,5s两车相遇;若乙先出发1.5s,则甲经过3.5s后两人相遇,求甲乙两车的速度?

随着画面的重新出现,甲乙两车作了“两种情况的相向运动”,学生们着重观察了两汽车相遇前至相遇时,路程之间的变化关系。一名学生自告奋勇地上台写出了两个“等量关系”:

(1)甲先走:甲、乙两人2.58的路程与甲28行程之和=全程。

(2)乙先走:甲、乙两人3.58的行程与乙1.5s行程之和=全程。并列出方程:设甲速为x km/s,乙速为y km/s。则:

2x+2.5(x+y)=33

1.5x+3.5(x+y)=33

通过直观动画,观察动画中运动着的汽车线路,让学生轻而易举地解决了较复杂的行程问题。学生尝到了学习知识的甜头,在乐中求知!

3开拓思维空间增强学习兴趣

讲完直线运动中的行程问题后,学生们兴趣正浓,为了开拓学生思维,大屏幕上又出现一道有关圆周运动的题目:甲乙二人同时绕400m的环行跑道行走,如果同时同方向同一地点背向而行,2.5min后可以相遇,如果他们同时从同一地点同向而行,12.5min后甲能追上乙。求甲乙每人各走了多少米?我把人用红、蓝两种颜色小球代替,在画面上作了相应运动,随后,我问学生,它们间具有什么等量关系?课堂气氛又热烈起来了,学生们纷纷举着手,眼中流露出“我看见了等量关系”,一名平时很少发言的学生回答了这个问题。即:(1),同时从同一地点同向而行:甲、乙两人的路程和=一圈环行跑道的路程。(2)同时从同一地点同向而行:甲、乙二人的路程差=一圈环行跑道的路程。并很快列出了方程组。

最后,我又在大屏幕上调出蔚蓝的天空,一艘小船在海面上行驶,海面平静,一渔夫悠然自得(暗示:船在静水中行驶)。随后,海面波涛滚滚,小船在波涛中快速运行,我及时提问:“船速为什么加快了?”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是波浪在帮忙。”话音刚落,小船拐了个弯,船很艰难地逆流而上。这时,学生们议论道:“是水流阻碍船前进。”学生们直观了水流对航行中船的影响后,我顺势引导学生总结出航行问题的等量关系:

(1)顺水航行:船速=船静水速度+水速:

(2)逆水航行:船速=船静水速度-水速。

猜你喜欢

船速甲乙等量
等量代换
《针灸甲乙经》治疗胃肠病取穴特色探析
曹冲称象和等量变换
能效管理中的船速优化
等量代换
重载CAPESIZE船舶乘潮进连云港泊位实践
球鼻首对船舶操纵性的影响及案例分析
有趣的“换钱”游戏
甲乙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