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情感人 凸显健康生命
2009-08-27徐静
徐 静
大家都知道,孩子从一进入小学开始,语文老师就很重视对学生表达能力的训练。可是到了初中,学生仍视写作为头疼之事。每到写起作文时,总是嘴边没话、肚里没货,只好找来参考书东拼一句西凑一段,勉强做成一件“百家衣”。面对这种情况,老师们绞尽脑汁地把各种写作文的窍门灌输给学生,恨不得总结一个“作文公式”,让学生一套即得。但这样训练的结果是,学生所写的文章空洞无物,毫无情感。
记得有一年某省的中招考试作文要求以“坚强”为话题写作,很多学生编造事实,或写父母有一人去世,或写父母离异,自己是如何坚强地面对困难,迎接生活的挑战。这让改卷老师心痛不已——为了考试取得高分,不惜牺牲自己的父母。这种写作状态,真是到了不改不行的地步。河南省近几年在中招作文评分标准中也明确提出“感情特别真挚感人,对人生、社会、自然有独特感受者,可酌情加1~4分”。余秋雨先生也曾说:“作文连接着健康的生命。”但如果文章大话连篇、空话连篇,假话连篇,又如何能连接健康的生命?所以,作文只有写出个性,写出真情,以情感人,才能凸显健康生命。在此,本人根据多年来在作文教学方面的经验,以记叙文为例,特提出以下几点想法。
一、让学生“学做真人”,说真话,写真文
文如其人,要学作文,应先学做人,学做一个人格健全的“真人”。青春期的学生思维活跃,敢想敢说,他们对社会、人生、生活的思考有时可能是狭隘的、偏激的,但我们做老师的,不要以为是“狼来了”而大加干涉,而应正确引导,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让学生“以我手写我心”,让学生在作文领域里充分展现自我,让作文园地真正地呈现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繁荣景象。因此,鼓励学生写“放胆文”尤为重要,要让学生写出真情实感,写出鲜活思想,鼓励学生忠实地写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老师也应放下“师道尊严”,去聆听学生的倾诉,聆听学生作文中的人生,在聆听的过程中给学生见闻、思想以诚挚的点拨,用自己对生活丰富的感触和深刻的思考去影响、感化学生的生活、心灵。笔者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就经常布置学生写练笔文,不限话题,不限文体,根据自己的感受任意发挥。
我班的班长是一位女生,因其父母都在外地,特别渴望友谊。在她的日记中,写下了一篇篇感情真挚之文,文字华美,语言流畅。开始我在阅读时想给她批上“生活中可值得追求的事有很多,不必拘泥于一些小事”的批语,但转而一想,还是以肯定和鼓励为主吧,就让她放手写下去了。事实证明,同学们平常的“练笔”远比考场作文写得好,写得生动活泼,充满真情。可以说练笔是中学生“青春勃发、五花八门、拥挤喧闹的一块话语天地”,是同学们心声的录音带。经常练笔,他们写起来就很自然,写作成为了一种需要、一种渴望、一种快乐,就不会因文而造情了。
二、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热爱生活,关注社会,注重积累,不断丰富自己的生活感受和人生体验,学生才能在写作时不至“缺氧”“贫血”。因为生活是作文的前提,离开生活的作文教学像无源之水,注定是会枯竭的。这就要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仔细观察生活,独立思考,见微知著,透过现象看本质,发现生活中有价值的东西。面对生活中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老师均可拿来与学生讨论,如2008年,中国发生的一系列事情,均可让学生形成文字,也许他们的有些感受还不够深刻,有些认识还不够到位,但只要老师正确引导,必会引起他们思想上的共鸣。包括近年来中国举行的“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我们也可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然后让学生写出感受。另外老师也可以和家长做沟通,每到假期,可让家人带着孩子游览一下祖国的大好河山,参观各处的名胜古迹,让学生感受祖国河山的美好,激起他们的爱国热情,培养对生活的热爱之情。让他们对生活有所感触,而每一种感触都是心灵和生活的交流、都是一种触发。正如叶圣陶所说的:“作文贵有新味,最主要的是触发工夫。”
三、赏美文,取其旨,叙自己之事
中学课本中,有不少名家作品。其中,有些文章朴实却含至爱深情,给学生以美的熏陶,让学生感受着阅读的快乐,更让学生感受到写作的愉快。以八年级上册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为例,写的虽然只是“黄豆芝麻大的事”(朱自清语),却称得上是朱自清先生“精神产品的独创”,其口味之高、感人之深,备受人们喜爱,更给学生提供了极好的范本。老师可以跟学生说明,感人的文章才是最具生命力的。“名作”也可以这样打造:语言可以是朴实无华、简洁自然的,内容可以是平常的生活小事,但只要真实感受过,融进自己的真情,就是好文章。由此,可让学生取本文之旨,也写一篇与“爱”有关的文章。这样,学生就不会无话可说,无事可写了,从而感到写作是如此简单之事。另外,美文可不局限于课本,老师还可选择其他如《意林》《格言》《读者》等深受中学生喜爱的杂志里面的文章,让学生自己朗读并赏析,同样会有较大的收益。
当然,“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所以,中学生只要细观察,善思考,用真情,便会文思如泉涌,佳作频迭出。作文之树常“情”,是因为生命之树常“情”。
(责 编 再 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