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如何设疑
2009-08-27赵秀菊
赵秀菊
在实施新课标的今天,教师都深刻认识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学习获得成功的关键。只有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教学目标才能顺利地完成。那么,该怎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呢?这是每位教师都已经探讨过,并正在继续探讨之中的一个共同的课题。我作为一名教师也不例外,提出一些观点与大家商讨。我认为,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要从教师设疑、学生质疑两大方面得以体现。二者是辩证的关系,教师的设疑是为了学生的质疑,学生的质疑促使教师更多、更恰当地进一步设疑,而每一次设疑都会解决新的问题,获得成功。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的确是这样,作为教师不仅要能提出问题,更重要的是提出的问题能否激起学生从中发现新的问题,进一步提出问题,否则,如果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只是回答问题,或者教师自问自答,学生仍然是听众,是“机器”,不能参与,是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所以,在课堂教学的几十分钟教师要能自始至终地提出问题,以问题为主线,驾驭课堂,使学生紧紧围绕着这条主线展开丰富的、有意义的想象,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在导入新课时设疑,激发学生求知欲
1.谈话法设疑。这种方法亲切自然,适用于贴近学生生活的知识。如讲用料的应用题时,设疑:大家知道为什么我们用的杯子、饮料瓶大多是圆柱体形状,而不制成长方体、正方体呢?学生立即举起手来说“好看”“便于携带”,等等。教师进一步启发大家思考与数学有关的问题,他们纷纷提出一些问题。有的问:容积大小与物体形状有关吗?有的问:相同的表面积,什么形状容积大?教师趁机导入,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2.利用旧的知识。数学知识系统性强,知识之间逻辑性强,联系紧密,如果能利用旧知识恰当地引出新知识,将对学习新知识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例如:在讲分数除法应用题时,我没有利用除法的意义来导入新课,而是利用分数乘法应用题和解题方法把二者联系起来设疑,问:用刚刚学过的知识可以解这道应用题吗?怎么解?如果不可以,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呢?他们很快地想到单位“1”的量没有给出,可不可设成未知数x列方程求解呢?这样很自然地就把新旧知识联系了起来,他们围绕着自己的问题思考、求解,很快掌握了知识,变“学会”为“会学”。
3.设悬念。对于一些容易引起矛盾冲突的问题,设悬念导入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例如,讲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时,我出示下面的问题导入新课:小明身高130厘米,小刚身高150厘米,小明比小刚低百分之几?小刚比小明高百分之几?学生立即质疑。有个学生反问道:老师,小明比小刚低几厘米与小刚比小明高几厘米一样吗?其他学生说:肯定一样,这个问题与老师的问题区别在哪里呢?分别比什么?有的说:这个问题比的结果是量,老师的问题比的结果是百分率。经过认真地思考,仔细地推敲,学生终于得出老师的两个问题的结果是不一样的,因为比的对象不同,这样再讲这节课时就水到渠成了。
二、在新课学习中设疑,激发学生的信心
1.围绕教学目标设疑:课堂上教师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在关键点设疑,在思考的转折点设疑,在探索规律的情况下设疑,以启发学生围绕知识目标思考,少走弯路。例如,学习“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时,先回顾长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然后学生自己操作,用两个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接着再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任意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同时启发学生思考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方法。提出如下问题:(1)实验中,你能找到平行四边形面积与三角形面积的关系吗?(关键处设疑)(2)平行四边形的高与三角形的高有什么关系?二者的底又有什么关系?(转折点设疑)(3)怎样计算三角形面积?(4)计算三角形面积时,为什么要除以2?(在寻求方法处设疑)这样边做边思考,学生自己就能推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这正是:善学者,教师安逸而功倍;不善学者,教师辛苦而功半。
2.带着问题自学。教科书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带着疑问自学,在自学中质疑,在质疑中自学,不仅培养了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而且能使学生很好地掌握学习方法,达到最终目的——会学。但这要求教师的设疑必须目标明确,要求具体,否则学生学不会知识,容易产生厌学情绪,没有信心自学到底。如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当学生知道了异分母分数不能直接相加减后设疑:既然不能直接相加减,需要怎样的变化就可以相加减了呢?通过自学,学生很快就知道了:先通分。此时教师进的启发学生:在这里你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有学生立刻提出:通分达到了什么目的?这样学生就自己揭示了难点,掌握了重点。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通过课堂教学中教师恰当地设疑,学生可以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不仅学会了知识,也掌握了学习方法,达到了教师教学的目的。这是值得每一位为师者学习和探索的。
(责 编 涵 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