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校本研修有效性的基本策略
2009-08-26王越明
王越明
以师为本
校本研修中“本”的实质是教师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而教师的发展又是“三个发展”中具有先导性、基础性和根本性的发展,没有教师的发展,就不可能保证学生的发展,就不可能有学校的发展。而当今教师的发展需求是多元化的,不同类型学校的教师、不同年龄层次的教师、不同学科的教师,其发展需求不尽相同。校本研修只有顾及这些不同,在统一的研修目标下细化出不同的研修要求,在不同的研修对象中寻求相同的研修路径,才能真正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学校在制订校本研修计划、活动方案时,要把满足教师自我发展的需求,促进教师专业的又好又快发展作为施行校本研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要为了所谓的创新,又去标新立异。一般可先通过问卷调查、教师个别走访、召开各类教师座谈会的形式了解本校教师的实际需求和教师在实施“轻负担,高质量”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再确定研修目标,安排研修内容,设计研修形式,提出研修要求。
与此同时,还要注意考虑教师的“工学”矛盾,力求通过形式多样的研修活动,既保证教师能抽出一定的时间,集中精力参加研修活动,又尽量减少研修活动对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冲击与干扰,处理好研修与教学、研修与休息的关系。如有的学校施行由教师自行安排观看名优教师录相课或阅读规定篇目的书籍的时间,但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包括相关的“作业”,并定时组织交流,效果就比较好。
因师制宜
不同的学校由于办学历史、文化积淀的差异,导致办学理念、办学层次、师资结构、生源质量等等也不尽相同,因而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为此,学校要在统一校本研修的基本内容、基本要求、基本目标的前提下,遵循因师制宜的原则,通过分年龄、分学段、分层次开展校本研修,以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
例如,对教龄1—3年的新教师,校本研修的主要内容可以是教学“微格”技能和教学基本功,目标是使学历合格的新教师早日“人格”,尽快站稳讲台,胜任岗位。基本的做法:一是开展上岗培训,引导新教师尽快进入角色;二是抓好课堂教学常规的学习与落实,组织备课、上课、听课、评课等方面的专题讲座并进行跟踪指导;三是实行师徒结对的“青蓝工程”,要求每位新教师必须自拜“教学师傅”,并签订“师徒合同”,内容包括交一份合格的教案、上一堂教学汇报课、写一份教学体会、设计一份活动方案、组织一次公开班队活动、写一份全面的工作总结等。
又如,对青年骨干教师的校本研修,重点要放在“升格”培养上,具体的做法可以是:首先以榜样(或教育)引领,通过大力宣传省内外一些知名教育大师和本地名师的成长历程,激发青年骨干教师的进取性;其次,组织研修班,建立学校“文化沙龙”,开设“教师论坛”,举(承)办各级各类教学观摩、研讨、竞赛活动,给青年骨干教师创造展示和成功的机会;最后,是给这些教师压担子,要求骨干教师承担一定量的教科研任务,通过课题研究,推动创新能力和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并且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围绕主线
校本研修的切实点和着力点都应该是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教学质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所以,几年来我们一直把提高教师有效教学的能力作为组织开展校本研修的一条主线来抓。
一是课题引领。我们连续两年把有效教学研究作为院年度重点研究课题,要求各学科教研员围绕“科学地教,有效地学”,从各学段的实际出发,确定研究重点,并通过主题研修的形式引领学校和教师开展学科有效教学研究。
为了促使各学校扎实开展有效教学研究,把提高教师的有效教学能力作为校本研修的一条主线,我们还推出了以解决学科教学问题为目的的“使教学更有效的学科教改项目”研究活动,通过举行小课题研究研讨会、有效教学课堂观摩活动,以及有效教学专题讲座等,推动各校和广大教师积极探索“变革教学,提高效益”之路。
二是理论引导。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和支撑。为了使校本研修突出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这条主线,我们不仅利用全体教师的新课程培训活动之机,请专家学者作专题辅导报告,进行理论上的引导;还向各学科教师推荐了一批专业阅读书目,编印了两期主要内容为如何使教学更有效的《教育新视野》,作为校本研修的理论学习材料。
突出重点
校本研修从某种角度讲是为新课程实施服务的,是为了帮助教师适应新课程、驾驭新课程,而教师专业发展所包涵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不可能全部由校本研修来承担。因此,校本研修必须突出重点,具体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研修内容上。近年来,我市中小学校本研修的重点内容是新课程培训,包括研读课程标准,解读教材内容,细化教学目标,寻求最优教法。通过抓好“五课”,即常规课、展示(汇报)课、研讨课、巡讲课、交流课,来推动教师更好地理解新课标,把握新教材,运用新方法,落实新课标,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是研修对象上。学校需要名师,名优教师越多越好,这毋庸置疑。但实际上每一所学校都是“普通”的教师占大多数,学校的总体教学质量、办学水平最终就取决于占教师总数约50%-60%的“普通”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如何使这部分教师的专业发展又好又快应是校本研修的重点。这部分教师以中生代为主,一般教龄在十年以上,资格比较老、职称比较高,但因自身的某种缺陷已难以成为“名师”“大师”,自我发展的动力不足。学校在组织校本研修中要通过机制创新,重点解决这部分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问题,同时为他们的研修内容、研修形式量体裁衣。
为了指导学校突出校本研修的重点,我们建立了市属学校业务校长例会制度,每月一次以一所学校为主,进行校本研修工作的观摩、研讨、交流;还召开了全市校本教研工作研讨会加以推动。
塑造文化
一种制度或机制只有当其成为全体成员的共同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时,才可能具有活力和生命力。目前,许多教师把参加研修活动作为一项推不掉、逃不脱的硬任务加以“被动”完成。要让大多数教师参加校本研修由“任务驱动型”转变为专业发展的“自身需求型”,重视和关注研修文化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我市的不少学校在实践中,主要通过着力做好三件事来逐步扭转这种状况:一是努力凸现校本研修的正当价值取向,让广大教师明白,参加校本研修不仅仅为了拿继续教育的学分,也不是为了过年终考核关,或者是为了评优、职评的需要,而是为了自身的发展,更好地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谋求自身长远利益的客观要求;二是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本研修氛围,重点解决自觉性、主动性、参与性的问题;三是积极构建保障校本研修
的制度文化,不断完善校本研修的考核制度、评价制度、评优和奖罚制度。我们也把“校级小课题的数量和质量”“教研团队的达标考核结果”“各学科每学期组织的主题教研活动数”“教师完成继续教育学分情况”等列入市属学校教学工作年度考核的内容。
力求实效
开展校本研修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学科的教学质量。因此,要把教研团队的建设和提升教师的教研能力作为提高校本教研有效性两大抓手来抓。
中小学的学科教研组作为学校实施教学、教师业务管理最基层的组织,其主要任务是组织教师进行教学研究,总结交流教学经验,更新教育教学思想,提高教艺水平和教学效果,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科教学质量。所以,教研组不仅是教学常规的落实者,日常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更是教学创新的“孵化器”和提高校本研修有效性和含金量的重要组织保证,是名正言实的校本研修的重要基地。如果这一基地没有建设好,也就不可保证校本研修之“本”的落实。我市的中小学校在实施校本研修中,都十分重视学科教研组的建设,根据《绍兴市属学校教研组达标考核细则》《绍兴市优秀教研团队评比条件》,积极构建相应的保障、考核机制,努力使学科教研组真正成为一个学习研究型组织。
要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必须切实提高教师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教师的专业发展实际上是一个教师终身学习的过程,就是根据最新发展更新教师的学科知识;根据新的教学技术、教学目标、课程和教育研究更新教师的技能、态度和方法,使教师能汲取课程或教学实践方面的主导性革新;使学校能开发和运用课程和教学实践方面的新策略;使教师之间以及教师与学术机构、社会(社区、学生家长)等之间交流信息和专业知识;帮助能力差的教师提高教学效率。所以,学校应该把教师会学习、能研究作为衡量校本研修成效的一个重要指标。学校可以书香满校园活动为载体,建立教师的读书制度,每年要求教师认真研读若干本指定或自选书籍,定期开展读书交流、评比读书心得、检查读书笔记等,促使教师养成自觉读书的良好习惯。另外,学校要大力提倡教师开展小课题研究,从研究学科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与疑惑人手,培养问题意识、研究意识,提高教科研能力,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