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民办学校的出路
2009-08-26张振军
张振军
本人从公办学校跳到民办学校摸爬滚打已接近十年,十年来我不断关注着、体验着民办学校的创办、生存、发展、壮大乃至倒闭。一个又一个学校兴起了,一个又一个学校倒闭了。学校兴盛时,生源爆满;学校衰退时,人去校空,望楼兴叹。教师们不断跳槽择校而栖,老板们也不断猎头择优而用。尤其是金融危机的冲击,真是几家欢乐几家愁啊!如今民办学校真的到了重新洗牌的时候了吗?民办学校的出路在哪里?
四则案例
2005年底到2006年初的短短数月内,曾经“红”极一时的南洋教育集团在各地的10所15年制(从幼儿园到高中)分校接连倒闭,师生被分流。从“天堂”到“地狱”的坠落,究竟是什么倾覆了有“中国民办教育航母”之称的“南洋”?
2006年6月29日,山东临沂双月园学校,随着最后一名学生离校,电动拉门徐徐关闭,这个被称为长江以北最大的民办学校宣告停办。双月园学校,山东省首个获得省级规范化称号的民办名校,鼎盛时期,在校生接近5000人,教职工780多人,这是南洋教育集团崩盘后,国内又一所大型民办学校败走麦城。
又一民办教育“航母”,位于江苏徐州经济开发区的金山桥教育集团沉陷。金山桥教育集团从1995年创办寄宿学校开始到2004年的10年时间里,办起十余所分校,总裁李作君号称要打造金山桥教育“航母”,向国际化的教育产业集团迈进。但最终还是被资金链断裂拖垮——跟著名的南洋集团一样。
2009年新学年才开始不到一个多月,东莞各大民办学校的招生办就开始张罗秋季招生的事儿了。“形势那么差,预计秋季招生市场更加恶劣!”各校招生办负责人皱着眉头说。“如果金融危机持续时间过长,东莞肯定会有一批民办学校被拖垮甚至倒闭!”一位东莞民办学校投资者断言。
寻求症结
应该说民办教育在近十年来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有了《民办教育促进法》和《实施条例》,这本身就说明我们国家对民办教育的重视和扶持,即政府已给了政策。以上学校就是在这样的宽松环境下快速发展壮大的,他们本身已有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且学校内涵也在不断向品牌发展,倒闭何其迅速?估计好多的民校老总和校长都为之叹息,但我们不能仅停留在叹息,或许他们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什么原因?
1.他们的师资力量较弱吗?不弱,且较强!他们非常注重教师队伍的组建,自办学起就面向全国高薪聘请名优教师。好多的教师是别的学校辛苦培养多年的骨干被他们聘去了,优秀的教师也带去了优秀的生源。好多的家长把孩子送到这些学校学习,就是因为看到了一批好的教师,没有几个家长是看重老板的。
2.他们的领导管理水平差吗?不差,且很棒!他们聘请的校长和中层班子都是学术上有建树,管理上有方法的,否则也领导不了那一批个性十足,能力较强的教师。民办学校的校长几乎是靠人品和学识征服教师的,毕竟他的上面还有老板,所以不需要过多的应酬社会,他们有的是精力和时间去研究教学与管理。
3.他们的教育教学质量差吗?他们的办学质量真差不会生存那么长时间,民办学校三年不出成果,第四年必然萎缩,再下去则会不战而败,主动关门。
既然他们的师资力量强,管理水平高,教学质量好,那么倒闭的原因则必然归结到办学的投资者,即老板身上。
举办者的心态
民办学校的发展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每天都有倒闭的,每天都有申办的,这很正常。在当今教育竞争非常激烈的社会环境下,民办教育有的发展不下去,有的发展很好,这也很正常。老百姓要选择质量好的,这是毫无疑问的。如果你的教育质量不能满足老百姓在这方面的需求,那么你自己就没有发展空间,这个问题是很明确的。因此,民办学校要发展,必须从质量和特色上把握住,逐步提高,它才有自己的生存空间,估计民办学校的校长都有这样的共识。
所以大家谈到民办学校的出路时往往都是从以上的角度去谈,其实大家似乎都在回避一个问题,即老板怎样看待办学。有的校长就是老板,大部分是董事会聘请的校长,关键是举办者的心态如何,归根到敏感的词语即赢利问题。
其实民办学校的投资者允许获取合理的回报已在《民办学校促进法》中明确了,所以大多数民办学校带有强烈的赢利性质。民办教育举办者个人出资或筹措资金,基本属于投资性质,而不属于慈善捐赠。企业家关注教育,更多是从产业角度看,将教育作为产业发展的一部分。因而,学校在整体架构和日常运转中,都将赢利性放在首位,也属正常。新东方教育集团就是一个典范。
老板是真心办学,还是借办学的大旗做其他行当;老板把办学是当作一项事业来做,还是获取足够利润就收场?如果不能解决好这个问题,那么众多的民办学校纷纷倒闭的关键原因就可以归结了。
民办学校的倒闭固然与教学和管理有关,但老板们如果真是把办学看成自己一生的事业来做,那倒闭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地减小。一个没有事业心的老板,又怎么能感知别人的事业心呢?他都不知道事业心是什么,他甚至认为所有的人,包括他自己无非就是为自己、为金钱、为享受。所以缺乏事业心的投资者在刚开始创办时就极力躲避风险,于是随便找几间房子租赁一下便开始了办学。办学刚收几个学生就想降低办学成本,不愿改善办学环境,更不愿提高教师工资。有的老板聘请校长给他管理学校,并不给校长真正的权力,这样校长每走一步都要回头看眼色行事,犹如裹脚的女人,岂不痛哉!试想:校长买一支粉笔要请示老板,聘请或辞退一名教师要请示老板,那校长干脆把自己定位成一名教务主任不就行了吗?老板不懂如何办校,又不肯放权,事事过问,直接影响到校长的管理素质,这样下去学校能走远吗?老板和校长之间不能够协调在一块的现象恐怕也是好多民办学校的通病吧。也有的民校老板存在急功近利的心态,只想赚钱,不想投入,有了效益就想再投资其他行业,不愿让学校滚动发展,那他就不会再顾及教学质量了。有时资金链断缺就会拖欠、克扣教师工资或降低学生的生活标准。问题实在严重就抽资逃跑,置众多学生和家长的利益而不顾,就更不用谈教师的利益了。
符合以上情况的比比皆是,难怪中国的百姓对民办学校始终持有怀疑态度,长期下去,何谈出路?
所以老板必须是一个事业心很强的老板,而不是一个只想自己挣点钱的老板,只有这样,才能和校长惺惺相惜,互相感应,共成大业。
找准定位,办出信心
其实民办学校办出品牌的有很多,好多的民办学校的生源还是非常饱满的。因为民办学校无论从办学体制和它的发展活力来讲,应该说比公办教育有更多的条件,我们不能因为一部分兄弟学校倒下了就怀疑起自己的实力,特别是举办者更要有企业家的胸怀和胆识。成功的企业家是要经得起大风大浪考验的,并且有敏锐的市场判断力。办学其实也要寻求市场,办什么样的学校一定要找准切入点,不能盲目举办。那些办不下去的学校往往是老板和校长没有找准方向的,今天招收这样的学生,明天招收那样的学生,好像没有他不能招来的学生,能行吗?所以民办学校的老板如果没有企业家的头脑,没有企业家的胸怀和胆识最好不要涉入教育领域。即使涉入也是胆颤心惊,蹑手蹑脚,急功近利。当然教育家可以办学但如果只有治校的本领没有资本做运营也是无奈,所以当今最佳的办学方式是企业家和教育家的有机结合。
老板一旦找准办学的切入点,就要聘请一位懂行的校长放手让他去为自己管理学校。正如《赢在中国》中那样“企业出资找人才,人才创业找资本”,民办学校的管理和企业的管理融合到一起,那必胜无疑。(另有拙文《企业管理运用到学校中》校长参考今年第2期)改革开放30年,民办教育发展到今天,有这么多的民办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付出辛劳,又有政府的扶持和管理,我相信中国的民办教育一定会有一个光明灿烂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