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说文解字·宀部》字透视中国古人生活状况
2009-08-25张艳青李清
张艳青 李 清
[摘 要]《说文解字》作为我国传统小学的经典,也是一部百科全书,它通过分析解说文字形义、辨别声读和考究字源。由于古汉字承载原始文化、传统文化的特征,它也成了原始文化传承的载体,本文从宀部字探视一下其中所含的中国传统文化。
[关键词]说文解字 原始文化 传统文化
作者简介:张艳青,1984年5月,女,单位:2007级汉语言文字学人文学院 籍贯:河北省邯郸;李清(1982年-),女,单位:2007级汉语言文字学人文学院,籍贯:保定定州。
上层建筑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确,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字典《说文解字》就产生在中国历史上光辉灿烂的汉代。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对教育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说文解字》便应运而生。作为我国第一部解析字的构形、分析字的本义,辨别声读的字典,它还是传统小学的经典。“天地鬼神,山川草木,鸟兽昆虫,杂物奇怪,王制礼仪,世间人事,莫不毕载。”这是许慎之子徐冲在《上<说文解字>书》中所说的。据此,它可以说是我国一部百科全书了,从中可以探知字典所包含的古人生活状况,下面从宀部字中探讨一下。
我国汉民族史前文化生活的传说时期大概包括:有巢氏时期、燧人氏时期、伏羲氏时期、神农氏时期。当时的先民群居野外,巢穴栖息,茹毛饮血,过着原始人的生活,后来,他们才学会用火,吃熟食,打猎,畜牧,农耕等,这些在《说文解字》中都有体现。
在有巢氏时期,巢穴栖息,如“宀,交覆深屋也。象形。凡宀之属皆从宀。武延切(mián)”,“穴,土室也。从宀,八声。凡穴之属皆从穴。胡决切(xué)”,其实,这两个字都应为人所居处。只是两种居处的造型不同,宀为宫室形,墙壁直竖,而穴为土室,表示上窄下宽,上面的土未能全部挖空,以防土崩罢了。既然这样,它们作为形旁是可以互换的。所以,由宀为交覆之形,是人的居室,从而佐证了穴为原始先民巢居穴处的简陋土室。这样的洞穴土室,是自然人化,从而抗拒、战胜自然,来避天灾的伟大成果。
“宀”和“穴”所体现出来的先民原始巢穴居住的生活境况和文化思想,在一些文献典籍中也有记载,如,《礼记·札运篇》:“古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槽巢。”《周易·系辞下》:“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从这里可以看出,是当时人们在居处条件提高了后追忆先民或穴居栖息或冬夏更居巢穴的,无疑这可以印证先民确实有巢穴栖息的生活阶段。
随着生活境况的发展,先民们也逐渐由穴居走向了地面,如,“宋,居也。从宀,从木。读若送。苏统切(sòng)。”徐铉:“木者所以成室以居人也。”即可证实当时人已经转向地面居住了。另外,畜牧的发展在宀部字中也有体现。如:“家,居也。从宀,豭省声。,古文家。古牙切(jiā)。”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此篆本义乃豕之居也,引申假借以为人之居。”“豭,公猪。”“室,实也。从宀,从至。至,所止也。式质切(shì)。”《段注》:“以叠韵为训,古者前堂后室。”《释名》:“室,实也。人物实满其中也。”可见,“室”和“家”均为当时“家”的意思,寓言故事《愚公移山》里的“室”就译为“家”。
社会在发展,阶级产生了,《说文解字·宀部》字也有所体现。如,“宣,天子宣室也。从宀,亘声。须缘切(xuān)。”宣室:《段注》:“蓋为大室。”徐锴《系传》引《汉书音义》:“未央(殿)前正室也。”这里“宣”字就是说的高居众人之上的天子所居的大房子,折射出了当时的等级差别。反映当时官宦生活的还有,如,“宂,也,从宀,人在屋下,无田事。《周书》曰:‘宫中之宂食。而隆切(rǒng)。”对此,《周书》:《段注》:“‘书当作‘礼。”《周礼·地官·槁人》:“掌共(供给)外、内朝(外朝、内朝)宂食者(吃闲饭的 臣吏)之食。”可知,当时的阶级差别已经相当明显。
此外,宀部字中还有当时下层人具体生活的写照,“宰,辠人在屋下执事者。从宀,从辛。辛,辠也。作亥切(zǎi)。”汤可敬撰《说文解字今释》中:“宰,在屋子底下做事的罪人。由宀、由辛会意。辛,表示罪人。”后转义,“宰”被用来当作了官职名,如,《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之。”反应人们物质生活剩余的,如,“容,剩也。从宀谷。容,古文容从公。余封切(róng)。”从宀谷:徐铉:“屋與谷皆所以剩受也。”
虽然不平等但毕竟较之原始社会是发展了,人们居住的房子也有了具体的分工,并且装饰也开始出现并增多了,对房子的具体地方和具体部件也有了不同的指称。如,“宧,养也;室之东北隅,食所居。从宀,宧声。與之切(yí)。‘食所居:<尔雅·釋宫>郝懿行义疏:‘古人庖厨食阁皆在室之东北隅,以迎养气(指所谓‘东北阳气)。”这里“宧”即为古人对厨房的专称,足以说明当时人们所居住的房子已经分工很细,也可以得知当时人们的生活也已很接近现代了。
但是,在先古时代,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各种野兽更是时时威胁着先民们的安全。在这样的状况下,一个能够抵挡风雨、安全栖息的地方就很重要了,它不仅是人们基本的生存的需要,同时也是当时人们的精神依托。正如《说文》:“宁,安也。”“宁”,小篆的写法是从宀从心从皿。皿,人之饮食器也。宀为屋室之形,两形会意,表示有吃有住,心有所安。金文的“宁”字在甲骨文的基础上添加了一个“心”字,又强调了心安之意。可见屋里有饭可以吃就是安。那么,在《说文解字》中是这样解释“安”的:“安,静也,从女,在宀下。鸟寒切(ān)。”先民们在造字之初认识到屋中有女才能称作“安”,男耕女织的生活才是最美满的生活。桂馥《义证》引《六书故》:“室家之内,女所安也。”除此之外,“宓”、“宴”也表示这样的意义。
在不同的时代,财富也有不同的表征方式。当今时代是以金钱为标志的,而在古代牛羊、田亩、贝壳、房屋等物质则为财富的代表,这样的生活现实同样也在《说文解字》中有所体现。
在先民们的社会生活中,房屋被认为是给予了他们切身的保护,那么有浓重迷信色彩的古人在死后也同样会建筑房屋来保护自己不受侵害。所以,几朝几代的上至最高统治者下至普通的小官吏,无一不注重建造自己死后的“风水宝地”。宀部字中,亦有表现这种风俗的字,如,“宅,所託也。从宀,乇声。”汤可敬撰《说为解字今释》:“宅,寄托身躯的地方。”由此可见,“宅”毫无疑问为寄身之所,而它又是墓宅之名。《孝经·丧亲》:“卜其宅兆而安措之。”注曰:“宅墓穴也。”《礼记·杂记上》:“大夫卜宅与葬日。”疏:“宅,谓葬地。在古人的意识里,人死了是有灵魂存在的,所以就以活人居所之名为埋葬死者的地穴命名了。并且他们认为死者也应该像活人一样拥有自己的栖息之地,这便是墓穴。
参考文献
[1]汤可敬《说文解字今释》岳麓出版社
[2]陆宗达《说文解字通论》北京出版社
[3]董希谦 《<说文解字>产生的历史条件》信阳师范学院学报92年第二期
[4]李清桓《<说文解字>与中国古代丧葬文化》南京社会科学03年第8期
[5]庞子朝《论<说文解字>的文化意义》华中师范大学学报95年第5期
[6]杨飞 《<说文解字>宀部的文化阐释》信阳师范学院学报06年第1期